《账本里的中国》:小账本记录大变迁

2019-08-20 03:13:08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时代周报 潘展虹 发自广州

小账本记录大变迁。

“每个人的收支,每个家庭的账本,忠实地见证了发生在这片古老东方大地上的生活图景。”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德友说,这成为他编著《账本里的中国》的初衷。

这本书以独特微观的视觉,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账本经济史,记录了这70年中国的改革逻辑、政策轨迹,刻写了人们奔向美好生活、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

该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入选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广东省委宣传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选题。

8月17日,《账本里的中国》在2019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现场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空节点上,总得做点什么。”许德友在新书发布会现场说,自己在经济学领域工作多年,一直想写点东西记录这个时代。

“2007年,买浴霸,298元;2008年,买液晶电视,12500元;2010年,买干衣机1698.3元;2013年,买除湿机,3015元……”发布会现场,书中一个账本的主人梁顺燕来到现场。梁顺燕是60后老广,从事财务工作,她的账本记录了自己在广州成长生活、成家立业、买房育儿的所有人生历程:“现在回头看,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咱们的生活品质也越来越高!”

许德友.jpg

(Q:时代周报  A:许德友)

变与不变

Q:书中记录的账本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从柴米油盐的票据、元角分厘的计算,到衣食住行用的开销、休闲娱乐的消费,再到买房看病、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的必要投资,你如何看待这些年来家庭账本的变迁?

A:收入在变,支出在变,生活在变。从这些账本故事里就能看到,变化是很大的。

以收入为例,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物价水平不高,人们整体收入不高,收入变化不大,但是生活在逐渐改善,人们受教育程度、医疗条件等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逐渐变长。

改革开放后,人们整体收入有了较大变化,如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和渠道增多,工资涨了,可以有兼职收入、财产性收入,可以有自营生意、投资。这时候,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也说明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了我国经济活力,产业结构开始升级。

与此同时,账本的支出内容也在变化。

书中,不同年龄层次的主人公展示了其在不同时代的消费内容和消费观念。从过去以食物为主的消费、大时大节才有的额外消费,逐渐演变成将家庭收入用于购物、健身、旅游、技能提升等,这部分的开销越来越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恩格尔系数发生了变化。早期我国的恩格尔系数高,说明大部分家庭收入都用于食物,鲜少用于其他消费。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支出项目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了。

住房作为支出的重要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是“有得住”,满足条件的城镇居民有福利分房,但条件简陋且居住面积小。到2000年住房体制改革,福利分房变成商品房,快速城镇化不断推高房价,直至房屋被金融化,住房投资功能被放大,居住功能被弱化。2016年,国家提出“房住不炒”,作为“家”的物理承载,住房的居住功能属性得以慢慢回归,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Q:在账本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的同时,还有什么是不变的?

A:经济制度的变革、完善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变化。账本里有些数据消失了,例如票据,但同时也有新的数据出现了,如养老金、保险。这些数据的消失与出现,表面看是消费内容的变化,实际反映了我国发展水平的提升。

比如票据,产生的根源是短缺经济,当生产力不足、难以提供足量产品时,票据成为了“排号纸”。等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东西不再稀缺,市场主体活力得到释放,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市民作为消费者掌握了主动权,可以因需挑选产品了。而企业成了供给者,想得到消费者青睐,就要提升产品质量、适应消费者需求。

当然,这些账本故事体现的不全然是“变”,还有“不变”的,那就是中国人节俭朴实的传统美德。老百姓记账的初心,是为精打细算,是为心中有数,该买的就买,不该买的坚决不买。不变的还有国人重教的传统。历代人的账本故事里,和教育相关的投资,都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支出。“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中国人传统朴素却目光长远的不变想法。

账本书封.jpg

为“值得花”记账

Q:从百姓账本看中国变迁,这一创作初衷是怎么得来的?

A: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作为研究者、经历者,可以看到这70年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但如何展示这样的变化?若从生产总值等经济数据来看,太宏观且不好表述和理解。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微观的角度展示中国这70年巨变。

通过观察身边人和事,我发现中国人大多数还是勤俭节约的,而记账是中国人节俭的明显标志。从收集回来的老账本,能看到当时人们收入结构来源、支出规模、项目数量,这些变化既是个人生活场景的反映,也是这70年变迁的时代印记。

书里有一篇《账本里的大学记忆》。主人公是一名70后,20世纪90年代进入大学读书,用账本把大学四年的生活记录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向大家展示了当时的大学生活。她的账本里有一项固定支出,就是购买信封信纸。彼时电话还没普及,要与亲朋好友联系,寄信是常用途径。如今,几乎没人寄信了,但翻阅她记录的每一笔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支出,就像看到了当时的大学生活,能切身体会这70年国家所发生的巨变。

Q:账本反映的变迁还有账本自身。从载体来看,账本从一张纸、一个笔记本再到电子账本,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70年来的中国变迁。

A: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我们在收集账本时发现,有些账本已经泛黄了,甚至有虫蛀了,翻开账本都有历史的味道。但有些账本已经没有物理承载了,或许就是一张手机消费记录的截图,或是某软件分类统计的电子账本。书里有一篇章提到,一名退休老人已经用起了电子记账册,成为科技进步的受益者。

10年前,还在用功能手机的大家都难以想象生活会变成现在这样。手机已经从物理按键的功能手机变成了触摸屏的智能手机,功能也从发短信打电话发展到移动支付,几乎取代了钱包、现金,身边处处都是移动支付的场景。新经济推动新的消费趋势和模式发展。放眼全世界,中国这样的新变化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如今,账本或许已经不再必要了,但节俭还是国人传统的美德。但现在的节俭也已经不同于以前的节俭,重要的是“值得花”,我们要为“值得花”记账。

比如过去我们说旅游,重在游,现在则强调旅行,重在行,相对支出会比过去旅游的时候多,但这不是铺张浪费,反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们丰富自身阅历的方式,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变追求。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