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界酝酿新巨无霸 央企船舶海工业务或整合

2019-07-12 18:24:13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吴平

近日有消息称,央企招商局集团拟整合中集集团、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国际”)旗下的船舶和海工业务,三家企业的船舶和海工业务都将由招商局集团旗下的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工业”)统一运营。

此事是否能真正落地?涉及的几家公司,是否有整合的基础?

“相关的报道并不准确,虽然中集集团近两年一直在寻求海工业务的战略投资者,但截至目前,并没有确定是与哪家合作,更并没有确定是与招商局之间进行整合。”中集集团证券部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我们是子公司层面,现在还不方便对外说什么,也还不确定相关的事情。”中集来福士宣传部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截至发稿,时代周报记者还没能得到招商局集团方面的回复。

并非首次资产交易

招商局集团把旗下业务分为三大平台,分别为实业经营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投资与资本运营平台。其中,更多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是其金融服务平台中的招商银行、招商证券、博时基金、仁和人寿保险等公司,但实际上,在招商局集团的实业经营平台中,也有很多对行业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公司,比如招商局港口(00144.HK)、招商轮船(601872.SH)。

成立于1997年的招商工业亦归属于实业经营平台,其最核心的业务是船舶及海洋工程修理和改造、海洋工程及特种船舶建造,目前公司总资产达60多亿港元,员工总数4300人左右。

“招商工业以海工装备为特点,相比起来,同平台下的招商轮船偏重船舶运输,尤其是油气能源运输,招商局港口则偏重港口运营,近些年,招商局通过持续的资本运作,把分布在不同平台的港口资产都注入到了招商港口,而VLCC油轮资产则都归集到招商轮船平台下管理。而这一次把海工的资产归集到招商工业,也是延续了招商局集团一贯的整合思路。”广州某私募基金行业分析师张新(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实际上,这并不是中航国际与招商局集团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资产交易。

国务院国资委下属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中航国际76.82%的股权,中航国际的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发展至今业务包括国际航空、电子信息、国际业务、现代服务业等四大板块,旗下拥有9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海外机构。根据天眼查数据,中航国际旗下造船厂包括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衡造船”)、中航威海船厂。

今年4月26日,中航国际与深圳市招商局海工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海工投资”)订立威海船厂股权交易协议。按照协议,中航国际以不超过6.2亿元的价格向招商海工投资转让中航威海船厂69.77%股权及威海船厂股东贷款。其中,中航威海船厂69.77%股权的代价为1元,此外还有不超过6. 2亿元的股东贷款代价。

随后,招商局方面把中航威海船厂的资产注入到了招商轮船。

“根据目前的消息,意味着此次整合,中航国际将把鼎衡造船转让给招商工业。”张新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根据天眼查资料,鼎衡造船成立于2006年,注册地址为江苏省扬州市,主要负责建造化学品船、液化气船、其他特种船舶等。

从海工业务的角度来看,中集集团的海工资产与招商工业的海工资产,关联度更紧密。

中集集团旗下的海工资产主要是中集来福士,其前身是成立于1977年的烟台造船厂,1978年交付了中国第一座坐底式钻井平台“胜利一号”。2013年,中集来福士成为中集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中集来福士官方网站显示,中集来福士拥有烟台、上海、挪威、瑞典四个海洋研究院,在烟台、海阳、龙口拥有三个建造基地,核心业务是建造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海洋工程船等,目前已经交付了9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占中国同期80%的市场份额,2017年2月,公司还交付了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

根据中集集团2018年年报,以中集来福士为主体的海工业务,2018年实现收入24亿元,比2017年小幅下滑,但当年净利润却大幅度亏损34.49亿元,比2017年的亏损10.39亿元进一步加重。

整合重组成大势所趋

由于行业不景气,近年来全球企业都在不约而同地进行资产重组。

今年1月,韩国现代重工收购大宇造船55.7%的股份,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18年世界主要船厂新接订单排名,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正是大宇造船海洋和现代重工(蔚山)。合并正式完成之后,其将成为全球造船业中市场份额超过五分之一的“巨无霸”船企。

然而,相比起资产重组,更多企业的命运却是破产并退出市场。

“在海洋开采石油是科技门槛极高的领域,且行业十分保守,投入相当高,一旦有漏油事故发生,巨额的赔付都会让公司面临破产风险。海工装备制造的高投入也导致相关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规模都很巨大,一旦行业周期下行,几乎都逃不过亏损的命运。”张新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前些年油价高企的时候,去海洋挖掘石油变得有利可图,各大企业都增加了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兴建海上钻井平台,但随着原油价格回落,加上页岩油技术的竞争,行业产能过剩日渐加重。”

根据国际船舶网数据,自2015年以来,包括熔盛重工、五洲船舶、东方重工、华泰重工、大船海工等进入破产清算、重整。另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的统计,在行业产能过剩和景气度持续萎靡的态势下,全球规模以上活跃船厂数量,已经从2007年的700家左右下降到2018年的100家左右。

“中国的海工行业目前的状况是,产能过剩,资产债务包袱重。”张新对时代周报记者形容道。

根据公开资料,中国经营海工装备制造的主要是国有大型造船厂,包括中集来福士、振华重工、中远海运重工、外高桥造船、招商工业、大船集团。

2018年,振华重工旗下的海工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亏损1.38亿元。“海工行业没有明显的逆转和提升,主要由于页岩气等新能源等开发,导致新造船舶市场前景依然不佳,无法给行业带来可观的提升动力。”振华重工在2018年年报中如此评价道。

中集集团在海工业务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难题。2016-2018年,以中集来福士为主体的海工业务给中集集团带来的亏损分别为2.13亿元、10.39亿元、34.49亿元。

在国资委层面,也在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

今年4月24日,国海海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海海工”)正式挂牌成立。国海海工正是“为解决中国海工资产债务以及产能过剩问题”而组建的国家级资产整合平台。其注册资本2亿元,是中国诚通、中国海油作为牵头单位,携手中船重工、中船工业、中远海运、招商局、中交集团五家海工装备制造中央企业共同组建。

“世界造船行业不景气,经济下行之后存在很大的风险,面临产能过剩、低水平恶性竞争的问题,因此通过推进企业重组来摆脱困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淑萍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