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鼓励就业,参保

2019-05-30 16:20:25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稳就业”政策全面发力。

5月22日,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担任组长,六位副组长则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多个部门。

“国家已经意识到现在的就业结构和观念存在问题。撤销原有的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立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是一种升级,最大价值是减少人们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分析指出,领导小组的诸多部门里,人社部门是核心,“领导小组的工作,要从人社部登记就业人口做起,再涉及其他具体部门。各部门在共享大数据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决策,且决策和行动计划最后要落实到人,才能变成真正的工作机制”。

(Q:时代周报  A:杨燕绥)

政府主导填补就业鸿沟

Q: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首次将“稳就业”列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A:就业指标是一个中介变量的指标,非常关键,既反映经济发展,也反映民生生活质量。我国目前关于就业指标的数据尚不够完整,意味着管理体制需要改善。

产生变化的大背景主要是转型。这是一个非变不可的时代,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则面临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国际贸易形势及人口结构等方面的转型。

此外,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通常认为老龄化预示社会退步,老人多了,企业多交养老金,成本提高、经济下滑。但我们追踪OECD国家大数据发现,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随着人均寿命延长,人均GDP反而在增加。人均GDP增加会带来什么?根据钱纳里结构经济学原理,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消费结构会发生质变,恩格尔系数内的消费占比下降,高消费和储蓄投资占比增加:从吃穿用、住行教育到开始享受旅游,最后人们希望健康长寿、增加健康支出投资,健康产业发展起来。健康产业本身劳动生产率较高,又带动人均GDP上升以及经济增长。

因此,我们更应从需求的变化去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期我们过多地关注过去的宏观数据,忽略了消费需求的变化。

Q: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就业有何影响?

A:消费需求的变化决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乃至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经济转型中,需要改变国民就业观念和教育体制。高学历不如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追求太高学历是错误的。

现在很多家长、孩子甚至老师依然根深蒂固地认为,服务业低人一等。一是因为服务观念不强,没意识到随着生产水平发展,生产和生活环境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相互服务。人们不再局限于一块土地,不再局限于一个工厂。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分工越来越细,而且随着大龄、老龄社会的出现,医养结合服务必将越来越多,成为服务业主流。今后至少有1/3以上的人将从事医养服务;二是对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分工等都不够了解。

Q:我国就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A:中国没有就业总量的问题,问题出现在就业结构上。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两大领域里出现的鸿沟。一个是传统加工业和金融业,目前号称有几千万的富余人员,包括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收费员、银行支行柜员、保险代理人、加工业车间工人……产业结构改变后,他们一瞬间就没岗位了。

另一领域是医养产业,目前发展薄弱,就业空间巨大。比如推行家庭医生,原来把家庭医生理解成是一个坐门诊的全科或内科医生,这是错误的,家庭医生是一个工作团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近三亿,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一亿,太需要康复师、护理师和社会医疗义工了。以护理康复为例,这是一个专业的产业,而不是小时工的概念。

现在传统部门、产业富余人员和新需求、新岗位之间出现了鸿沟,这是由教育观念、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等方方面面原因造成的,需要政府主导填补。如何将传统产业的富余人员转向新增的医养服务产业,是整体战略性的转变,无法完全靠民营机构和老百姓自己去探索。

Q:成立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是否就是一种政府主导填补?

A:是的。这几年,这个鸿沟越来越明显。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就是要使每一件事都可操作可执行,设立年度和量化考核指标,一步步填补鸿沟。

现有问题一是企业不配合。比如合同是属地管理的,但有的企业用一个工人,却不向当地劳动部门汇报,认为自己企业级别高,其实合同属地管理是没有行政级别的。如果聘用的人都能到当地劳动系统上登记、参保,政府就知道谁在就业了。另一方面,小型化、短期化的个体和流动就业越来越多,深圳近几年新增就业60%以上都是灵活就业,失去了总体调查失业率的基础,一个法治国家的就业指标不是调查出来的,是统一登记出来的。

服务业不是小时工

Q: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3—2017年,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4.3%,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下降2%,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6.4%,这对稳就业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A:影响是正面的,这是老百姓用脚走路的结果,但我们的转变还是要快一点。现在为什么慢?因为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甚至成为束缚。比如要求个人像企业一样参保,这就不适应新就业形态、影响就业,所以国务院就业领导工作小组要有针对性、有问题导向地来解决问题,哪些行业要开发和创造条件?哪些要放弃?面对需求认真打造供给,通过不同项目打造成廊桥、填补鸿沟。未来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时间很紧凑。

1963年,我国出生人数在全世界范围看都在最高峰的峰值点。到2013年,其中的女性面临50岁退休,养老金出现了缺口;到2023年,其中的男性60岁了,大部分几年后“哗”地就退休了,养老金缺口进一步扩大;到2033年,这批人全部70岁了,阿尔茨海默病症爆发率非常高,但现在中国对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照顾体系是什么?零。这其中蕴含大量的科技、场所、管理、护理人员需求,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只有14年,太紧张了。

Q:有种人被称为“恐服派”,担心就业流向服务业后制造业萎缩,中国经济“空心化”。如果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低端服务业、非正规部门就业,未来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在哪里?

A: “恐服派”更凸显了一个问题:把服务业理解成小时工。

比如照顾一个老人,从早晨吃饭到晚上洗脚,以小时工个体而言,生产率、工作条件、服务能力都很差,谁愿意做?所以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产业链,有科技信息平台、有分工,且每个分工都有标准指标,要职业化且有薪酬制度。

该群体的收入不能太低。要告诉老人,找人照顾你,费用至少是养老金的2—3倍。养老金就是吃饭钱,但人家把12、18甚至24小时都给你了,不仅要吃饭,还要养家养孩子甚至买房子,所以服务业需要规范发展、重点发展,不能再以小时工的概念看待,不然大家都会成为“恐服派”。年轻人一看,上完大学要去做小时工?!不可能的。

实际上,健康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较高的,我们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打造医养服务体系。比如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失智老人,需要建大量的精神科病院和嵌入社区周边的失智老人乐园、白天照料老人的驿站,有些服务甚至应该进到家庭床位。

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该说的都说了,但问题就出在各个部门都说,服务链、产业链、体系建设跟不上。

康复的人压在医院的床上,护理的人压在康复的床上,来回转科,失智老人又被压在了护理的床上—结果所有人都被捆在床上,整个资源错配。这就需要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进行协调,找到问题的结症在哪里。需要的不仅是分级诊疗,还需要分类治疗。理顺了,每个岗位自然就出来了。

参保考虑实行双轨制

Q:今年1—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1%、5.3%、5.2%、5.0%,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0.1个、0.3个、0.1个和0.1个百分点。今年前四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59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42%。如何评价这一就业工作成果?社保降费、减税等财政政策对解决就业影响力几何?

A:现在就业统计还是传统口径:登记失业率,而且很多是政策就业,就是政府买的岗位,不是真正的就业,非常不稳定。

能真正带来收入、增加就业岗位的就业,才是有质量的就业。我们需要实实在在地从就业报告制度、工资报告制度统计并建立大数据,不能拿数据和指标开玩笑。目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就业制度成本确实太高,必须降。目前新一轮降费减税政策从5月1日开始实施,反映到就业市场需要周期,目前效果还没显现出来。

其实社保仅降4%不够,因为各项加起来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依然很高。另外,我们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对那些小型的灵活性就业,要不要参加社保?或者说参保形式是什么?如果参保,按过去的标准,一个个体就业者要按社平工资的60%缴纳社保,养老保险交20%,8%计入个人账户,12%进入社会统筹,不但给自己交足了,还得代企业老板交,但人家本来就没有老板,这不合理。当然人不能没有一点社会互济性,可以交10%:8%进个人账户,2%给社会统筹做贡献。现在正规就业的门槛太高,很多灵活就业者不愿交社保,出现了大量灰色就业。所以别看失业率上升,但老百姓都活下来了,原因就在这里。

既然年轻人已经在用脚走路,政府就必须改变政策方式。我今年在做全国统筹养老金制度,考虑对企业型就业和个人就业形势下的参保,实行双轨制,其实就是一条轨道两种制度。灵活就业者、个体就业者乃至小型企业参保,不再按现在企业的方式登记,而是直接在社保系统里为个人登记开户,不需企业代扣代缴,由银行锁定,该领取时才能领取。同时,这种个人账户适合个人需求,随人而动。这将是社保参保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目前人社部门已经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Q:目前稳就业要确保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这个目标是否较容易实现?

A:这只是完成一个部门所谓的任务,对整体并没太大意义,大量灰色就业、失业没有反映出来。

政府可以建立一个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制度:未来10年哪些岗位会消失,相关职业培训教育也会跟着消失;哪些岗位会增加,相应的职业教育就要增加。这样老百姓就知道现在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将来会得到什么工作。欧美国家都有这种劳动力市场预测,对教育、就业观念和就业计划甚至人生规划、家庭都有影响。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