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利润换规模 “零食第一股”来伊份遭遇上交所7连问

2019-07-18 09:50:55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李静

“零食第一股”来伊份(603777.SH)最近站上了风口浪尖。先是因为“人造肉”概念股价经历大起大落,后又因经营和财务问题收到上交所发出的年报问询函。这个诞生于魔都的老牌零食公司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顿期”。

2018年,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来伊份”)交出了一份惨淡的年度成绩单。净利润、现金流大幅下滑,销售费用却大额增长等问题暴露出来。

“反常”的业绩表现引发了监管层的关注,5月17日,来伊份收到上交所对公司2018年年报的7连问,需要其进一步披露关于公司经营和财务相关问题。

面对零食行业“BAT”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的夹击,曾经的零食行业领头羊在时代的更迭中落后于对手。如今的来伊份能否突破“包邮区”的桎梏,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提振业绩?

来伊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8年的业绩下滑公司早有预期,这是由于公司战略性扩张所致,在可控范围内。2019年,公司将继续坚持在合理利润下将规模做到极致,构建各系统高效协同,全力以赴做大公司规模,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净利润暴跌,亏损超四千万

从一家“夫妻店”发展为“零食第一股”,施永雷和郁瑞芬在摸爬滚打十多年后将来伊份送上了资本的列车。2016年是属于来伊份的高光时刻,上市后其股价曾一路冲到58.3元,总市值也一度高达181.7亿元。

然而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寞。5月20日,来伊份跌10%报收14.04元,封上跌停板。第二天,来伊份股价依旧呈下跌态势,截至5月21日收盘,来伊份报收13.46元,市值减少到45.87亿元,较高点跌去约75%。

股价不振市值萎缩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来伊份近年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现状。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2018年,来伊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2.36亿元、36.36亿元、38.91亿元,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分别为1.34亿元、1.01亿元、1010.9万元。

尤其是4月26日,来伊份发布2018年年报,报告期内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652.51万元,同比减少154.28%。这意味着,来伊份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

对于净利润大跌,来伊份在年报中表示,主要系费用上涨,加大管理及技术人员储备,APP开发人员增加,公司信息、市场人员增加较多人力成本上涨所致。

的确,在过去的2018年,来伊份致力于进行规模扩张,销售费用达到12.8亿元,同比增长15.69%;管理费用为4.3亿元,同比增加27.18%。新增门店237家,其中直营门店129家,加盟门店108家。

上交所对如此高企的费用支出也表示了质疑,要求其结合新增门店数量,按地区分别列示新增租赁费、仓储运输费、门店装修费等与门店增加相关费用情况、不同费用类型的同比增长情况并说明销售费用大额增长的合理性。

事实上,对于来伊份这种零售连锁型公司,如何管控经营成本是重要的课题。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行业专家张健看来,连锁门店的快速扩展势必造成人员的增加、组织的臃肿,采用最有效率的组织架构是降低成本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快速扩展带来的问题还有供应链条的臃肿或链条过长、节点过多,因此优化供应链条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同时,商业模式的好坏决定了企业是否盈利、甚至快速盈利,同时好的商业模式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弯路,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 张健建议。

除了盈利能力受到质疑,来伊份的质量安全问题也饱受关注。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近期针对青团产品的监督抽检结果,来伊份的乳酸菌味青团被点名。其实,来伊份不止一次爆发过食品安全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来伊份的食品问题源于其代工模式。

对此,来伊份方面对时代周报解释道:“青团事件发生后,我们向社会公告致歉,同时给出了“一赔十”的理赔方案,这实际上是来伊份对品质的高度重视与时刻警惕。未来在食品创新过程中,加强对行业标准的全面认知能力。”

对于代工模式,来伊份方面亦表示,十多年来,来伊份建立了一套休闲食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在原料、生产、流通等三大环节建立了24道质量管理“防火墙”,来伊份认为这是ODM/OEM结合全国门店休闲食品连锁经营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

快消行业专家李兴敏则表示,做食品行业需要匠心精神,不能仅仅是为了扩大规模而忽略了质量安全,产品品质才是核心竞争力。

牺牲利润还是换不来规模?

在来伊份自己看来,2018年的业绩暴跌是其转型必经的阵痛期。不转型可能会被慢慢遗忘,在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浪潮下,单一渠道发展必然受阻。这也是百草味、三只松鼠转身布局线下市场,来伊份加大线上布局,不约而同推进新零售的原因。

当线上流量红利逐渐消失,来伊份却幡然领悟开始大力布局线上,这无疑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2018年,来伊份继续加强线上平台电商投入,在日常促销及年货节、“618”、“双11”、“双12”等专项促销活动中加大了促销活动力度,拓展线上电商和来伊份APP的业务。

这一系列的营销活动提高了来伊份的电商份额,2018年,线上电商实现营业收入 4.11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10.38%。然而线上的营收仅占总营收的10.56%,主要的营收贡献还是来自于线下。

事实是,如今的线上零食市场已形成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三强格局。国海证券研究认为线上三强寡头格局稳定,前三市占率相差不大。而来伊份始终在徘徊在六七名的位置,很难与前三甲抗衡。

如今,曾经一波三折的三只松鼠终于在5月16日首发申请获得通过,IPO闯关成功。从2016年9月至2018年末,三只松鼠开了45家实体门店,预计2019年全国门店数量增至150家,这无疑使得来伊份竞争压力更大了。

压力扛鼎之下,扩张规模占据市场份额似乎是颗“定心丸”。布局线上之际,来伊份决心加大了线下市场的布局,在2017年的年报中,来伊份强力推行“万家灯火”战略,并计划2018 年净利润在不低于2017年的水平的基础上,营业收入较2017年还要增长16%以上,门店总数不低于3300。同时,2023年实现一万家门店的规模,未来目标加盟店数量占比将达到30-40%。

不过,截至2018年末,来伊份共开连锁门店2697家,仅完成目标店铺的82%,还付出了净利润大跌、经营成本大量增加的代价。加盟店仅为316家,占所有门店数量的11.72%,距离完成“万家灯火”计划差距甚远。

面对开店速度与计划不对等的情况,来伊份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将继续推进“万家灯火”计划,继续推进线下线上全渠道协同发展的运营模式,直营、加盟、特通、线上渠道一起发力,构建全渠道一体化大平台,实现了线下线上商品、营销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全方位的业务协同。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来伊份先后在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安徽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开设连锁直营门。然而,布局却并不均衡,门店高度集中于江浙沪地区,业绩贡献也集中在江浙沪。

具体来看,上海地区营业收入为23.68亿元,占总营收的60.8%;江苏地区营业收入为10.75亿元,占总营收的27.6%;浙江地区营业收入为1.49亿元,占总营收的3.8%。也就是说,来伊份最大的业绩倚重还是在上海。一名来伊份销售人员表示:“店开在上海还好一点,外地估计就吃不消了。”

“新零售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实体店铺与线上店铺的有效融合。发展线上不仅仅是开拓线上销售渠道,而是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单纯追求线下店铺数量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张健表示。

开店仍在继续,来伊份回复时代周报称:“未来我们将精耕上海、江苏等成熟市场,发展安徽、北京等成长市场,培育深圳、江西、重庆等市场。加速线下渠道拓展布局,推进直营门店、加盟门店业务发展。此外,我们也将加强特通渠道建设,强化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深度战略合作,同时与商超、大卖场、便利店等大型零售商合作,通过设立专柜、专架的方式,向终端消费者展现品牌的同时,实现产品销售,注重高铁、航空、高速休息站的市场开拓。”

据4月26日发布的2019年一季报,来伊份第一季度总资产为27.1亿元,同比减少4.63%;实现营业收入11.94亿元,同比减少0.04%;净利润6483.7万元,同比增53.19%,业绩企稳回升。不过,来伊份能否借规模“重生”,回到行业龙头的位置还有待市场考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