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蚁科技达声蔚:只跟行业NO.1合作 做人类“虚拟”的眼睛

2019-04-11 11:48:29
来源: 创业圈
热爱社交,喜欢和人交流,没有太重的思想包袱愿意由低做起,从国外归来创建小蚁科技,达声蔚正在努力撕掉贴在清华理工男身上的种种标签。

文 | 杨静

热爱社交,喜欢和人交流,没有太重的思想包袱愿意由低做起,从国外归来创建小蚁科技,达声蔚正在努力撕掉贴在清华理工男身上的种种标签。

“我肯定不是典型的清华理工男。”他对《创业圈》杂志称。

但他也不能否认自己身上存在这类群体普遍有的特征—坚持,当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执拗。

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的热潮,他创立的小蚁科技以极强的进取心和巨大的爆发力,成为了视觉人工智能领域里的一匹黑马。达声蔚认为,那是因为公司一直追求要不遗余力做到最好,包括技术、算法、视觉等维度。

他还给小蚁科技设了一道门槛:只跟行业NO.1合作。因为公司本身就是所在细分行业里的NO.1,自然也要选择跟其他NO.1强强联合。

“在赢者通吃的竞争面前,行业第一占据了80%的市场机会,是极致的象征,也代表着未来。”他对《创业圈》表示。

过了不惑之年的达声蔚,遗憾自己没有早点出来创业,“当代人是很容易活到80岁的,我不打算退休,要一直工作。因为年龄只是形式,重要的是要有求知欲、好奇心和开放的姿态”。

他号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至少我没有做成改变世界这件事,或者说做一件50年甚至是60年后还有人会记得我的事”。

但不管怎么样,小蚁科技已经在改变着视频影像行业。

一开始的小蚁科技是一家以芯片为核心的纯硬件公司。这跟达声蔚本身的技术背景有关系。从清华毕业到成为美国加州大学博士,他学的专业就是电子工程。从第一份工作到创办小蚁科技,他一直从事的就是芯片行业。

“做芯片行业,是要有热情的。不然你干不下去。”他对《创业圈》称,高技术壁垒、高行业门槛,也是芯片行业的现状,“这是个慢工加细活的事,但投资回报可能都比不过房价上涨的幅度。”

在美国工作见供应商时,他不得不在原有的年龄上多加上几个四五岁。达声蔚也无可奈何,彼时芯片行业里流传着一个说法:不是博士毕业十年,都不好出来创业,不然会对行业很不敬。

就这样,他在美国硅谷待了2家公司,卖掉自己的上一家公司后,2015年,小蚁科技(当时称“云蚁科技”)成立。

“当时希望,我们的互联网产品能像蚂蚁一样多。”达声蔚解释。

专注图像领域的小蚁科技以“计算机视觉最后一公里的应用”为关注点。达声蔚认为,百闻不如一见,视觉给人带来的信息量至少占据了70%。此外,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在视频,生产视频需要硬件或者入口,“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提供这样的硬件和入口”。

于是,小蚁科技推出的产品里就有家用摄像头、运动相机、行车记录仪等。

必须要指出的是,小蚁科技采用的是边缘智能端云结方式,也就是边缘和云端结合,业内称为边缘智能架构。

简单来理解,小蚁科技的家用摄像头,不需要像常规的方式一样拍摄下整张脸来进行识别,而采用嵌入式、小比特神经网络对人脸的特征进行抓取,数据到达云端后采用千层以上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进行识别读取。这样,一来处理数据和实现功能更为聚焦,二来更具智能化。

跟达声蔚喜欢追求极致的特性一样,小蚁科技在每Gflop等效算力上几乎是达到最高。这点上来说,在业界是非常领先的。

“小蚁科技是提供绝佳学习机会的平台。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拿出来跟最牛逼公司的同类产品比的。”达声蔚认为,只跟行业NO.1合作的底气在于自己也是NO.1。

p30-2.png

达声蔚也是一个会变通的人。

他有过教训。公司一度过于沉浸在硬件成功的领域里不能自拔。“没有提前进行云布局,当时也比较固执闭塞,没有接受善意的建议。”他对《创业圈》表示,导致有的业务起步在时间上慢了半拍。

小蚁科技的成绩确实亮眼:美国每7户家庭中,就会有小蚁科技的用户;亚马逊TOP100品牌里有它,这榜单里还包括了NIKE、SONY;美国微软线下商店的产品里陈列着它,此前货架上摆过Google的产品。

这样的成绩对于一家成立只有几年的公司实属不易。仅是在运动相机领域,小蚁科技面临的竞争对手多如蚂蚁。

成立四年,小蚁科技整体保持向上态势。截至目前已经在全球卖出1300万台,2018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0亿元。

“这样做公司很有成就感。”忆及创业时代的沉浮,达声蔚称,他发现单纯是家硬件公司极容易陷入价格竞争的死循环。

要从单纯的硬件销售转向硬件服务,他做了判断,“不是每个公司都要去转型,所有成功的公司硬件是一部分,但纯硬件不是小蚁科技的赛道”。

小蚁科技开始明确自己是IOT硬件、软件和整个系统提供者的定位,尽管公司早期的产品已经完成了边缘的感知。

定位明晰后,小蚁科技开始侧重做互联网的视觉服务,进行视觉边缘智能研究。为智慧家居、智慧商业、智慧出行、智慧园区等方面提供服务。

例如在智慧零售上,小蚁科技提供线下零售的可视化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实现“人‒货‒场”的打通。这套方案里包含智能新零售店的产品、智能货架的产品、和视频相关的完整的系统、智慧零售的现场管理和决策的软件服务。

“你看,这样就让‘眼睛’进行了思考和感知,解决了机器视觉应用最后一公里。”达声蔚形容道,今年公司计划为全国达万家的门店实现视觉数字化。

难能可贵的是,小蚁科技也把平台开放给外界。“我们把最强的技术开放给竞争者。”达声蔚指着会议室外面的摄像头对《创业圈》说,“这些产品很多是竞争对手的,但核心技术是我们提供的。”

小蚁科技有自己强大的内“芯”。达声蔚希望把芯片作为黑科技来造福全行业,好东西要开放给全行业而不是只给小蚁科技自己一家企业用。

时至今日,小蚁科技的羽翼也日渐丰满。

目前,小蚁品牌涵盖了6大类28个产品,覆盖网络摄像机、运动相机和VR等;同时小蚁产品均链接小蚁智能云,提供企业级云端PaaS服务;小蚁的云+端基础服务与行业结合提供智能零售、出行、智能园区、楼宇、家居等解决方案。

小蚁的员工已经有近400人,分布在中国、美国和以色列,其中有60%是研发人员。

达声蔚的言语里不经意间都会带着自豪。因为,小蚁在国内市场实现了B2B市场,在海外完成了B2C的销售,产品的出口比例超过50%。

“未来是产业互联网的年代,小蚁科技会成为一家高附加值的公司,当然目前公司还只能说是一家小公司。”达声蔚称。

在他看来,小蚁科技的崛起也有幸运的因素。至少他自己获得过“中国光谷留学人员创业奖”,享受到了海归回国创业的红利,小蚁科技踩上了创业热潮的风口,赢取了智能硬件发展年代的红利。

“我们曾经设想过可能会存在的瓶颈,看上去都没有那么可怕。”达声蔚表示,不管是在技术突破、跨国发展,还是在B2B市场的打开,以及转向互联网服务上,小蚁科技一路走来道路平坦。

达声蔚也发现,小蚁科技成长的这些年里,中国的天使投资军团也在不断扩大,这当中就有一批从创业者而来。

“很多创业者也成了投资人。有一天我可能也会离开小蚁科技,让一批年轻人来管理。”他对《创业圈》表示,他相信小蚁科技在以后发展上也会遇到技术和人才的天花板。

有趣的是,自从小蚁科技从硬件转向软件服务后,达声蔚发现自己却进入了互联网行业的鄙视链上,“毕竟互联网行业80后、90后居多,而我是70后”。

“因为小蚁科技算很成功了。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自己能重新活一遍,从大学那时起重新年轻一遍,试试走别的路径。”他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