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在广东:他们眼中的大湾区与未来

2018-08-07 02:50:02
来源: 时代周报
小市场,高房价,正成为香港年轻人创业创新的“拦路虎”,一些年轻人更试图成为会计师、医生等高薪 “专业人士”,还有更多年轻人像陈华这样,选择到深圳乃至整个广东创业。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刘晋源 记者 谢洋 发自香港、广州

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陈华,作出了一个改变整个家庭的决定。

原本准备经手自己家开在香港旺角的茶餐厅,将生意红红火火地做下去。但是一切都被香港飙升的房租给改变了。他带着家人到深圳南山,重起炉灶。

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私人零售业楼宇租金几乎连续上涨了12年,并在2015年达到顶峰。许多个体经营户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关门大吉或者另辟新处。

小市场,高房价,正成为香港年轻人创业创新的“拦路虎”,一些年轻人更试图成为会计师、医生等高薪 “专业人士”,还有更多年轻人像陈华这样,选择到深圳乃至整个广东创业。

一直以来,香港和广东都有着非常紧密的经济联系,“前店后厂”的模式运行了几十年。如今,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土地租金的提高,以及内地经济的转型升级,该经营模式遭遇重大挑战。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粤港澳合作进入新模式。广东依靠成本、产业基础和市场等优势,为港澳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人才补贴、通关便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也吸引了一部分港澳青年加入大湾区中。

“大湾区把香港放在更大的范围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香港的作用。如果就香港论香港,香港没太多机会,尤其是年轻人。你在香港大学读建筑,在港科大读电子工程,最后留在香港从事金融吗?将香港放入大湾区中,香港青年才能得到更多附加价值的提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那么,香港青年是怎样看大湾区的呢?

对大湾区了解不够

去年11月23日,香港广东青年总会联合明汇智库、香港树仁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民调研究报告》,对近千名香港青年做了调研。调研数据显示,超半数香港青年未听说过粤港澳大湾区。

林安目前在香港从事金融业,他本想等从美国毕业后,尝试一下广州的工作,对于尝试来广东发展,他仅仅是觉得广东的未来前景会很不错,但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其实并不特别清楚。

在清华大学进修博士课程的香港青年苏桐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事实上,的确有一大部分香港人不了解大湾区,可能是他们所接受的媒体中并没有特意去报道关于大湾区发展的计划。”他认为香港政府应该将推广聚焦于青年人身上,发布更多关于大湾区政策的资讯。

时代周报记者观察到,香港针对青年群体的新闻APP,如“香港01”“端媒体”,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新闻寥寥无几,并且大多是“陈年旧事”。香港毕业生很少有渠道了解如何进入内地工作,网络上的信息也大多是关于如何由内地进入香港工作。

香港青年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是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微博与微信的使用率都比较低,而且青年群体很少观看电视媒体,所以导致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并不那么有效。

苏桐的想法也代表了一部分香港青年的想法。在香港如不刻意去寻找大湾区的资料,很难接收到相关的信息。所以,他认为香港政府调整宣传策略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粤港两地也正不断合作举办青年交流会、实习计划来加深了解。2015年以来,广东省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联合举办的“粤港暑期实习计划”已组织超过2000名香港青年来珠三角地市开展为期4–6周的暑期实习。通过参加该项目,香港青年增进了对内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感受了广东就业创业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就业竞争力。今年广州南沙青年联合会主办的港澳青年学习“百企千人”项目预计报名的港澳学生将超过600人。在深圳前海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中,香港的创业团队达到158家,融资超过14亿元。

越来越多的在港青年选择主动去了解内地,两个月的内地生活就能够让他们改善对内地的印象。就像已经在深圳创业5年的陈华所说:“内地和香港确实不大一样,生活和工作环境、朋友圈都会改变,但是这边可以探索更多的新鲜东西,压力也更小。”

融入有一定困难

虽然对发展前景看好,也期待在内地工作,但是香港青年们发现所面临的困难并不少。

在林安找到心仪的公司,并投完履历之后,久久没有得到回应。他觉得也许是香港人到内地需要提供的证明文件太多,公司觉得很麻烦就没有考虑了。香港青年入职审批时间长,需要的证明文件多,使得公司要消耗更多的人力资源来处理。对此,陈华也有同样的烦恼,他觉得内地需要的证明文件太多了,流程繁琐,办一个餐饮店要五六张证,还要时常担心政策的变动。他说:“政策一改,直接下个通告,没有一个缓冲期,刚开始很头疼啊。”

专家认为就业约束、手续繁琐是制约粤港澳地区人口流动和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机会不足的原因之一。

香港的产业主要集中于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旅游四大块,无法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机会给年轻人。然而大湾区的发展能够为年轻人带来发展的机会,同样因为本地产业的单一,年轻人向外寻求机会也成为自然的选择。

当苏桐从记者处得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计划时,表示这对他太有吸引力了,他说:“香港地少,人多,房价高得夸张,真的是寸土寸金,来广东这边就不用太担心房价,政府还提供了这种福利政策,对我很有吸引力。”

不过,相较于人才引进计划,如何在内地享受和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更是香港青年考虑的重点。

“要是可以一样就好了,我们身份不同,买车买房都很麻烦,买房要社保证明,我们没有社保证明不能买,贷款也更要社保才能贷给我们。”陈华这样对记者说。

同样苏桐也对记者无奈道:“十一假期我本想出去玩,网上订一个酒店发现很多都不接受香港身份证,让我假期差点泡汤,还有就是买高铁票要去港澳人士窗口买太麻烦了。”

期待更多政策红利落地

对于这些问题,政府早有回应。

全国政协常委马有利在政协会议上表示,应尽快确立港澳居民在内地的法定身份证件,并纳入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服务平台。同时,对港澳居民在内地就学就业、社保、医疗等问题进行综合安排。优先解决民众呼声较高的港澳居民乘坐高铁购票、进站问题等,给予港澳同胞更多的“国民待遇”。

各地方也纷纷为港澳青年抛出了橄榄枝。2017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天河区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发展实施办法》,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给予落户和租金补贴,并成立首期5000万元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优先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珠海市建设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已设立5000万元创业谷天使投资基金,共引进澳门青年创业企业134家,累计孵化221个项目。深圳前海实施“双15”税收优惠政策,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缴纳个税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并对符合优惠目录的企业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

政策红利不断着陆使得粤港澳的经济合作逐年升温,广东省人社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累计来粤工作外国人才75万人次,港澳台人才115万人次,两项合计居全国首位。

最新的消息是,7月2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大陆就业许可事项,可以说是解决就业麻烦的重磅消息。

林江认为,这是将港澳台同胞按照国民待遇进行调整,港澳台居民和大陆居民享受同样待遇的第一步,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港澳台人士来湾区进行投资合作,这也是大湾区融合的第一步。

“取消后限制少了,降低手续的繁复性,我们很欢迎。”陈华表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腾讯发布汽车行业大模型,智慧出行钟学丹:优势来自互联网基础设施
上市银行中收增长遇瓶颈:25家银行去年缩水约500亿,卖保险也不香了
靠技术说话、用智能化改变生活,九号业绩大增背后:驱动行业的跃迁
理想汽车刘杰:MEGA上市遇冷是个警醒,内部调整最短需要一年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