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侨”而立 华侨试验区探索对外开放新路

2018-07-17 03:48:58
来源: 时代周报
截至今年7月2日,“华侨板”累计挂牌企业518家,意向融资额达69.35亿元。去年,试验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之一。

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广州

2017年底,阔别家乡多年的华侨、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陈振治带着“中泰(汕头)华侨中心”项目回到汕头,计划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泰国中华总商会基地、华侨华人创业创新服务基地等,总投资额达100亿元。

这是国内唯一因“侨”而立的试验区,201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搭建“一个平台、两个基地、三个中心”为目标,即构建海外华侨华人聚集发展创新平台,打造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和对外传播基地,以及建设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国际采购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试验区既有国家级战略平台的硬件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和人才配套的支撑,又享有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优势。”陈振治对试验区信心满满。

对肩负省域副中心城市重任的汕头来说,试验区是培育新的增长动能的重要平台。作为经济特区中的特区,试验区在国内首创了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市场板块。截至今年7月2日,“华侨板”累计挂牌企业518家,意向融资额达69.35亿元。去年,试验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之一。

试验区的计划是,到2030年基本建成享誉海内外的现代化试验区,实现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活动增进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对本地了解,促进项目对接,吸引人才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因“侨”而兴

1860年,汕头开埠设关。数以万计的潮汕人从这里出发,搭乘红头船闯南洋。100多年后,遍布东南亚的潮汕籍华侨再次踏上征程。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家乡汕头。

为“侨”而立的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成为他们这次新征程的探路石。2017年间,已届七旬的陈振治四次踏上汕头。是年9月,他带领泰国中华总商会代表团在试验区考察,提出投资建设华侨中心的构想。时隔一个月,他再次来访。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一份中泰(汕头)华侨中心的详细计划。“我想回乡投资打造一个集文化交流、风情旅游和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创新为一体的产业基地。”陈振治说。

项目用地约300亩,将建设泰国中华总商会基地、华侨文化产业基地、华侨华人创业创新服务基地、华侨生活社区。在陈振治看来,华侨中心是为“侨”搭设的桥。他说,泰国至少有1000万是潮州人,他希望通过这契机带领下一代回乡创业,助力汕头振兴发展。

这是他的初衷,也是试验区设立的初心。

汕头是侨乡。改革开放初期,海外侨胞带着侨资侨智回到汕头。外资企业接连落户,厂房拔起,港口繁忙,一片兴盛,侨子之心成为汕头开放建设的有力支撑。40年过去了,当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国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时,汕头作为丝绸之路的门户城市,开始探索如何推进新丝路建设,海外侨领也以不同方式表达了期盼参与试验区建设的心愿。

2014年,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文件,试验区被赋予“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任,意在探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路,包括大力发展跨境金融、商务会展、资源能源交易、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海洋等产业,培育富有活力的都市产业体系等。

为“侨”探路

试验区是新的探索,历史上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试验区从熟悉的“侨”入手。汕头大部分企业由家庭式小企业成长起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对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也不熟悉。“希望借助试验区,在华侨金融服务等方面探索改革。”汕头籍华侨、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说。他曾在汕头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汕头地毯厂,深知办企业的不易,在试验区建立之初,他即提出上述建议。

试验区以“华侨板”作为回应。2015年9月,试验区创设国内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市场板块,为境内外侨企侨资提供金融服务。“有了华侨板,中小企业可以低门槛、低成本对接资本市场,华侨板也能吸引侨资实现财富管理和流动。”汕头市金融局副局长张楠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可通过跨境金融与资本市场对接融通、创新跨境金融,为“华侨板”擦亮品牌。

试验区管委会向时代周报记者的回复显示,截至今年7月2日,合计挂牌企业 518家(股份制7家,有限责任公司511家),其中2家企业通过华侨板增资扩股4119万元,9家挂牌企业实现股改和转板到新三板。

立足金融业,既是国务院批复明确要求试验区发展的九大现代都市产业之首,也是汕头打造粤东金融服务中心的重要内容。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华融华侨公司、“政银保”等华侨特色金融涌现,加速了“引金入汕”的进程。

看到“钱”景后,越来越多华侨华商回乡支持建设。截至目前,试验区内计有士利、太安堂、联泰、超声、潮商中心大厦等11家总部企业项目建成或落地建设,总投资达274.51亿元,逐步形成总部经济集聚。2017年,华侨试验区规划范围480平方公里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81亿元,同比增长9.2%,存量登记注册企业已达3648家,总注册资本549亿元。

新丝路建设也在进行中。“将试验区打造为中欧全面深化合作的示范区域,努力使汕头成为欧洲科技落户中国的节点城市之一,粤东地区中欧产业合作的中心城市。”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汕头被发改委纳入全国5个中欧政策合作试点地区后,试验区担起了对欧联接门户的责任。去年,试验区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签订结对合作协议,就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产业升级、知识产权保护、城市建设、人文交流等多领域开展合作。

打好“侨”牌

接下来,试验区要打好“侨”牌。

按照计划,试验区的“小目标”是今年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2022年核心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试验区,实现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有志还需有智,人才是试验区的主要元素。旅美潮籍博士、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曾提到,试验区要突出“侨”的特点,利用政策红利吸引世界各地的华侨人才来到推动发展。香港汕头商会会长叶振南持同样观点,“要吸引华侨来发展,汕头要想想如何和前海、横琴竞争。”他认为,试验区和自贸区的运作模式类似,试验区要着力做好“侨”字文章,在政策、税收、场地等政策方面突出试验区特色,吸引投资者和华侨人才。

与“侨”相关的扶持政策不少。2016年,试验区出台的《关于促进华侨试验区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跨境金融、商务会展、文化创意、资源能源交易等9个都市产业,以吸引、鼓励优质企业和高端专业人才落户。

在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当前试验区掀起了海外华侨华人回汕投资创业的热潮,初步形成了华侨华人的聚集区。“接下来,试验区将围绕‘新侨归国创业创新’主题,以‘一核六园九平台’(即打造1个双创核,6个双创示范园,9个双创服务平台)发展布局,打造全球华人创业创新的新地标、海上丝绸之路创业创新示范门户、广东华侨青年创业创新引领区。”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

考虑到来试验区创业创新的华侨华人,试验区还将探索出台创新的配套政策。“拟向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侨办等部门争取出台创新政策,即允许在试验区投资、工作、居住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聘雇外籍家政服务人员。”该负责人表示,汕头拟以试验区直管区为试点范围,探索外籍家政服务人员引进和管理渠道,在引侨、聚侨、联侨等方面先行先试。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TapTap年入13亿,《出发吧!麦芬》港台爆量,“不卷”的心动要打一场翻身仗
小商品城董事长被子公司起诉:索赔100万加4年薪酬、股票收益
美的置业去年卖了659亿元,管理层称把规模往后放,先活下去
疫苗巨头滑铁卢!康希诺去年营收腰斩、净亏损14.83亿,创近八年之最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