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合作: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

2018-09-27 14:43:09
来源: 时代周报
2017年恰逢中以建交25周年,两国建立了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去年,中以双边贸易达到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6%。

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珠海

7月2日,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中国和以色列的2000多家企业齐聚珠海,分享创新经验,寻求创新合作。

本届大会以“创新合作,智绘粤港澳大湾区美好未来”为主题,结合珠海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涉及科技新兴产业的大会主论坛和五场产业分论坛,现场签约了15个重点项目,总金额达5.3亿美元,涵盖工业制造与自动化、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等领域。

中以科技合作是两国一拍即合的结果:技术密集的以色列要寻求快速产业化,亟待模式升级的中国需要技术支撑提升竞争力。“以色列是世界闻名的创新之国,与中国当前的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黄勇表示,可借助珠海这一创新高地,把中国的广阔市场和优质产能,同以色列的先进创新技术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新路径。

2017年恰逢中以建交25周年,两国建立了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去年,中以双边贸易达到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6%。“这是中以双方不断深化创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珠海市副市长芦晓凤表示,全面深化对以创新合作,是珠海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推动“二次创业”的战略抉择,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搭建起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接下来,珠海将以更积极、开放的姿态对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一对多”的创新合作模式

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开幕当天,总规模为50亿元的中以创新国家级基金项目在珠海正式启动。这只国家级基金,是去年第三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的成果之一。

基金启动前一天,中以加速器项目在珠海智慧产业园动工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20亿元,着重引进和培育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及机器人、AR+VR等产业,进一步完善珠海创新产业体系。项目预计在2020年上半年竣工并投入运营,届时,中以加速器将与以色列形成“一对多”的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国际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引导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珠海落地转化,在园区内实现实体落地和产业化,为珠海培育更多创新主体。“这一里程碑式事件,将为珠海与以色列日后的合作关系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南可安对该项目如此评价。

中以加速器项目从启动规划方案到正式动工建设,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快速推动项目的背后,是珠海和以色列对科技创新落地的渴望。珠海的目标是,借中以加速器项目加速以色列创新科技项目的落地和产业化,以色列则期望珠海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发展载体。

除了建设中以加速器外,中以企业也在紧密合作。中航通飞与以色列宇航工业公司将共同研制多用途增压型双发涡桨飞机、炬芯和以色列CEVA公司在蓝牙无线通信、音频编解码格式、3D音效等算法上展开紧密合作、珠海农控集团与以色列LR集团将联合建设中以(珠海)国际农业科技园项目。

“中国是以色列在亚洲地区最大的投资合作伙伴,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三大投资合作伙伴。”以色列地区合作部部长沙驰·哈内格比在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上表示,未来将不断深化与中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在经贸投资、科技创新、人文旅游等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30余城开展中以合作

国内众多城市都尝到了以色列创新的甜美成果。

880万人口,国土面积2.6万平方公里的以色列资源匮乏,却拥有400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在医疗设备、生物技术、高端军工技术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达到90%以上。

2013年,中以两国政府总理共同签署了高科技技术合作发展协议,随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选出东莞、广州、常州、大连四个城市,作为首批中以合作重点区域,先期开展高技术产业合作。

广州以“基金+基地”的形式开展中以合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巡视员江洲在大会上介绍,两只基金分别为中以智能制造创投基金和广州生物医药基金。前者依托广州中以机器人研究院和筹建中的中以智能制造基地,基金以民营资金为主,基金总规模2.7亿元,已有5个意向投资项目。后者则依托广州生物岛作为技术转化基地,基金总规模为6.02亿元,已投资5个项目,计划今年再投资5个项目。“作为政府主导的基金委托以色列方专家团队管理,对地级政府来说,这算是大胆的尝试。”江洲说,上述两只基金是配合广州开发区推进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产业,同时配备相应政策推动。

2015年,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成立,作为中以两国的国家级创新合作试验区,打造高端医疗项目孵化平台及以色列创新技术信息库,推动企业对接合作。据创新园主任赵东良介绍,园区目前聚集了81家以色列企业以及中以合作项目,在全国对以合作城市中排在前列,正在打造的新零售平台已签约30多家以色列企业产品,帮助以色列企业以B2C形式进行市场预热,以扩大其产品知名度。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30多个城市与以色列开展科技合作,集中在珠三角、东北及江浙地区。目前,哈尔滨、珠海也在积极申请示范城市。 “要在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上有新作为。”黄勇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中以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2126873962.jpg

B2B洽谈区,中以两国客商正在交流。

1220586187.jpg

地方政府应明确优势产业

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的B2B对接会现场尤为火爆,主办方精准邀请了950家中以企业,组织了1609场B2B企业洽谈,现场签订合同或达成合作意向784宗,总金额11.2亿美元,覆盖AR+VR、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移动互联网等行业。

珠海诺贝尔国际生物研究院创始人黄子为也在B2B对接会上寻找合适的人才、项目、团队。“中以差距主要在原创技术。以色列企业很少大而全,他们多数专注在某一项独特的技术上。”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技术不一定都能转化为应用,在选择引进项目时就要精挑细选。”弘晖资本管理及创始合伙人王晖考察过众多以色列科技创新企业。在他看来,中以合作热潮之下需要冷静思考的是,这些创新项目是否适合移植到中国。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国企业做应用的多,以色列企业研究技术的多,开发思路、研究方向相对狭小。他建议,“政府、企业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要适当选择能快速转化为成果的项目,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

赵东良持有同样的观点。已有9年中以合作经验的他总结认为,近75%的以色列企业是来中国寻找合作方的,“机会集中在技术领域。”他认为,中以合作的主体一定是企业,通过企业合作为当地企业带来技术提升、市场扩大,“地方政府不应该把目光放在招商引资和落地项目数量上,而是要明确所在城市的优势产业,在对以合作中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希望能够获取的成效,进而审慎推动合作。”

中以合作撬动国内创新要素。“关键还是要培养自身的创新人才。”黄子为认为,中以合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平台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培养人才、提升本地的创新能力,为日后城市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千亿有色龙头资产腾挪!多年未分红,负债超70%,中铜资源股权遭中国铝业清空
服务业态双创新,海底捞业绩创新高
小林制药洗眼液含强副作用成分,日本“药妆”要慎用
小林制药已致4死106人住院!红曲保健品是“毒药”?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