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辆成本增加2200美元 特朗普贸易大棒砸跑哈雷

2018-07-03 03:38:24
来源: 时代周报
特朗普对哈雷戴维森的去留前恭后倨,反差如此强烈,则是因为哈雷戴维森不仅是“美国制造”的一面旗帜,也是美国街头文化的象征之一。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陶短房

6月25日,著名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宣布,将把部分产能从美国搬迁到海外。

随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连发5个推特,痛斥哈雷戴维森“打白旗”:“我为你们做了这么多事为何还要抛弃我们”,“我们和你的(美国)客户都不会忘记你们此番的作为”。有观察家评论称“这简直是失恋式的情绪宣泄”。

就在一年半前,刚刚宣誓就职的特朗普曾高调邀请了一批美国著名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参观白宫,为自己的“美国第一”和“让就业岗位回家”的战略背书,哈雷戴维森就是特朗普的座上宾之一,特朗普称赞其为“美国人的旗舰”,并表示“相信这家企业将增加其在美国的生产能力”。

“甜言蜜语”言犹在耳,如今,一个要转移产能,一个直接威胁称“以后哈雷卖回美国的车会交更多的税”。特朗普对哈雷戴维森的去留前恭后倨,反差如此强烈,则是因为哈雷戴维森不仅是“美国制造”的一面旗帜,也是美国街头文化的象征之一。

街头文化的象征

哈雷戴维森成立于1903年,总部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扎根”在那里。

20世纪初的美国是“发明家的乐园”,1901年,年仅20岁的发明家威廉·哈雷(William S. Harley)研制成功一种可将普通自行车改装为动力车的小型发动机,他拉上“发小”亚瑟·戴维森(Arthur Davidson)合伙,后者又拉来兄弟沃特(Walter Davidson)和开机器商店的朋友亨利·梅克尔(Henry Melk.)一起干,经过两年时间,他们搞出第一代“哈雷戴维森”,这是一种小排量、小车轮的“轻骑”。

几位创业者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处女座驾拉出去“遛遛”,结果很快发现了问题:密尔沃基地处丘陵山地,上下坡很多,“轻骑”孱弱的小发动机和小巧玲珑的小车轮根本不足以爬坡,骑手只能拼命踩踏板,这显然太没“品位”了。

发明家们决定“推倒重来”,摒弃了最初的“轻骑”和“有引擎的自行车”概念,转而追求大功率、大排量和“傻大黑粗”外观的重型摩托—这个理念至今仍是哈雷戴维森以至美国摩托的招牌形象。

1904年9月8日,以新形象示人的重型哈雷摩托在威斯康辛州博览会摩托车拉力赛中荣获第四名。密尔沃基是当时北美乃至世界屈指可数的摩托车品牌集中地,著名品牌多如牛毛,赢得第四名的哈雷摩托名声大噪。

1906年,哈雷戴维森在密尔沃基栗树大街建立起第一座正式的摩托车工厂,栗树大街后来改名“朱偌大道”,这座工厂则演变成存续至今的哈雷戴维森总部。

至此,哈雷戴维森进入批量生产的时代,第一年产量是50部,第二年增至150部并销售一空—因为当地警察相中了这款马力强劲、越野性能良好,且能发出震撼性轰鸣的“铁马”。大受振奋的哈雷和戴维森兄弟决定在这年9月将工厂正式注册为股份公司。

马力和排量的不断增大让摩托车本就不佳的舒适性大打折扣。1912年,哈雷戴维森推出独家自适应螺旋弹簧座椅“Ful-Floteing Seat”,大受骑手好评,许多资深骑手将哈雷戴维森摩托誉为“唯一可全程全速行驶却不会让骑手屁股开花的重型摩托”,销量大幅上升。这款立下大功的座椅被一直沿用到1958年。

二次世界大战给了哈雷戴维森异军突起的机会。1914年“一战”爆发,美国在冷眼旁观3年后参战,军方一口气订购了超过两万辆“哈雷戴维森”。1920年,“哈雷戴维森”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摩托车品牌,当年产量高达28189辆,销往67个国家。同样,“二战”再一次帮了哈雷戴维森的大忙,专为军方设计的超大马力、超大排量越野摩托得到大量订货,战争结束后,许多二手军用“哈雷戴维森”流入民间市场,成为街头一景和时尚潮流。哈雷戴维森不失时机地推出“民用版”,保留了军用版的基本性能,增加了一些时尚元素,结果大受欢迎。

市场上的成功让哈雷戴维森忘乎所以:在20世纪50–70年代,他们大肆扩张产能,同时却简化工艺、削减员工,企图“机器代人”,并把生产范围扩大到下至“轻骑”,上至机动三轮的广泛领域,这让品牌声誉大受影响,在70年代初一度成了“质次价高”的代名词,这一时代的许多专业刊物刊登了许多车友文章,称哈雷戴维森“几乎所有性能都比日本本田和雅马哈差,除了价格例外”。

1981年,比尔斯(Vaughn Beals)和戴维森(Willie G. Davidson)等13名投资者用8000万美元的“地板价”买下哈雷戴维森品牌和工厂,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们发现无论再怎样努力,经历了产业转型的美国都不可能和布局东南亚的日本打价格战、比性价比,于是改弦更张,采取“复古”路线,故意让全新的车型和二战前经典老车造型相似,并加大广告力度,营造哈雷戴维森“街头文化象征”的文化符号,赢得当时“婴儿潮一代”的青睐,重型“铁马”再度红遍北美市场。

美欧贸易战哈雷中招

但随着“婴儿潮”一代的老去,美国本土“哈雷戴维森”渐渐成了一个“怀旧者俱乐部”的招牌式品牌,市场潜力被挖掘殆尽,哈雷戴维森开始把目光转向海外市场。

1998年,第一间哈雷戴维森主品牌的海外生产厂—巴西厂在巴西马瑙斯自由经济区开工。此后,哈雷戴维森一发不可收拾,至2017年,其海外市场占比已高达38%,今年初该公司管理层宣布,将力争再接再厉,将海外市场占比提升到50%。

然而特朗普的“美国第一”打乱了哈雷·戴维森的节奏。随着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欧洲输美钢铁及铝分别加征25%和10%进口税,欧盟宣布自6月22日起对美国部分出口商品征收平均25%的进口税,哈雷戴维森不幸“中招”,原本只有6%的关税被一下提高到31%。欧盟关税报复将令每辆摩托车的成本平均增加2200美元。

对此,哈雷戴维森公司表示:不会提高制造商建议的零售价格或批发价格,以支付报复性关税的成本,“为了长期解决这项关税负担的巨额成本,哈雷将实施一项计划,将欧盟目的地的摩托车生产从美国转移到海外,以避免关税负担”。

事实上,尽管美国市场占比仍高达69%,但哈雷戴维森的美国车友已渐渐老态龙钟,而在海外,这种昵称为“黑猪”的大“铁马”却是青年一族的时尚,国内外市场孰轻孰重,一目了然。特朗普在贸易战问题上摆出一副强硬姿态,而海外贸易伙伴们也渐渐从委曲求全到以牙还牙,对哈雷戴维森竖起关税壁垒,欧洲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特朗普在“五连发”的推文中警告哈雷戴维森“一定要把产能100%留在美国,否则要你好看”,“我们和(美国)消费者都会记住你们的所作所为”,但这些似乎都抵挡不住市场的铁律:标准普尔日前已表示,如果哈雷戴维森在第二季度财报7月出台后出现销量滑坡,他们将很可能把目前是A-的公司债务评级调低,这意味着哈雷戴维森将再次陷入流动资金瓶颈,甚至可能因此导致公司的灭顶之灾。

因此尽管特朗普声色俱厉,但哈雷戴维森公司内部评估认为,关税因素加上产能转移,会令经营成本在2018年底前增加3000万–4500万美元,一年内成本增加幅度则更高达9000万至1亿美元,但他们别无选择—不管怎样厚爱,特朗普也无法为哈雷戴维森填平欧盟市场4万辆/年的巨坑。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京东安联财险股权更迭:安联保险拟转让53%股权给子公司,京东持股上升
北京半马调查结果公布,特步就报名失误道歉
疯狂小杨哥不想当网红?减少直播带货场次,首部短剧开拍
甘肃银行资产突破3800亿元,去年净利润6.45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