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洲河套撬动深港合作支点

2018-03-27 03:33:22
来源: 时代周报
“这是深港合作的进一步拓展。”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光南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拓展包括土地空间、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两地提供互补作用。

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深圳、香港

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实质性的开启。作为连接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落马洲河套地区,也正在发生改变。

自去年深港双方达成共同发展协议后,落马洲河套地区就被寄予制度探索、促进粤港澳要素自由流动试验田的厚望。如今,河套地区正朝着协议的方向逐步前进。

今年2月,香港公布2018/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提出预留200亿港元用于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第一期发展。这片集聚重点创新科技研究合作基地,将成为深港合作的创新模式的独特样本。

“这是深港合作的进一步拓展。”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光南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拓展包括土地空间、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两地提供互补作用。

尽管如此,目前项目仍处于“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状态。由于涉及两地各自利益考量,港深两地能否解决管理机构及模式、产业发展落实等系列核心问题,河套地区仍将面临考验。

全国两会期间,深圳市长陈如桂在广东省代表团开放日活动时提到,建议国家支持深港共同建设联合创新中心,河套地区实施特殊的人才引进、技术转移等政策,打造大湾区创新合作新平台。

20年争议不断

若是天气晴好,香港落马洲下湾村的黄婆婆就会坐在自家门前的小店。她祖辈三代都住在这里,几十年过去,眼前这片土地都是这个样:稀稀落落的村屋,池塘、洼地和农田连片。

在黄婆婆看来,没什么变化的还有她身后不足500米的河对岸。她并不知道,地处深港交界的河套地区,早在20年前就承载深港合作、协同发展的愿望。

“河套地区的深港合作,最初起步于民间。”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产学研基地副主任张克科曾是当中的推动者。1991年,时任深圳市政协常委文伙泰提出资助开发深港边境沿深圳河一带的合作规划研究,协同发展深港两地。“他是香港元朗居民,也是当时元朗区议会议员,他的母亲居住在深圳皇岗,他常年要深港两地跑,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当时,张克科在深圳政协负责联谊委员会办公室(港澳台侨)工作,很快地,他将此建议向上级汇报。

张克科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当时提出包括跨境交通、跨境科技园在内的三个项目,但最初设想的跨境科技园并不是在河套地区,而是在福田保税区。“当时香港很多人去了国外,通过皇岗口岸可把这些国外回来的资源聚集到福田保税区,辐射到河套地区,带动周边发展。”

此后,深圳积极推动两地发展。经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家多个部委专家参与论证,1992年深圳首次提出利用福田保税区地缘优势,创办“深港科技园”的设想。北靠深圳皇岗口岸,南抵香港新界西北的河套地区,以优越的区位优势进入了深港合作的蓝图。

河套地区从一纸概念上升为两地议题,并没有花费很长时间。1997年香港回归后,国务院颁令明确将河套地区的业权归深圳,管理权纳入香港。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倡议设立粤港联席会议制度,将河套地区为背景的跨境科技园列入会议议题。

受此推动,两地各界对河套地区的建言方案层出不穷,争议也不断。“焦点集中在谁才是责任主体,是香港还是深圳?”张克科说。随后议题就此搁置。

此番搁置,一河之隔的香港和深圳已是场景迥异。但争议并没真正停止。两地政商学界对其发展定位提出诸多方案,从工业区到贸易区,再到金融服务区、创科园,发展思路不断变化,河套地区再次陷入困局。

2004年及此后的三年,两地政府开展多次研究讨论,以“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原则来发展该地区,每逢两地合作会议召开也会提及,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直到2017年1月,深圳、香港两地正式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同意合作发展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持续了20年的开发争议由此尘埃落定。

破局的寄托

《合作备忘录》签署后,双方决定共同发展河套地区87公顷,建设香港最大的科技创新园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引导和聚集优质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进驻,推动其成为科技创新的高端新引擎、深港合作的战略新支点,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港创新圈”。

根据《合作备忘录》,香港负责河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成立附属公司,负责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上盖建设、营运、维护和管理。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有专业团队研究园区的定位及营运模式。

定位清晰后,河套地区朝前跨出了发展的第一步。

今年2月,香港公布2018/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提出今年将额外预留500亿港元支援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其中将预留200亿港元用于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第一期发展,包括土地平整、基础设施、上盖建设和早期运营。

数日后,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率队调研河套地区开发建设工作,指出要学习借鉴雄安新区等地的先进经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该地区建设成为深港城市新地标的集聚区。

“听说那一带要开发,但好像都没什么动静。”香港落马洲下湾村一位余姓村民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时代周报记者也在现场所见,目前河套地区还没开展相关的土建工程。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曾表示,预计可在2021年或之前提供第一块可开发土地。截至发稿,负责该项目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有限公司并未对时代周报记者提出的相关项目进度问题作出回应。深圳市福田区相关部门则以“还没有太多进展,暂不便接受采访”为由,婉拒了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需求。

河套地区涉及两地各自利益考量,能否为港深合作破局,成为撬动两地合作的支点,仍面临重重考验。

在香港就有争议声音。大部分意见认为,河套地区相关投资过大,可能得到的回报不成比例,是非理性的投资项目。而在深圳,也有学者担心创科园是否仅是简单复制香港科技园的模式,难以产生国际影响力。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认为:“河套地区对香港意义更大。”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该地区可被视为深港的隔离带,香港人到河套地区工作,感觉上是没有离开香港,深圳人来这里也更接近国际创新资源,促使两地合作更加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深港合作最契合的方式。”

张克科对此表示认同。“如无法摒弃这些观念,很难真正开展合作。”他说,香港需要一个地方、平台来实现科技创新,而深圳也需要借助香港的资源发展,两地需要统一的产业规划、共同基金、沟通平台来带动,发展刻不容缓。

大湾区科创引擎

河套地区面积不大,仅有1平方公里,但其承载着深港合作所带来的科创辐射能力,并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擎。

两地学界普遍认为,香港基础研究成果卓越,但在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产品制造环节缺失。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迅猛,企业应用研究成果卓越,但在基础研究上仍有短板。如两地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发展和完善科技创新产业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可提高两地竞争力。

张光南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深圳制造业和香港服务业合作从过去的地理分工、模块分拆,转变成两地共同研发合作,可产生更多互补性。市场和研发的位置也产生互换。“例如,内地企业要想从这个合作平台‘走出去’,可有创新制度;对于香港科创机构,相较于市中心的创科中心,靠近深圳可更接近产业,辐射至更大范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但仍有障碍需要突破,例如制度。“香港是自由港,但深圳不是。例如在企业资金筹措方面,有些能够在香港做到的,在深圳却做不到。”国世平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类似的问题都将在日后合作中显现,制度障碍还需突破。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就提出,未来深圳将强调深港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

“深圳和香港的合作,可推进中国进一步走向全球。”张克科认为,基于这一点,两地应该要踏出实际的一步,一步一步来推进协同发展。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韩国企业的寒风,吹向“35+”员工:要么主动辞职,要么“自愿退休”
河南前首富突遇滑铁卢:天瑞水泥股价闪崩,控股股东所持股权遭强制出售
公司暴雷、黯然缺席、展台冷清,北京车展的失意者有点多
实探北京车展:自主品牌争夺豪华市场,混动与纯电展开决战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