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老牌“三甲”率先取消普内科门诊 市民就医格局起变化

2018-03-27 01:21:26
来源: 时代周报
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帮你解决50%的疾病,不需要刻意去大医院,甚至你一来他就知道你为什么来,因为平时知道你常看什么病。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上午8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仁济医院”)东院门诊处,挂号候诊的患者已经排起了长龙。门诊大楼入口处的通告栏上和3楼普内科门口,均张贴了普内科门诊即将关闭的通知:“2018年3月31日下午5时门诊结束后,我院将关闭普内科门诊。各位患者可依据个人病情酌情至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或我院内科各专科门诊就诊。”

不时有患者在通知前驻足停留,互相交流着困惑。今年68岁的张爷爷患有高血压和支气管炎,长期在普内科挂号取药。“这么多年都习惯了,这突然改了,唉,不方便啊。”张爷爷向时代周报记者表达自己的担忧。

作为沪上老牌三甲医院,院方称取消普内科门诊是为了更好落实国家提出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沪上第一家关闭普内科门诊的医院。

关停普内科门诊意味着什么?未来的三级医院服务格局会如何发展?市民就医又会产生哪些变化? 

关停普内科门诊不意味着内科全部关闭

3月16日上午,仁济医院就关停普内科门诊召开新闻发布会。

据仁济医院门办主任孙晓凡介绍,去年医院门诊总量430万人次,其中普内科就诊人次达10万人次,有10%的患者属于多次往返,即病情稳定、重复就诊或只需配药者。

“普内科并非普通内科门诊,仅是单独一个科室。普内科门诊关闭并不意味着内科全都关闭了。”院方解释,仁济医院内科各个科室同时开设了普通门诊,覆盖了目前普内科就诊的患者病种,关闭普内科门诊后,患者可依据病情酌情至内科各专科门诊或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就诊。

仁济医院副院长王育表示,普内科普通门诊主要涉及的病种有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支气管炎、高脂血症、胃炎、冠心病、肺部感染等常见疾病。“如果是单纯的慢性病配药,可以至简易门诊。”

“在门诊挂号费、诊疗费方面与此前并无差别,诊断更为专业、精细化。”王育补充说,本次关停只涉及东院和西院,考虑到郊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南院暂时保留普内科门诊,而北院为生殖医学中心,也不涉及。

而根据各病种就诊情况,仁济医院目前已通过大内科统筹协调,4月1日起将加强各内科专科门诊的医疗力量安排,做好部分有就医需求的患者至内科相应专科内科就诊的准备,确保平稳过渡。

此外,仁济医院已经与浦东新区及区外多家二级医院(杨思医院、安达医院、长航医院、新起点康复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蔡、潍坊、塘桥、花木、东明、陆家嘴、南码头、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分级诊疗合作协议。

全面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或成趋势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现在谈仁济医院先行探索有何重要意义为时尚早:“这是一个尝试,主要看实施效果如何,社会反响如何,老百姓看病就医是否方便,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据我们了解,上海的社区等医院条件还可以,但跟大医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病人过去之后,社区医院能不能承担?基层医院的设施、技术和服务能否跟上?老百姓能不能满意?”周子君直言指出隐忧。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模式,并为分级诊疗确定具体目标:2017年,85%以上的地市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渐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同时明确各级医院功能定位,提出“三级医院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资源配置机制。

此后,关于“全面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的讨论便不绝于耳。

实际上,早在2015年上海政协召开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专题协商会上,上海市就曾明确,未来上海市中心部分二级医院将改成护理院,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将不设门诊,只接受疑难杂症病人和住院病人。

仁济医院的做法符合国家推进分级诊疗的方向,也被仁济医院视作“转型发展”的举措之一:“将来,在整个医学发展过程中,三级医院的定位应该是起到技术引领作用,担当专门看疑难重症疾病这样一个结构转型的角色。”王育强调指出。

“取消普内科后,更多危重病人,疑难杂症能得到更有效的治疗,我们医生可以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些病人身上,对(提高)我们本身的技术也有帮助。”仁济医院普内科医生张佳卉说道。

而在周子君看来,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是否全面取消取决于市场:“因为需要什么服务,去哪里接受服务,不能通过行政的力量强制规定,这是市场的选择过程,选择多了以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个结果最后是有可能实现的,就是各级医院都发展起来,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做到大医院治疗疑难重症,小医院做普通病、常见病的诊断。这样大医院的门诊自然减少,直至最后全部取消。”

“在现有制度背景下,医疗服务未来越来越多的是竞争关系,就是按照市场需求,医疗机构进行相应定位,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然后国家进行监管。我觉得未来会向这个方向转变。”周子君补充说道。

做强基层医疗资源

为配合此次关闭普内科门诊,仁济医院积极落实“强基层”的工作。除了与相关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分级诊疗合作协议外,仁济医院还接受来自社区的医生免费进修,让基层医生进入仁济医院相关科室,熟悉“仁济标准”。与此同时,仁济医院的专家在社区开设专家工作室,助力基层医疗提升。

而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开展分级诊疗探索的关键,就在于做强基层医疗资源。

“诊所贴近老百姓、贴近社区,比较灵活。”周子君说,“把诊所放开,允许私人开诊所,让有资质的人开诊所,这个问题基本就解决了。”

“连锁社区医院做得好,大医院也不会那么拥挤了,能有效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去年5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要进一步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调动社会办医积极性,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力争到2020年,打造一大批有较强服务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服务供给基本满足国内需求,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新格局。这意味着对社会办医准入大放开,甚至彻底放开对个体诊所布局的限制。

“一直以来,国家在很多政策里都强调开放社会办医、私人诊所,但现在实际上都没有开放,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包括现有的分级诊疗,政府谈了很多年,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应该要反思:为什么这个问题在现有体制下解决不了?在此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去解决它?这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了,问题就解决了。”周子君提醒道。

“中国的医疗以后应该是宝塔形的。”宋冬雷谈及理想的医疗模式,笃定地说道,“最底下是千万家诊所,看普通、常见疾病,就在你家门口,随时都可以找到。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帮你解决50%的疾病,不需要刻意去大医院,甚至你一来他就知道你为什么来,因为平时知道你常看什么病。家庭医生相当于家庭的一分子,为你建立健康档案。然后就是专科,负责转诊。专科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到综合性医院去。”

“综合医院只需要少量的,像美国排名第一的医院梅奥那样,形成综合性的多学科联合体系。但目前中国是反过来的,现在要整个重建,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宋冬雷直言。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京东安联财险股权更迭:安联保险拟转让53%股权给子公司,京东持股上升
北京半马调查结果公布,特步就报名失误道歉
疯狂小杨哥不想当网红?减少直播带货场次,首部短剧开拍
甘肃银行资产突破3800亿元,去年净利润6.45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