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勋:实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重点也是难点

2018-03-07 14:51:03
来源: 时代周报
实体经济的重点难点都在于制造业,要实现中国制造的历史跨越,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大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将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6.5%左右。是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也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中国经济正面临哪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石建勋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

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更丰富

时代周报:与此前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分别提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相比,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什么发展与延伸?

石建勋: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分别提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相比较,内涵更为丰富、更加科学,具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特征。

时代周报:如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特征?

石建勋:从微观层面看:要素现代化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微观层面的建设目标,也是要素现代化丰富内涵的科学概括。其中,质量变革强调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变革强调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动力变革要求创新驱动和发挥人力资本质量优势,要素现代化的落脚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微观层面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从中观层面看:产业体系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观层面的建设目标,也是产业体系现代化丰富内涵的科学概括。具体而言,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生产环节中的重要内容,是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内核;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现代金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血脉;人力资源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宝贵的资源。

从宏观层面看:经济体制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宏观层面的建设目标,也是经济体制现代化丰富内涵的科学概括。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力激发和释放了市场活力。同时,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实施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等措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重点难点都在制造业

时代周报: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是为了对症下药,破解中国经济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正面临哪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石建勋:从国内看,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已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由中低端产业为主转为向中高端产业发力,增长动力由传统的投资、出口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但是,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黑天鹅事件”现象、“灰犀牛”现象、“木桶”效应等风险,面临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

从国际看,虽然世界经济复苏有了一些起色,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显现,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地缘政治冲突都存在巨大变数,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时代周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你曾说过,实体经济的重点难点都在于制造业。如何理解这句话?

石建勋: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根基,只有根基牢固才能枝繁叶茂。目前中国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生产资本等要素的水平与发达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正面临着中高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分流、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虚拟经济倒流的“三重挤压”。实体经济中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素配置失衡,遭遇债务风险累加、转型困难的经营困境。这就需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把握好全球制造业处于调整失衡结构、重塑竞争优势这一关键时点,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实体经济的重点难点都在于制造业,要实现中国制造的历史跨越,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其中包含了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战略层次推进。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争取向智能制造转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培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等核心品牌力量,促使中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实现整体跃升。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绵柔年份老酒战略,洋河股份2024封藏大典送给“世界的礼物”
从豪车专属到国产电车标配,后轮转向真的让转弯更简单了吗?
因3亿欠款,凯撒旅业起诉前大股东海航,青岛国资入主后加速扩张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