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香山人!近代中国的领头羊

2017-11-28 16:52:36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唐廷枢、郑观应、徐润等近代买办就是先行先遇者,他们文化觉解能力较强,能够比较敏锐地感觉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动地了解别种文化、反思自己文化,自动地进行文化比较和创新。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清末时,广东人欧榘甲曾写过一本《新广东》,讨论广东特质,要点有四:一曰人才之出众。通商最早,风气最开,通外事而知内情者所在多有,办实业,兴制造,开报馆,开学堂,开学会,开国会,游学海外,议论国事,爱国爱种,无不由广东人发起,于是全国之事,几乎有广东人则兴,无广东人则废。二曰财力之雄厚。广东财雄闻于天下,咸丰同治以来,国家若有兵事、赈荒、国债、赔款,举凡大款大项,无不向广东搜刮,其数常倍于他省。至于广东财富之耗于官吏、耗于外洋者,更不知几何。广东一县之财,往往胜于其他荒瘠之一省而有余。三曰地方之握要。背负长江,面对南洋千万岛屿,紧扼东西两洋之吭。外国文明输入中国之前沿,东西两洋轮舶所必经,万物运输,无能留阻。四曰户口之繁殖。广东人口滋生之易,世界殆无其匹。人口众多,不独充塞其本部,流寓海外者达数百万。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熊月之在为《广东人在上海》所写的序言中提到,在他看来,欧榘甲所言,条条有据,事事在理。近代以来,广东人在全国,领风气之先,创时代之新,外抗强敌,内兴实业,接引西学,除旧布新,确实不同凡响。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农民起义、变法维新与反清革命的三大领袖都出在广东,绝非偶然。“广东人将开放的风气吹向全国,也将创新的种子撒向全国。上海是他们重要的活动舞台。上海开埠以后,广东人就追随洋商的脚步来到上海,成为上海移民中极为重要的一支,人多、钱多、影响大。”熊月之说道。

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2_014700.jpg

粤商近“洋”

时代周报:徽商、晋商、浙商、苏商和粤商“五大商帮”里,粤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熊月之:粤商近“洋”,自明末以后,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地区就是岭南,使得粤商有机会跟外国商人做生意,对洋商有深入了解。上海开埠以后,最初售卖的都是布、铁、锡器等洋货,价格便宜但质量好,容易打开市场。粤商跟洋商接触较早,掌握语言技能,洋货一般都是粤商在经营。

时代周报:在长篇学术论文《上海香山人与香山文化》中,你指出,近代上海是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广东人、宁波人、苏北人是最为重要的三大群体。广东人中,又以香山人最为突出。上海香山人这个群体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如何评价上海香山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熊月之:香山在北宋成镇,南宋设县,元明清沿袭不变,1925年4月15日,因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县。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广东省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属于岭南。

自15世纪美洲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加快扩张步伐,东西方联系日趋频繁与密切。公元1553-1557年间,东来的葡萄牙商人在澳门登岸,开始定居下来。此后,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居留通商,传教办学,将澳门经营为西方宗教、文化向中国传播、扩展的基地。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均以澳门为根据地。1685年,清政府宣布开放海禁,设粤、闽、江、浙四海关,澳门、漳州、宁波与云台山被确定为外贸港口。广州等地对外国人限制严格,只许外国商人在贸易季节到港口来,其他时间不得停留。澳门则例外,外商可以居留。不光是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以此为据点。马礼逊等人来华以后,就频繁往来于广州与澳门之间。传教士与外国商人在其他地方经营不顺时,就退到澳门,徐图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与上海为对外通商口岸,澳门仍然维持对外开放状态。这样,自明末以后,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地区是岭南,一直没有闭关、保持开放状态的唯一是澳门。

香山长期处于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处于中西文化交流交汇交融的前沿。在近代以前,在鸦片战争前后,香山地区是与西方接触最多、对西方了解最多、拥有西方知识最为丰富的地区,在近代化的知识、实践、人才方面,较之中国内地广大地区,占有广泛而明显的优势。在近代史上,香山地区以四多出名,即华侨多、买办多、留学生多与基督徒多。这四类群体,都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香山人因此成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领头羊。

香山人的共同特征就是开风气之先,了解国际情况。上海是晚清中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是香山人谋求发展的重点城市。最早到上海谋求发展的香山人,是随洋行从广州北上的香山买办。据估计,1853年以前,上海有广东人8万,其中广肇帮最多,潮州帮其次,雷钦惠梅帮最少。广肇帮中香山人最多,人数有两万多。

近代百余年,香山人在上海纵横驰骋,开拓创新,实干巧干,声名卓著,其中有四个方面,对上海经济社会影响最大,一是买办集团,起步早,势力大,在早期上海对外贸易中,起着相当巨大的作用;二是环球百货,开一代风气,极大提升了上海商业中心地位和服务形象;三是小刀会起义;四是外滩公园交涉。

时代周报:1853年,小刀会领袖刘丽川、潘启亮联合福建帮小刀会首领李咸池、陈阿林等在上海起义,迅速占领了上海县城,活捉了吴健彰。小刀会起义及其被镇压,对上海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熊月之:小刀会起义及其被镇压,对上海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上海城市重心此后逐渐移往租界,租界由华洋分处变成华洋杂处,工部局等机构由此设立。小刀会起义对广东人在上海的活动也有一定影响。小刀会起义被镇压以后,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奏请办理善后事宜,凡十四条,其中五条与广东人有关,即一、广东游民,未来者严其防范;二、广东游民,已至者分别递回;三、慎选会馆董事;四、稽查洋行雇员情况;五、闽、广商民会馆不准进入城内。经此顿挫,香山人在上海的势力受到很大打击。但是,当时清政府权力并不能达于租界,因此,所谓限制、防范广东人来沪的说法,只是流于一纸空文。广东人来上海发展的势头仍然很强。

香山买办

时代周报:作为上海著名的香山买办,徐润创立了上海茶叶公所,后又在汉口设立茶叶公所。这一机构在对外贸易中起到什么作用?

熊月之:公所在近代社会组织当中十分重要。原来我们讲会馆公所,会馆通常指同乡组织,而公所是指同业组织。为什么要建立同行组织?因为当时中外贸易看重信誉度和质量,这就需要担保。比如外商来做茶叶生意,他并不是十分清楚几十家茶行的优劣,但他能够信任公所。公所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对外起到信用担保的作用。徐润办的公所规模大,对上海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茶叶贸易进行控制,处在龙头老大的位置,人家都认可他。

时代周报:在上海,徐润完成了从广东买办到上海民族实业家的蜕变,上海的商业环境对他的个人转型有无推动作用?

熊月之:他这种身份转变,并非自身的有意为之。帮洋行做生意时,他是买办,边帮洋行边自己做生意,是半民族半买办,后来有一定的资本和实力之后,徐润成为独立商人,跟洋行形成竞争关系,性质发生改变,人们就称为他民族实业家。后人在分析一个买办转变成民族实业家和开明绅士时,会认为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但我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的经营方式的转变过程,背后是逐利,十分常见。

此外,徐润善于学习。虽然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向明即起,夜分而寝,以余暇读书自励”,中学、西学知识均靠自学而来。

时代周报:著名的香山买办唐廷枢,除了职业生涯外,还用广东语注音,编撰了英语教材《英语集全》,如何看待香山买办在推动社会文明方面的作用?

熊月之:作为亦中亦西的文化混合体,买办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与漩涡之中,对于西方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冷静的思考和积极的吸纳,成为近代中国文化自为的先行者。

唐廷枢、郑观应、徐润等近代买办就是先行先遇者,他们文化觉解能力较强,能够比较敏锐地感觉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动地了解别种文化、反思自己文化,自动地进行文化比较和创新。买办与西洋人日复一日地接触,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西方精神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为西方文化所化。

由于工作的特点、生活的环境,徐润、唐廷枢、郑观应等买办,率先接触到西方的洋纱洋布、轮船汽机、挖煤器具、印刷机器,因而力主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声光化电,并且身体力行,成为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同文书局等新式企业中的骨干人才。中国近代最早的铁路、轮船、煤矿、水泥厂、机器印刷业的兴办,都凝结着他们的远见与智慧。

以前对买办的评价多呈负面,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同时,对买办进行诸多批判。但总体而言,我对买办群体持积极的评价:近代中国的文化自为是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持续接力的过程,从清末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到民国时期各种流派的志士贤人,都做过努力,有所贡献,买办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部分。没有他们的努力,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努力很难想象;没有他们的努力,中国近代思想史就会留下大段空白。

时代周报:寓沪香山人最多时不过三万多人,为何会形成极大的影响力?

熊月之:上海香山人身上,一直有香山文化在起作用。可以归纳出四个特点:

其一,目光远大,视通中西。近代香山,处于中国对外开放最前沿,接触西方早,走出国门早,既知道西方、又了解中国。而当时的中国,确实需要启蒙,需要振聋发聩的呐喊,于是,这副担子落到了香山商人身上。

其二,善捕良机,决策果断。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并不鼓励向外移民,也没有保护华侨的政策,甚至苛待华侨。但是,香山人善于捕捉时机,看到了向外发展的巨大空间与美好前景,移民东南亚,移民北美,以后又移民澳洲。虽然千辛万苦,但是成功了。五口通商以后,香山人又一次捕捉到良机,北上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到上海、天津、汉口发展,他们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

其三,脚踏实地,精益求精。

其四,融会中西,植根中华。上海香山人以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出名,同时并没有脱离中国文化。

总结来说,香山文化即香山人,香山人即香山文化。

官督商办

时代周报:有人这样总结粤商对上海轮船招商局发展的意义:“航海经商,本为粤人所长,且商局股东泰半粤人。”1873年,经盛宣怀等人介绍,唐廷枢和徐润两位粤商被李鸿章延请进入上海轮船招商局,再加上朱其昂,盛、唐、徐、朱四人形成了招商局“官督商办”的体制,这一体制的具体运作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

熊月之:官督商办的道理很简单,商办,就是商人出资办理,作为利益共同体,纯粹由商人来治理。实行官督之后,政治力量介入。官督自有其优劣,优势在于刚刚兴起之物,可借助官府影响大、关系多等特点形成垄断。比如轮船招商局最初没有轮船,国家举力由官督集中起来,作出相关规定,与外国人竞争。但同时也带来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诸如关系复杂、效率低、贪污腐败等弊端。

时代周报:甲午战争前,官督商办体制的弊端充分显露出来,人浮于事、贪污腐败,因产权不清导致官商矛盾尖锐,商股屡被官府侵吞,随着唐廷枢、徐润和郑观应的退出,官督商办的大清模式渐入穷途,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熊月之:当商人渐成气候之后,都开始反对官督商办。长期的垄断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腐败滋生,使得官督商办逐渐丧失生命力。尤其在民营企业发展起来之后,官督商办模式就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时代周报:有一种说法,洋务运动兴于商办,大清经济毁于官督,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熊月之:我不认为是这样,总结历史不能用如此笼统的说法,比如晚清铁路的建造,偏远地区、悬崖峭壁之地需要耗费高成本,几乎无利可图,商人注重眼前利益,是不愿意投入的。此时就需要国家的力量,这是国家整体利益,需要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在学术研究上下简单的结论,应该深入到历史事件当中去反复考察,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