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被压缩的空间

2017-11-21 15:32:28
来源: 时代周报
晚上8点,56岁的程阿姨赶到了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每天晚上8点10分到9点10分,十来个阿姨,陵园四方池旁的空地,音乐响起,拉开架势,翩翩起舞,她们已经坚持了两三年。

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广州

晚上8点,56岁的程阿姨赶到了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每天晚上8点10分到9点10分,十来个阿姨,陵园四方池旁的空地,音乐响起,拉开架势,翩翩起舞,她们已经坚持了两三年。

相距不远的还有另外两三拨舞蹈队,健康操、交谊舞,互不打扰。

陵园内的电子显示屏每两秒刷新的分贝值,始终没超过80分贝。

“我们都知道要控制点音量,免得影响其他人。”程阿姨说。

阿姨们的自觉,始于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广州市公园条例》。当中明确规定,禁止在纪念性公园的主要纪念区域开展健身、娱乐活动;此外,每日13时至15时、22时至次日8时,禁止在公园开展使用乐器、音响器材的活动和歌唱等产生较大音量的活动。

不过,程阿姨们接下来可能要找其他地方跳舞了。

11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广场舞健身活动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提出不得在烈士陵园等庄严场所开展广场舞健身活动。

“在中国,公共空间是一个模糊的问题,但烈士陵园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空间。陵园本身的各项设施是官方营造设立的‘记忆装置’,民众在时空之中自然产生对英雄模范背后的国家意志的潜在记忆。进入这样的场所要怀有敬畏崇拜的心理,是一种隐藏于无形之中的规训和约束,同时也是这个神圣场所的开关。这样的场合是神圣的、严肃的,跳广场舞不太合适。”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杨君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

得知这一最新消息,程阿姨一脸忧愁。

VCG111133491875.jpg

“没必要开大音量”

程阿姨赶到四方池边时,伙伴们早已摆好了阵势。一曲《荷塘月色》舞罢,她们才闲下来聊天。

“今晚和亲戚出去吃饭,回家晚了点,现在才过得来。”程阿姨嘴上答应着,手上动作也没闲着,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舞鞋,利索换上后,就加入到舞群里。

音乐再响起,阿姨们在并不宽敞的空地上找到各自的空间,她们步伐整齐,身姿很快融入到节拍中。尽管这晚没有教舞老师,但程阿姨和两个充当领舞的“学生”带着大家跳得不亦乐乎。

11月的广州还没冷下来,晚上只是有些许凉意。几曲过后,程阿姨额上已有一层绵密的细汗,“这个位置还挺好的,在树下还有点风,旁边还有一个池塘,就没有之前那么闷”。

她口中的池塘,就是黄花岗公园内的四方池。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牺牲的烈士而建。建于1921年的四方池,则是当时民国菲律宾埠中国国民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向逝者敬献,池塘壁上刻有七十二烈士庐塘基。

四方池旁有几棵高大的芒果树,树下的几张石凳就成为人们的休闲区。前段时间,阿姨们还凑钱请了个老师教舞,一个月花50元,“相当于办了个健身月卡”。要是大家乐意,还会一起去表演、比赛,退休后的平淡生活生动不少。

晚风掠过,树叶沙沙作响,宁静的夜空被树下“咚、咚、咚”的音乐声打破了。

不管是城市或是乡镇,广场舞因参与性强,成本相对低廉,深受“大妈们”喜爱。有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广场舞运动爱好者达到1.2亿人。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明确,广场舞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项目之一。

然而,这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也相应地引发了另一些人的不满。不分时段跳舞,随意占用公共空间,噪音滋扰等都成为争端的源头。为了满足长者休闲健身的需求,同时让居民、游客享受游园乐趣,官方决定出手。

经过两次审议, 2014年底,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全票表决通过的《广州市公园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在2015年10月1日施行,从限音量、限时段、限区域、限设备四方面防止噪音扰民。一旦音量超过峰值,将可能面临200-1000元的罚款。

每两秒刷新的电子显示屏,进入了公园里。

“一般我们都会把音量控制好,尽量不影响其他人,”程阿姨说的其他人,指的是来健身的居民和旁边的舞蹈队,“活动空间基本都定下来了,也都是住在这附近的来锻炼身体,没必要开大音量较劲。”

公园里的音量管理

控制音量成了程阿姨的主要任务。

“哎哟,音乐怎么突然这么大声了。”跳着跳着,程阿姨快步上前,把小音响的声音调小。

刚拧小一点,站得稍远的阿姨咕哝了一句,“太小声了,后边的听不见呢”。程阿姨只好又把声音调大了一点,“之前跳舞的空间大一点,大家都容易听到音乐,这地方小,只能大家挤一挤,声音也不敢调很大”。

程阿姨边说边指着不远处的空地,是通往七十二烈士碑的起点,也是她们原本跳舞的空地。如今园区正在进行黄花节的布展,都被隔离开来,附近还有保安人员值守。

不远处就是公园的电子显示屏,当舞蹈队把音量调高时,显示屏刷新的数据显示为71分贝。

“其实,我们也只能管噪音。”一名黄花岗公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多的时候园区有七八支跳舞或健身队伍,园区采用分时分区的方法来管理这些团队,市民大多都愿意配合管理。

按照《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纪念性公园的主要纪念区域开展健身、娱乐活动。此外,公园管理机构根据公园规划和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值,结合公园主要功能和游人需求,在公园内划定安静休憩、健身、娱乐等区域。

换言之,纪念性公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声功能区,黄花岗公园就划分为墓区和休闲区,墓区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休闲区则有条件限时控音允许群众健身活动。上午9:30至下午5:30之外是“解禁时段”,“大妈们”大多数集中在傍晚后进入园区跳舞。

音量管理,就成为工作人员判定是否违规的主要手段。前述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园区配备了流动声音分贝测试仪,还设置了实时刷新的电子显示屏。保安人员巡逻时发现违规行为就会规劝。过去也曾有游客来投诉广场舞的噪音干扰,但“只能以劝阻为主,至今都没开过一张罚单,毕竟大家都是住在这附近的居民”。

《条例》实施了两年多,噪音问题改善了。“现在大家都不会带大型音响、公放器进入园区了。”该工作人员说,“大妈们”自身也会关注噪音问题,加上社会舆论很多,她们也不想多生事端。

维护纪念性公园的神圣感

相较起其他的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周边没有林立的居民楼,受噪音困扰程度不高。不过,国家体育总局发布《通知》之后,广场舞将彻底被陵园“拒之门外”。

杨君曾花两年时间做广场舞相关的田野调查。在他的调研中,广场舞都是自发组织的活动,由于公共活动场所不足有所限制,确有存在抢占公共空间、噪音滋扰的问题,尤其是在烈士陵园这类神圣场所,是实施社会教化,重塑国民的重要阵地。而广场舞的音乐多是欢快的,舞者的衣着是艳丽的,显然与烈士陵园这类纪念性公园的氛围违和的。

“《通知》禁止在纪念性公园跳舞,最重要的是要维持其神圣感,”杨君认为,广场舞的症结还是在于场地问题,“如果有足够的场所可以跳舞了,相信大家也不会跑到这么庄严的场所去欢歌乐舞。”

在他看来,官方此次出手整治算是“被迫”介入。

“我们暂时没有收到上级部门的具体操作指引,目前还是按照《条例》来执行、管理。”前述工作人员说,在上级部门给出相关文件之前,陵园休闲区还不会禁止广场舞。但她也希望,如果出台的新规能更具体、简单、利于操作,才能有助于园区管理。

她还提到,“其实不仅仅是广场舞会有噪音,打太极拳的也会带着音响进行运动,也会有噪音产生”。

“如果这里也不能跳了,我们也不知道要去哪里跳了。”程阿姨说着,也没心思再回到跳舞的伙伴中去了。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新行长任职资格获批!邯郸银行去年净利润“腰斩”,不良贷款率上升
卖奶茶卖出百亿身家,四川80后夫妻干出今年港股迄今最大IPO
在深圳湾开出专门店,李嘉诚家族北上抢客,最高降930万港元推售香港豪宅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蒋昌松:胰岛素集采政策趋稳,让企业拿该拿的利润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