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 上海高校组团赴美招聘

2017-10-31 02:36:36
来源: 时代周报
201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范迪夏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专攻海洋科学与工程。四年来,他一直期待回国发展。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在美国四年,回国的想法一直盘桓在范迪夏心底。

201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范迪夏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专攻海洋科学与工程。四年来,他一直期待回国发展。

只是,对于异国他乡的学子而言,平时很少有机会直面国内的招聘高校,更别提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接触,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引才信息。

就在上周,范迪夏梦寐以求的机会来了。

由上海市教委主办,沪上12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首次以组团的方式赴美国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此次招聘会共有四场:10月20日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10月21日哈佛大学、10月22日宾夕法尼亚大学、10月23日哥伦比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副处长陆琪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沪上12所高校首次组团赴美招聘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信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向美国东北部知名高校展示了上海高校的风采,而且起到十分好的宣传效应。

“我相信以后慢慢会形成一种常态,通过持续推动,会进一步提高上海和上海高校对优秀青年学子的吸引力。以后我们的准备工作将会做得更加充分和细致,后面会越来越好。”陆琪笃定地说道。

12所高校宣传_013903.jpg

不仅看薪酬待遇

得知上海高校组团式招聘的消息后,10月21日,范迪夏专门从麻省理工赶到了哈佛的招聘现场。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他重点和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上海海事大学的招聘团队做了面对面的交流。

与范迪夏一样,海外众多的学子也对此次招聘充满期待。

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卢伟此次代表学校开展赴美招聘。据他介绍,在招聘第一站的宣讲之后,复旦通过“一对一”洽谈方式,初步接触到了包括自然科学、医学、新工科等学科领域在内的高层次人才,此外,学校还收到近百份简历。

“现场的气氛热烈,完全能够感受到青年才俊们对于归国参加建设的强烈诉求。从他们对于政策和岗位的热切咨询关注中,可以看出他们完全是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融入到一起了。”赵卢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现场甚至有许多青年才俊自愿加入到他们的政策宣讲中,“比如在宾大的时候,有一位复旦生命科学院今年的青年千人候选人现身说法,向师弟师妹们介绍国家、上海市以及复旦大学的人才政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赵卢伟还透露,以他所在的大气科学学科为例,目前已有两位意向人选,其中一位已在实质性接触,“另外一位建议申报2018年的青年千人项目,我们也会跟踪培育”。

上海师范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张春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博士,“她目前在卫斯理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特别提到她的父母曾经均是上海师大的老师,对上海师大花园般的校园很熟悉,如今在海外攻读学位十年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到上海师大发展。”张春丽笑着回忆说。

海外学子回国发展意愿强烈,在赵卢伟看来,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和上海市近年来的发展,使海外优秀人才感同身受,切实感受到国内有他们事业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的相继出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陆琪对此持有相同看法。“对于青年优秀人才来说,他们职业生涯还很长,在选择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地时,薪酬待遇固然重要,但发展和平台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要素。”陆琪分析指出,一方面,中国对科研的投入持续增长,提供给海外留学生的机会和条件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海外学子快速适应环境。另外,上海加快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和科创中心,将会出台相应的战略战术举措,包括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崛起的一批大科学装置,以及下一步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筹划国家实验室的目标,都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有极强的吸引力。

“除了了解学校能给海归人才提供的基础物质条件外,我更关心的是上海高校在学术环境创建,以及在为引进人才实现学术理想的软硬件方面的具体配套政策。”范迪夏说。

多位接受采访的高校招聘代表均表示,现场气氛热烈,海外学子回国发展意愿强烈。他们此行收获颇丰,后续将会邀请有意向的学子归国,了解沪上高校环境,双方进一步详谈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最终结果。

首次组团赴美招聘

由上海市教委牵头,以上海市的名义召集高校组团出国招聘,在上海尚属首例。

近年来,华东地区周边省份在人才政策方面都逐渐凸显出各自的优势,人才争夺激烈。对眼下的上海来说,无论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还是大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都需要卓越人才、科研成果和知识服务体系作为支撑。

上海市教委人事处处长李蔚表示,要在“人才高原”上崛起“人才高峰”,上海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度异常迫切,引才力度也在逐步加强。

“上海市教委针对市政府今年提出的上海‘人才高峰’建设计划,积极筹措,酝酿海外人才招聘事宜,并最终于9月底向上海市各高校发出召集令,得到积极响应。这是市教委首次组团出国招聘。从报名、获得邀请函、办理出国手续等,都体现了上海速度、上海效率。”张春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陆琪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此次招聘活动在前期通过多个途径做了宣传,参加每场招聘的人数均超过预期,“大家的关注度很高,非常热情”。

“这一次市教委的组团招聘行为是一次探索之旅,有效地宣传了上海市海纳百川、集聚人才的态度和决心。”张春丽补充道。

“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双一流”建设当前,沪上高校“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

目前,沪上各高校除了为优秀人才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购房补贴和科研启动经费等保障条件,协调解决安排子女入学等问题之外,为积极应对人才引进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各高校纷纷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2016年,复旦大学制定了“卓越2025”人才计划。在此次赴美之前,复旦大学根据此行访问院校的学科特色,结合本校的用人需求,首先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招聘计划。

早在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就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主战略。在基于对自身认真的分析考察之后,目前,该校对于学科带头人或学科发展方向大师级人物等高端人才,采取“精准引进”的方式,开放全球招聘;而对更多领域的青年人才,则采取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的方式。

被媒体誉为“低调的实力派”的上海师范大学,自2016年成立人才办公室,举全校之力,重视人才工作,统筹人才经费,逐步提出高端人才薪酬待遇体系,本着“一人一议”的原则,根据应聘者的科研潜力和学科的特殊性给予一定范围内的区别对待。未来计划进一步挖掘潜力,不仅为高端人才,也为青年教师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解决后顾之忧。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从豪车专属到国产电车标配,后轮转向真的让转弯更简单了吗?
因3亿欠款,凯撒旅业起诉前大股东海航,青岛国资入主后加速扩张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