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式的旁观者

2017-09-26 03:57:1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乔麦

《旁观者说》的封面上,站着一只猫头鹰。这是一种夜间视力极强的动物,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会迅速出击,享有“捕鼠能手”的美誉。封面中的这只猫头鹰表情冷峻、眼神犀利,似乎寓意着这本收录了120篇时事评论的书,同样充满了敏锐的观察、独到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鲁迅出版的杂文集《坟》的扉页上,也有一只猫头鹰。鲁迅将猫头鹰视为自己人格的化身,并称自己的文章为“枭鸣”,意即“猫头鹰的不祥之言”。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中,鲁迅说过:“我有时决不想在言论界求得胜利,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不大吉利的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

书中收录的时评,是时评作家徐林生近年的作品,涉及的话题十分广泛,有 “法治视角”“谈经论政”“吐槽媒体”“徐徐道来”四大板块,既关注政府执政、反腐工作,又批评媒体弊病、关心民生民意,可以说是现代生活的万花筒。徐林生是汉语言文学和法律专业出身,写的时评常在千余字左右,短小精悍,文风质朴,却又不失偏锋,一针见血。在《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不要舆论审判》一文中言人所未言,言人所未敢言,被多家中央媒体转载,引发广泛关注。而在《“等待的”不一定是“严惩”》《规划“放卫星”或缘于吹牛不担责》《婚(产)假立法,可以人性化,不能任性化》等时评中,徐林生引经据典,以法论证,抛出的观点均建立在查证《刑事诉讼法》《城市规划法》《国家计生法》等法律条文的基础之上,不偏激、不求博眼球,善用理性分析、讲明道理。

有些时评以小见大。比如,从一面“烂布条国旗”在政府办公楼前迎风“献丑”的新闻背后,作者指出这是懒政作风;又如,从白岩松随身携带的手帕、交通卡这些小事谈起,期待更多的名人能够引领低碳生活;有的时评会把两个相似的新闻事件放在一起比较。如,中国人在外国旅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被网友谴责“丢中国人的脸”,而外国人在中国的不检点行为,却没有被老外批“丢某国人的脸”,作者提出疑问,“外国人的脸”为何不容易丢?又如,5月20日暗含美好寓意,很多人在这一天扎堆结婚,但也有人扎堆离婚,作者直指这是拆迁安置懒政惹的祸。通过比较,显示出新闻事件的离奇、荒诞,引发深思。 

作为“旁观者”的徐林生并非媒体人,能以一种客观的立场与事件拉开距离,进行理性化的表达。翻阅整本书可以看出,他的批评文章并非一味火力轰击,有些还开出了药方。

时评写作大致包括,选题、立论、说理等基本要素。大学的新闻评论课上,我的老师曾建议大家学习“逻辑学”,研究论点的确定、论据的选择,论证过程的展开等。要知道,一则千字左右的评论要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背后所耗费的功夫往往是大量的。写两三篇新闻评论并不容易,一直写下去就更难了。正如徐林生在后记中所言,发表了几百篇评论,“要超越自我,写出亮点已属不易”“提炼一篇时评的观点,则似愚者千虑,难有一得,个中滋味,甘苦自知”。

与艺术评论和音乐评论相比,建立在新闻基础上的时评是最容易腐朽和被人遗忘的,但人们又常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一些时评中谈到的社会现象,总是在换了时间、地点、人物之后重复出现。时评家们总有新的素材,去提出相似的观点和建议。有人称这是“江山不幸诗家幸”,但这或许就是时评存在的意义,它不断地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弊病,作出改变;不断重申常识,凝聚共识。

《旁观者说》并非没有瑕疵,有的篇章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有的选材一般,缺乏亮点;书中的个别观点也值得商榷等,但是在互联网众声喧哗的环境下,时评散落在网站、微博、微信公号、朋友圈等地方,人们的注意力被五花八门的内容掠夺殆尽,对时评的关注也不及从前。另一方面,人人都可以写新闻评论发表在网络上,但其质量难有保证,往往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有思想深度的新闻评论由此显得更加稀缺和珍贵。《旁观者说》的存在,让我们重新发现时评的价值:优秀的时评是“匕首和投枪”,可以为社会刮骨疗伤。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