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百年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二期开展

潘展虹
2017-08-29 03:25:1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大展以“其命惟新”为主题,是广东省首次举办的大规模、全面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展览,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历程。

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广州

8月22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第二期开展。相较于第一期,第二期展览替换了其中的40余件作品,展览将于9月5日结束。

8月4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第一期开展,展出的近500件广东美术百年精品佳作中,中国美术馆馆藏的40余件(套)画作,首次“回家”与广州市民见面。大展掀起了澎湃的参展热潮。据广东美术馆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自8月4日首期开展至8月20日,约有6万人观展,“每天都有上千名观众来看展,这是美术馆建馆以来比较少见的”。

大展首展地为北京,随后移至广东。大展以“其命惟新”为主题,是广东省首次举办的大规模、全面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展览,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历程。

北京首展:“广东现象”引热议

7月14日,以“其命惟新”为主题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大展分为六个板块:“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弄潮擎旗–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百花争妍–创新创造再筑高峰”。其中,由汕头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延创作的《习仲勋在南梁》引起广泛关注。

陈延出生在延安,自小在陕北农家长大,父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老兵,而当时习仲勋同志就是一野的政委。为创作《习仲勋在南梁》,陈延查阅了大量资料并通读了《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这本书。画作前后历时5个月,五易其稿。最终,陈延决定用“群像”的方式体现主题:画面中,习仲勋同志的形象高大、亲切,身边环绕着红军战士、工农群众,在麦穗、唢呐和红旗的衬托下,画面中的人物显得生动鲜明,真实可信又层次分明。

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半个月内,3万多名观众进场参观。“大展是对广东百年美术丰硕成果的系统展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将大展形容为“融合着时代变迁和艺术演进的视觉长卷”。

开风气之先:转型“助推器”

8月4日,大展移师至广东美术馆。在李铁夫《未完成的老人像》前,不时有老师带着学生走近讲解。寥寥数笔,老人面孔如雕像,粗犷笔触隐去了眉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胡斌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出生于鹤山的李铁夫是国内最早前往西方学习油画的艺术家之一。其后十余年间,李铁夫往返欧洲、加拿大、美国间,练就了一手炉火纯青的洋画技巧。“他的作品既有扎实的西方油画技巧,也有中国美学趣味渗透,‘开风气之先’。”胡斌说。

立时代潮头,开风气之先。新中国画的革新,从广东开始。当写实主义传入中国后,有人提倡西化中国画,有人认为要坚守中国画传统。以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为代表发出了第三种声音:“折中中西,融汇古今。”

此次大展中,高剑父所作《东战场的烈焰》就是一幅在绘画技巧上“折中中西”的代表作。极富视觉冲击的熊熊火焰色占据大幅画面,表现出上海战区一隅残垣断壁的写实画面。胡斌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说,高剑父将西方写实技巧融入水墨画中渲染氛围,刻画细致、精准,为中国水墨画带来了新风。

何香凝《狮》中国画 63x49cm 何香凝美术馆藏.jpg

何香凝的《狮》,中国画,何香凝美术馆藏。广东美术馆提供

自此,岭南画派在中国美术现代史上异军突起,闪耀着新时代光彩的艺术主张,促成了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岭南画派的“折中”绘画与上海画派、京津画派三足鼎立,成为中国近现代画坛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艺术流派。

领时代之新:扎根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战火和斗争淬炼的美术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描绘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广东涌现了关山月、傅抱石、黎雄才等一批扎根现实、反映生活的人民艺术家,其间最为人称道的,是关山月和傅抱石联袂创作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

1959年,关山月、傅抱石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的任务。画作中,近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连接南北的原野,长江和黄河两大动脉贯穿整个画面,象征祖国团结统一、繁荣昌盛。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幅《江山如此多娇》为无数中外来宾展现了神州大地绚丽壮阔的美景,表现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最高境界,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政治关注度最高、社会影响面最广的鸿篇巨制。

杨之光《矿山新兵》中国画 130.5x94cm 1971年 中国美术馆藏.jpg

杨之光的《矿山新兵》,中国画,中国美术馆藏。广东美术馆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令全国美术界瞩目的“广东现象”不仅于此。黎雄才把“兼工带写、彩墨并重”的创新画风推向现实主义题材,《武汉防汛图》史诗般铺陈了抗洪防汛的瞬间,有力回应了“中国画没有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反映大场面斗争生活的能力”的诘疑,引领广东美术进入发展新阶段;杨之光的人物画则在拓展了没骨技法的同时,融入西技造型艺术、速写技艺,构筑了超越既往技法体系的人物画新画风。其代表作《一辈子第一回》《矿山新兵》等均成为新中国人物画的经典,极大提升了艺术参与现实的力度。

走变革之路:画坛粤军攀高峰

廖冰兄《自嘲》漫画 83x58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jpg

廖冰兄的《自嘲》漫画,中国美术馆藏。  广东美术馆提供

“创新”是广东美术与生俱来的天性。“大展中,廖冰兄的《自嘲》最能代表广东画作的‘革新’因子。”在胡斌看来,该作品以夸张、讽喻的自嘲手法描绘了埕破后仍然蜷缩一团、不敢动弹的自己,向所有人警示了思想一旦被禁锢后的悲哀。历史的年轮向前推进,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今天的广东艺术家,正秉承创新精神,积极拓展新时期新题材,勤奋探索新风格新技法,深入开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的美术新风貌,再攀文艺高峰。

以《一纸青花》参展此次大展“弄潮擎旗–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板块的青年画家陈史军,早期的水墨画用笔率拙,不拘常法,色彩绚烂,造型构图奇特,形式感强。近年,他的绘画兴趣转至古玩尤其是陶瓷残片。以瓷器水墨为主题的《一纸青花》系列,多是截取陶瓷残片一角,以独特的构图方式产生情感冲击。“或许这幅作品是有点不协调的,但这样的‘不协调’,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新’?”陈史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其命惟新’的‘新’字,概括广东美术百年的精神恰如其分:百年来,广东不仅仅‘出作品’,而且‘出思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说,广东美术始终与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联,广东美术工作者的每一次革新,都在撬动中国美术格局。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从豪车专属到国产电车标配,后轮转向真的让转弯更简单了吗?
因3亿欠款,凯撒旅业起诉前大股东海航,青岛国资入主后加速扩张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