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嘉兴有大野心:全面接轨上海

2017-08-01 02:02:12
来源: 时代周报
220亿元的上海之窗枫南小镇项目、浙沪新材料产业园合作项目、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幼保健院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嘉兴分院项目。

时代周报记者 刘科 发自嘉兴

220亿元的上海之窗枫南小镇项目、浙沪新材料产业园合作项目、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幼保健院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嘉兴分院项目……7月28日,嘉兴召开“加快推进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大会”上,签约了一大批重磅产业项目。

自今年3月29日嘉兴获批设立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至今,已逾百日。此间,交通规划对接、产业平台合作、科技人才对接、医疗教育领域合作等工作在多个层面有序推进。

谁也不能忽视嘉兴试图闯进伟大城市行列的“野心”,这座有着1800年建城史的江南文化名城,正试图通过接轨上海,寻求创新发展的新机会。

“几乎每天都有交流会”

这一年来,郁晓凡往上海跑的次数不少。这位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今年50岁,拥有丰富的招商工作经验,一直持以“短频快”的方式奔走上海企业、园区、机构,开展招商对接活动。

郁晓凡的手机里,有一个嘉善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工作微信群,群员47名,每天都在互动交流各种信息。他的手机里甚至还有一个名为“驻沪领事嘉善亲友”的微信群,里面都是有投资意向的外资企业。“如果有企业研发在上海,那么就可以做到制造在嘉善。我们不像其他城市那样一味拼各种优惠政策,而是营造良好的营商氛围,崇尚‘店小二’精神,做好服务。”郁晓凡说道。

频繁与毗邻的上海区域政企学研机构对接交流,已经成为像郁晓凡这样的多数嘉兴辖内官员的工作常态。

嘉兴市政府副秘书长柏卫东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仅2016年,沪嘉两地举办对接交流座谈会300多次、各类推介会200多场,这意味着几乎每天两地都有交流会,“有持续性的交流,区域协同发展才能取得长效”。

对上海政商环境的熟悉还来自于另一种努力。今年以来,嘉兴共派出68名干部赴上海挂职,挂职数量和时间是历年之最,挂职者往往是年富力强的中坚干部。

事实证明,频繁的交流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2016年,嘉兴市引进来自上海的内资项目220个,总投资183.9亿元;外资项目117个,实际利用外资14.18亿美元;来自上海投资的浙商项目82个,总投资105亿元。嘉兴作为上海溢出产业“投资洼地”的地位和价值,不断加强。

对于由上海迁来的企业而言,他们还会考虑整体的投资环境。三年前,浙江巨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从上海张江园区落户到嘉兴智慧产业创新园。该公司总经理陈全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选址前其实有着诸多的选择,嘉兴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在于区位优势更明显、环境更宜居,“我住在上海,创业在嘉兴,觉得十分方便,这几年公司的发展也很迅速。”

输入“造血基因”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大背景下,嘉兴对于与沪的合作早已不满足于承接转移,而是瞄准产业互动。

如何对接上海高端产业、承接上海的非核心功能疏解,成为嘉兴接轨上海的重中之重。嘉兴方面指出,要把握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深化分工协作,着重推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全力构筑上海都市圈智能制造之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按照新的定位,嘉兴要打造成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浙沪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浙沪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尤其是要深化研究如何更好地与上海战略协同、功能互补,明确嘉兴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坐标方位、功能定位和战略分工。

7月28日,上海市城乡建设与交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必壮,在“加快推进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大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一个问题:沪嘉两地间建设轨道交通的呼声很高,谁来投资?谁来运营?如果建成,票价不可能按照铁路来定价,而将根据市域交通来结算,势必会亏损,那亏损由谁承担?

对此,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给出了答案:科技。张兆安称,上海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能级提升定位更高,但是空间却小了,结构急顺调整,不少科创企业的生产基地正在寻求转移。此次大产业项目的签约,无疑将快速推动嘉兴在产业、税收、就业等方面的发展。然而,在张兆安看来,沪嘉双方即将携手共建的一些研发平台更令人欣喜。虽然这些项目短期内或许难以见效,却为嘉兴的城市发展输入了可持续的“造血基因”。

目前,沪嘉两地产学研合作的加强,正是嘉兴强化深入合作的重头戏。事实上,嘉兴也正在加强与上海高校共建创新载体,如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两所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设立桐乡工作站;华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落户在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双方共同开展高效太阳能电池领域技术研究和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光伏联合创新研究院落户在秀洲区;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嘉善县设立了分中心。

创立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同样是嘉兴深化接轨上海的重点项目之一。

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是指:以G60高速为纽带,将沿线的上海市松江区、嘉兴和杭州等长三角重要城市串联起来,以交通网络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推动科创要素自由流动、自由组合,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

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构想,最初由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提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王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该设想的初衷很朴素,考虑到上海和杭州作为长三角两大城市,必然有溢出效应,而嘉兴位于二者之间,是很好的点。”

王涛说,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与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载体,对嘉兴在引进人才、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要的是惠民”

嘉兴市政府副秘书长柏卫东介绍说,嘉兴着力接轨上海、融入上海,要注重民生、医疗领域的合作,让老百姓得实惠。

受惠的首先是菜篮子。这几年,芦笋在上海热销,嘉兴就扶持农户大规模种植优质芦笋,开拓上海市场。目前,嘉兴平湖市新埭镇的千亩芦笋精品园,每天有5000公斤芦笋被整齐分拣包装运往上海。不仅是芦笋,平湖年产60万吨农产品,六成销往上海,其中新型农业产出占比90%以上。另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是,嘉兴知名名牌五芳斋粽子在上海市场占有率超过70%,而嘉兴“膳博士”鲜猪肉在上海的专卖店超过500家,占领了上海1/3的猪肉市场,西红柿也占领了上海1/4的市场。

受惠更大的还属嘉兴老百姓。这首先体现在医疗资源上,2016年,嘉兴与上海长征、长海、东方肝胆三甲附属医院合作建立八大诊疗中心,嘉兴老百姓享受到了上海医疗水平的同城待遇,开创了江浙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先例。

按计划,嘉兴将进一步打通沪嘉两地医保互通瓶颈,争取纳入上海异地双向刷卡结算首批先行地,实现上海参保人员来嘉就医实时刷卡结算。

在交通上,去年12月起,嘉兴市民卡(公交卡)在上海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领域已经实现一卡通,同时,嘉兴市民卡实现了在市域公交的一卡通。与上海毗邻县市实现安装021固话全覆盖,重要区域移动话费免漫游。

伴随着产业互动的全方位展开,两地间人们的生活在近年来也开始慢慢发生了转变,在两地的“跨省上班族”越来越多。相比以前绝大多数“跨省族”的“住嘉兴,去上海”,如今的不少人已经变成了“住上海,去嘉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国联+民生,开启江苏券业新纪元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丁世忠力挺,安踏在上海试水新店态,不赚钱也要开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