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打响留人阻击战

2018-09-27 12:00:11
来源: 时代周报
“现在的年轻人看得很清楚,都愿意往好的地方走,这也是很自然的。”徐生诚说,“‘一带一路’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契机,新的机遇来了,学校的发展要跟得上。”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张鸿雁 发自兰州

正值高校招生季,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人才都去哪儿了?百年名校—兰州大学的衰落与焦虑》的新闻,将兰州大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我为什么放弃了985的兰州大学,而选择上海大学》再次抢占舆论焦点。两篇文章均指出,由于严重的人才流失,声名显赫的老牌名校兰州大学已经没落。

兰州大学副校长徐生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已经出台限制东部高校“挖人”政策,学校也正在积极实施人才建设计划,兰大人才流动的总体形势趋于好转,“正常的人才流动属于自然现象,”他认为,一些借此唱衰兰大的媒体“喊得过了”。

在这场高校“挖人”大战中,兰大并非一直处于被动。据兰大人事处相关人士介绍,兰大自2004年启动“萃英人才建设计划”以来,引进了200多名人才,包括从国外回来的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黎家、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黄建平等多名学科领军人物。今年3月,又有2名“长江学者”与兰大签订聘任协议。兰大校长王乘多次公开表示,“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已经得到遏制。

潘建伟教授是今年3月来到兰大的两名“长江学者”之一。他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全职来到兰州大学。潘建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兰大吸引他的是专业优势和学术氛围:“兰大在我读大学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很有名的,尤其是植物细胞生物学,刚好是我现在做的方向。虽然后面有滑坡,但兰大老底子是很好的。”来到兰大,潘建伟做好了扎根西北的打算。在南方生活多年的他一时还不习惯西北的气候,“这里有点干了,我和我的学生嘴巴都裂开了,但对我们来讲,这些都能克服,我们整天做科研,也顾不上”。

“先把地种好”

由于人才流失,兰州大学也被戏称为“最孤独大学”“最委屈大学”。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都处于劣势,这为东部高校从兰大“挖人”提供了机会。

兰大的人才流出大潮,主要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每年会有数十位教授、副教授离职,而流进的大部分是年轻教师。王乘校长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兰大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候,国内不少院校派专人驻守在学校周边的宾馆,许以优厚待遇“挖人”。

兰大人才恶性“盈亏”的态势在进入21世纪以来已有所缓解。相关数据显示,2000-2004年,兰大共流失副高职以上人员近40名;但在2003-2005年这两年内,兰大共引进教授15人,副教授30人。人才总体处于“盈余”状态。

新一轮挖人风潮始于2015年。

这一年,教育部印发“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方案,各高校为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纷纷“招兵买马”。 兰州大学人事处副处长陈雁茹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当国家出台新的人才工程,对兰大来说都是一次冲击,会对人才队伍建设产生巨大挑战。“‘双一流’出台后,一些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高校势头很猛,比如苏州大学,对人才的吸引力度特别大,可能它的经济条件比较好,等于是‘高薪挖人’。”陈雁茹坦言,这段时间兰大有老师离职,但目前流失人数还在可控范围内。徐生诚则认为,对于底子较差的学校而言,通过“高薪挖人”提升竞争力是盲目的。他举例说,有一所连一个硕士点都没有的普通本科学校,花2000万元引入一个“杰出青年”,“但是引入了以后没有土壤,没有团队和平台,连博士点硕士点都没有,怎么申请国家的基金和支持呢?去的老师还是没留下来。”徐生诚借此表示,面对“挖人”,学校首先“要把自己的地种好”,努力留人。

打造优势学科是兰大留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兰大共有12个学科入选ESI全球总影响力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还有8个国家的重点学科及一些重点科研平台。“好多高层人才并不是特别看重待遇怎么样,而是需要有一个能发挥学术专长的平台,学校也在注重打造这些平台,用优势学科和重点平台来吸引人才,让他们组建自己的学术团队,对整个团队而言有一个梯队的、可持续的发展,不是说光依靠一个学科带头人。”陈雁茹说。徐生诚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对于一些优势学科的拔尖人才,学校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三个留人”来稳定人才队伍。其中,事业留人是最主要的。

薪酬偏低,建房弥补

兰大洄游的人才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2004年启动的“萃英人才建设计划”成功引进的。该计划依托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对引进的人才及青年教师在津贴、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资金鼓励和相应的待遇。

2011年,兰大修订“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将人才建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着眼于吸引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第二层次着眼于引进与培养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第三层次着眼于选留与培养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

兰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黎家是通过“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引进的学者之一。黎家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归国任职的8年间,依托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又为学院从国外引进了10多位学科领军人才及学术骨干。目前,在兰大进入ESI全球前1%的12个学科中,生科院有2个。前文提到的潘建伟教授即由黎家引荐而来。“兰大有多少年厚重的文化,在这儿能潜心做学问,不受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是我们的劣势,也是我们的优势。”徐生诚说道。

但留人离不开财力支撑,与东部高校相比,兰大在教师的薪酬待遇方面确实存在短板。

据徐生诚介绍,自2004年投入6000万元启动“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后,学校每年至少投入两三千万元的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用作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如果加上薪酬,每年的投资有一个多亿。”然而,与东部高校的人才投入相比,仍旧捉襟见肘。“有时来的人才少,花不完,还有结余。”陈雁茹也表示,学校在经费支持上没有明显优势,只能努力与东部平均水平持平,不掉队,“但持平不具有优势,本身地处欠发达地区,等于跟在别人后面。”

兰大正尝试用其他柔性手段留住人才。目前,学校已经出台“收入保障计划”和“年薪保底制”等办法,努力提高教师薪酬。同时,兰大正在建设教职工住房,以期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此外,兰大还提高了各类人才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学校在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聘用制,提供比较有竞争力的薪酬去吸引别人先过来,不断探索,从机制体制方面完善引人用人的制度。”

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有引进成功留下来的,也有因“水土不服”离开的。徐生诚认为,这是正常的,“引进十个人,有五六个人留下来就不错了,肯定有人不适应。所以我们还是要加大引进力度”。

VCG11411952643.jpg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招“女婿”留“儿子”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兰大内外兼顾,既招“女婿”,又留“儿子”。

“萃英人才建设计划”中的“兰州大学中外联合培养师资博士生”项目,由学校出资,为青年教师提供在职提升学历机会,通过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的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送青年教师去进修、读博士、做访问学者,多层次让青年教师成长。”兰大还为“师资博士后”提供了有竞争力的薪资,鼓励博士毕业生留校,对于特别优秀的还可破例,“直接提副教授。”另外,徐生诚告诉记者,学校正在研究一项新的留人政策—“青年研究员”,计划今年出台。“从博士到博士后毕业,每个学科经过审查,在学科最顶尖的杂志发表过文章的特别优秀的人才,就可以直接进入研究员行列;特别优秀的可以直接聘为教授。”

但高层次青年人才储备不足仍是兰大在“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的一大问题。陈雁茹坦言,“我们跟其他高校的差距还是挺大的,‘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的储备还是不足,这是很客观的事实,所以学校下一步在青年人才‘三青’和‘优青’(优秀青年基金)等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会下更大的功夫。”

“现在的年轻人看得很清楚,都愿意往好的地方走,这也是很自然的。”徐生诚说,“‘一带一路’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契机,新的机遇来了,学校的发展要跟得上。”徐校长认为,建设“双一流”,学校首先要把人才建设工作做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学校一直努力地给中央和省政府写报告、提建议、提方案,希望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我们人才稳定的政策。”

在学校的努力之下,兰州政府开始重视兰大在“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的难题。

去年7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公开发布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支持兰州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并提到对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提及省政府对兰大的财力支持,徐生诚有些无奈:“甘肃是穷省,没有财力,所以出得少,但只要出了钱我们就执行。”

面对东部高校的“高薪挖人”,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2013年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长江学者,禁止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徐生诚说,这个政策出台后,对兰大留住人才有一定帮助,“我们不同意的话,老师不能硬走,硬走就没有档案,社保会有问题。”但同时又有新的问题存在:有的老师用辞职的方式“跳槽”,“辞职不能不批”。

今年1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通知》指出,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通知》不能终结西北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但在徐校长看来,这意味着国家重视西部高校,在政策上有所限制,“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

兰州大学打响的这场留人大战,不仅留住了老师,也留住了学生。根据《兰州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近3年间,兰大毕业生在西部地区的就业比例都保持在50%以上,在西北地区就业占比保持在42%以上。其中,2016年,博士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高达72.32%,在甘肃省内就业毕业生达到34.29%。这一区域分布与兰州大学的办学目标相符。如王乘校长所说,兰大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人才。

今年5月14日,新华社记者深入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研究院蹲点采访,报道了《他们,从冰川、冻土、沙漠中“掘金”—记一群扎根荒原的科研“追梦人”》;次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从冻土草地中寻宝的科学家》。两篇报道均以西北两所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为蓝本,讲述他们坚守西北的故事。报道在反映科研工作者扎根西部的感人事迹的同时,也向上反映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退休待遇方面的问题。徐校长说,在教师薪酬和养老方面,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是难以克服的,“可能在这方面要出台一些政策。”他向记者透露。

“国家助力,再加上我们自强不息,我们艰苦奋斗,扎根在西部的土地上。”徐生诚说,在“双一流”建设中,兰州大学不能掉队。“人家跑得更快,我们相对就落后,所以必须跑得快。”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东方财富被王牌业务拖累?一季度天天基金收入下滑超三成,研发投入仍增长
资本市场不相信AIGC:出门问问上市开盘即破发,初代明星公司难造血
谷雨品牌8周年,“雨鹿同行”讲述品牌故事,开启科学美白新篇章
专访京基智农董秘尚鹏超:漫长猪周期下行业趋于谨慎,持续降本谋求稳健发展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