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再出发:俞永福主打“赋能”战略

李洋睿峥
2017-06-27 04:36:06
来源: 时代周报
2016年,阿里影业内容制作业务的亏损也在继续扩大,亏损额度达到2.43亿元,而2015年的亏损额不到1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 李洋睿峥 发自广州

俞永福第一次以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的身份在公众面前亮相,便闹出了一个小小的乌龙。

6月18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上,俞永福公开讲话称阿里影业的定位是非传统影业公司,是影业的服务者,而非竞争者。同时他还表示,未来阿里影业将通过构建用户触达、商业化和内容产业化三大“新基础设施”,赋能电影产业。对此,不少媒体将此解读为阿里影业的新战略。

“这是媒体的误读!”阿里影业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实际上,在此次电影节之前,阿里影业便一直不断地在对外表示自己与传统影视公司的不同。

早在去年的阿里影业年度股东大会上,当时的阿里影业CEO张强便表示“阿里影业的定位不仅仅是传统影视制作公司,而是希望发展成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产业链娱乐公司”。在阿里影业内部看来,俞永福的“新基础设施”战略不过是在重申阿里影业的职能,而非给阿里影业立定新的战略。

话虽如此,但回顾历史不难发现,阿里影业对内容制作的确曾抱有巨大希望。阿里影业2016年战略发布会上,这一家“插班”而来的影视公司便表现出了在内容上的野心。他们制定了一个包括17部电影2部电视剧在内的内容计划,同年10月,还宣布与斯皮尔伯格的娱乐公司AmblinPartners达成合作。

在当时,无论阿里影业还是斯皮尔伯格娱乐公司都对阿里影业的发展持有相当乐观的态度。斯皮尔伯格当时表示:“希望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带来更好的娱乐内容。”这些重磅内容计划,让传统影视公司感到了巨大的危机。

然而阿里影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内容上,阿里影业交出的作业仅有《摆渡人》一部,而该片一出便遭遇口碑危机,为阿里影业的开局泼了一盆冷水。从利润上来看, 2016年,阿里影业净亏损额达到9.59亿元。外界对其的态度,开始由期待逐渐转变为忧虑。

此番俞永福重新强调阿里影业的智能,是否能将阿里影业重新带回正轨?

三年波折

2014年可以算是阿里的文娱元年,标志性事件是阿里巴巴集团在该年先后入主了文化中国集团和优酷。

2014年3月,阿里斥资62.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股份,文化中国正式改名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在此之后,阿里巴巴集团一系列收购计划相继落地,阿里大文娱战略也逐渐浮出水面。

如今短短三年时间,阿里已经实现了创作环节、投资制作环节、发行环节、票务环节、放映环节的全产业链布局。在该产业链中,阿里文学提供IP,阿里影业与投资的几大影视公司共同制作与发行,优酷土豆等平台作为放映,淘票票则作为票务营销。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阿里影业更多是一个陌生的互联网产品,它的形态甚至也找不到可以类比的对象,但它的出现却让不少影视制作公司感到了巨大压力。在2016年阿里影业的战略大会上,阿里宣布要制作17部电影和2部电视剧,这使得这个“插班生”备受关注和热议,不少业内人士曾预测,阿里影业或可能对传统影视制作公司造成巨大冲击。

然而这个冲击最终被证明,并非如众人所想的那么巨大,其重金打造的开局之作《摆渡人》一来便遭遇口碑危机。在豆瓣电影中,该影片仅得到4分。

“我们也没有想到这个领域水那么深。”阿里影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在他看来这是水军操作带来的结果。但即便如此,此次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阿里影业在内容制作方面仍存短板。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目前在阿里文娱的大版图中,仍未出现一个现象级的IP作为推动阿里影业发展的引擎,同时,阿里影业还要面对多方面的亏损。

2016年,阿里影业内容制作业务的亏损也在继续扩大,亏损额度达到2.43亿元,而2015年的亏损额不到1亿元。今年2月,阿里影业(01060.HK) 发布盈利预警,称由于淘票票在市场推广上投入大量资金,致使阿里影业净亏损9.5亿-10亿元人民币。

阿里影业发展三年,既没有好的作品出现,业绩也表现平平,外界开始对其战略模式产生了一定怀疑。

有IP不等于盈利

实际上阿里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泛文娱概念兴起,互联网巨头纷纷开始跨界入局电影行业布局泛娱乐。

“但在竞争中,阿里影业在内容上并不具备优势。”TMT观察家王斌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么说的理由是,目前而言大部分IP仍是握在腾讯手中,腾讯收购了起点中文网等内容平台,而腾讯互娱也更为强大。

近期,腾讯影业年度发布会上连发21个影视项目,其中游戏IP改编电影、电视剧也有三款,据悉,连零剧情的QQ飞车也将要成为改编成电影。

但在跨界电影行业这件事上,即便是腾讯也并非一帆风顺。此前腾讯投资3亿元打造50集电视剧《择天记》,但收视率与口碑双双扑街。据悉,平日湖南卫视收视率通常保持在3%-4%之间,但《择天记》收视率仅有1%,豆瓣上评分也仅有4.3分。而由《择天记》IP打造的端游,在2016年5月,也遭到巨人游戏下架。

“手握大量IP的腾讯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在内容上较为弱小的阿里了。”王斌认为,目前互联网公司发展内容尚且不成熟,优质的内容仍是握在传统影视制作商手中,想要成功跨界做内容,并非烧钱就能成功。

阿里影业副总裁杨磊也曾无奈地表示:“影视行业的生产和研发周期太长了,我们也在适应。”认识到这一点,阿里影业开始大胆绕开内容环节,开始全面强调其服务商的属性,聚焦于自身优势资源发力电影行业。至于如何操作,俞永福的思路是做回老本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产业赋能。

阿里影业的转变

做赋能,一直以来是阿里所强调的战略路径,此番在俞永福又将这一思路移植到了阿里影业中。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说,成熟的电影市场票房只占30%-40%,其他收入来源于版权销售、点播分成、衍生品等,他预测三四年后,中国票房和非票房收入会一半一半。而阿里影业想在电影领域赚的,正是“非票房”这部分的钱。

“阿里影业的定位是非传统影业公司,要做电影行业的服务者,而非竞争者。其实我们应该叫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俞永福再度强调服务,言下之意是希望、在为各大院线、影视制作公司搭建平台,为其提供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业内人士看来,传统电影行业的确需要这种帮助。从《一条狗的使命》就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渠道会为优秀的作品带来多么巨大能量。《一条狗的使命》是一部完全没有大牌明星参演的电影,其制作成本仅有2200万美元。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在阿里影业的推广下,却斩获了6亿元国内票房。

除了在宣发上的优势,阿里影业在IP衍生品、内容流程化上同样积累了不少可行的经验。在影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阿里影业将IP授权给了40个品牌商家,由这些商家来开发和销售的“三生三世”相关衍生品。这一模式最终为阿里影业带来了超过3亿元的总销售额。另一方面阿里影业还在探索内容的流程化和产业化,一边让IP的联动更加深度,生命周期更长。

王斌认为阿里影业总算是找到了思路。“为传统影视制作公司赋能这种说法,一方面是避免了与传统电影产业产生正面冲突,另一方面也与腾讯的文娱布局形成区别。”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战略下,阿里影业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产业链的优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阿里未来会一帆风顺,王斌说,目前有好的内容,投资商和宣发渠道都会去抢,“最终还是看阿里做得如何,是否能给到传统电影厂商需要的东西,而这个服务平台的搭建还需时间。“他说道。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产能过剩叠加价格战,锂电负极企业钱难赚,货难出
监管能见度 | “科企16条”政策破冰,IPO新股发行回暖可期
业绩变脸股盘点|康力源上市首年扣非净利同比下滑16.99%,产销量双双同比跌超25%
财务风险预警丨年内股价已跌30%!箭牌家居增收不增利,警惕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