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广东科技进步特等奖首次颁给一个镇

韩佳鹏
2017-02-21 02:37:51
来源: 时代周报
一座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奖励的,不仅是小镇成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还有制造业泥沼中的华丽转型,以及从25名到15名的飙升。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韩佳鹏 发自广东东莞

横沥镇—乍看和东莞其他工业发达的小镇并无什么不同,走在小镇的街道上,两旁清一色的五金厂、模具厂,中间穿插着特别的模具师傅培训班招生广告、招聘工人的摊位,还有在建的楼盘。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外壳模具制造基地—宝马、奔驰、特斯拉汽车外壳和零部件的模具均由横沥出品。

而就在几年前,眼前的工厂里生产的,还都是玩具模具。

从玩具模具向汽车模具的这一次华丽转型,让横沥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过去三年,横沥的经济增速均列东莞第一,增速连年保持在10%以上,GDP总量排名从东莞市25名上升至15名。

2月7日的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横沥镇长何植尧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手里接过全省唯一一个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个奖是用以表彰横沥在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成绩。

这是广东省连续三年以创新发展为主题召开春节后的第一个全省大会,以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也是十年后,广东省第一次把特等奖颁给一个小镇—2007年,东莞石龙镇业曾获得这座奖杯。在这背后,隐含着广东省在产业政策上鼓励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全行业聚力创新推动经济形态转型升级的用意。

五年来,横沥模具业经历了从低端的塑料玩具模具到汽车等高端工业产品模具的一系列产业升级转型,GDP从东莞排名倒数上升到中游。

CFP481839134.jpg

校企合作换个姿势

这是东莞理工学院机械成型专业教授郭建文到横沥镇挂职担任镇长助理的第三年,他在镇上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下称“协同创新中心”)。在整个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了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在协同创新中心的蓝色展厅里,十多个展台上陈列着相当精密的汽车模型、3D打印出的手办和微缩版光电系统,浓浓的科技范将这里与外面的工厂区别开来。

实验室里,两名工作人员直直盯着两台模具检测设备,正在重新检测一个2mm的误差。每个月,他们都会接到来自模具企业的诸多类似检测申请。

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产学研结合平台。由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在横沥镇设立办事点,在协同创新中心派驻机械设计等模具相关专业的博士;而横沥模具企业在学校里设立办事处,密切关注学校科研热点和新技术、新专利。郭建文领导的协同创新中心是两者之间的“红娘”,负责牵线搭桥、调研座谈,促成双方就某一产品产业化达成合作。

郭建文到横沥镇时,协同创新中心中心成立不久,他成了这里的第二任负责人。

“这里是一个点,学校研究资源和企业资源对接,同时加上政府协助。这种机制设计得很实在。”郭建文说。

青筑是第二家入驻协同创新中心的企业。每次有记者来访,郭建文都会介绍到青筑参观。

青筑只有100多人,并非一家大企业,而小企业找高校合作难度很大,“找一个教授都很难”。但在协同中心的帮助下,青筑创始人曹志勇能找上海交通大学对接研究资源了。原广东省长朱小丹曾评价协同创新中心称:“让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当初,青筑想引进台湾的一款防滑剂,囿于大陆和台湾技术转让有较大阻碍,始终谈不拢,遂想自己开发。青筑将需求提交给协同创新中心。郭建文和同事一家家联系高校科研负责人,最终,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协同中心的合作院校承接了这个项目。很快,协同创新中心、青筑、东莞理工三方签署了技术研发协议,东莞理工负责研发,青筑要拿3%-5%的利润给研发团队。仅3个月,防滑剂就研发完成并上市,市场反馈很好。

“一开始高校领导看到我们只是小镇,并没有表现出很多兴趣,”郭建文说,“单个企业的资源有限,要想跟高校对接有难度,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牵线,推动自主研发和产品升级。”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派驻协同创新中心的代表,梅琼风博士从2013年5月开始常驻横沥。梅琼风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之初,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有些企业甚至把他们的电话号码列为“骚扰电话”。两年多后,梅琼风和团队终于逐渐得到了企业的信任。2016年,中泰模具公司的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项目获得工信部3958万元科研资金支持,其中上海交大科研团队发挥了核心作用。

如今,协同创新中心每季度都会举办一期“校企合作”推介会,引导扶持高校与企业紧密对接。有时也会上门推介。“以前企业有技术难题,只能自己找专家解决。”如今,郭建文拉上一批派驻中心的博士人才,会不定期地主动拜访企业。

傍“科技大款”

在东莞企业家中间流传着一句话,“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

在制造业大城东莞,以合同为准的发展模式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大多数企业依附在某一个产业甚至某一个产品上,当某个产业开始衰退,关联公司立刻深陷困境。

横沥镇的模具产业源自上世纪90年代,那时都是一两台设备,三五个人,以小作坊的形式生存。2005年,横沥发展模具产业集群,兴建国际模具城,持续把横沥打造成中小模具企业的平台。到2008年,横沥模具产业产值已占到全镇GDP的30%以上,横沥也获得“广东省模具制造专业镇”称号,并连续举办8届“广东东莞模具制造·机械展览会”。

然而也正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东莞模具制造业也未能幸免于衰退之中。加之国内劳动力红利的消退,比较成本优势的丧失,低端模具企业缺乏成熟品牌和技术的短板显露无疑,许多小微模具企业关门解散。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东莞GDP平均每年增长7.93%,最低的一年是6%左右,这甚至落后于很多中西部的小镇。

要么转换主要发展产业任由模具产业继续“沉沦”,要么提升技术含量升级为高端模具制造。横沥面临的抉择难题具有普遍性。从“腾笼换鸟”到“产业专业镇”,再到产业转型升级,东莞每一个镇都在不断探索转型路径。2012年3月,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市长袁宝成率队拜访北京、上海等高校,提出要傍“科技大款”,通过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的高级化。

横沥镇第一时间组织领导干部和企业代表拜访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高校,提出组建横沥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思路。

2012年9月,横沥与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高等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协会共同建立专业镇科技床新品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横沥没有选择抛弃模具产业,而是选择了往高端发展的产业政策。

目前,在东莞32个镇街中,已有30个镇街获认定为广东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这一数据相比2010年翻番,覆盖了电子、家具、服装、毛织等产业。

东莞专业镇不但强,创新能力方面也不俗。目前,东莞专业镇专利申请量3.2万件、授权量2.3万件。同时,创新服务能力也在提升,东莞已建设了12个专业镇创新平台,集聚了工业设计等创新服务机构521个。此外,专业镇共与10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联系,并拥有省评定的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12个。

为专业镇引入科研资源,点对点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成了东莞这个世界工厂的涅槃路径。

创新小镇样本

模具产业与产学研结合,传统制造业与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这就是正在经历产业大升级的小镇的今天。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紧密结合模具产业对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迫切需求,选择性地引进高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建立覆盖模具全产业链的平台体系。

曹志勇认为,协同创新中心使学校、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变得很紧密。协同创新中心整合研究资源,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创新成本过高,创新收益过少,创新周期太长。

“横沥的发展模式,为中国中小城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虽然只是一个镇,但也可依托高校的研发资源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郭建文说。

目前,横沥镇共有500多家模具企业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获得了科研支持或咨询服务,达成校企合作项目40项,模具企业从2012年的363家增加到现在的1142家,集群集聚程度进一步加强。

横沥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较强的创新基础和科技研发能力,也使该镇在《广东省专业镇创新指数(8261.027,63.31,0.77%)》的评比中表现不俗。《创新指数》显示,横沥镇的创新基础和科技研发能力分列全省第8和第1,这两个分项的显著优势使其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4,东莞第1。

曾在东莞经济名列倒数的横沥镇,终于迈上了新台阶。据横沥镇长何植尧介绍,通过协同创新,2011年至2016年短短几年间,横沥模具产业加速聚集壮大,企业数从363家增加到1142家,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数从13家增加到74家,模具产值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全镇科研经费投入增长了350%,高新技术企业数由7家增加到目前69家。

如今,横沥镇除了模具产业,还引进了3D打印产业,大大小小的3D打印企业成为这个小镇的萌芽产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一座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奖励的,不仅是小镇成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还有制造业泥沼中的华丽转型,以及从25名到15名的飙升。

在横沥镇挂职3年,郭建文一篇论文也没有发表。不过对他来说,这一座科技进步特等奖,也许值回了很多篇论文。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润和软件:子公司润开鸿与蚂蚁数科达成战略合作,发布基于鸿蒙的mPaaS移动应用开发产品
哈啤被检出呕吐毒素?线上官方店已未见相应产品销售
汽车屏幕越来越大,车头放个“大彩电”真的那么香吗?
2024年房企综合实力测评成果发布 越秀地产进入十强榜单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