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放宽 合资券商谋脱困

盛潇岚
2017-01-24 03:03:52
来源: 时代周报
市场希望通过引入外资的方式来实现“鲇鱼效应”、引领国内券商创新。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单一牌照、控股权限制,合资券商一直是证券行业的“小众”,几年来表现黯淡,增长乏力。

时代周报记者 盛潇岚 发自上海

国内金融市场对外资的限制正进一步放宽。

1月17日下午,国务院发文要求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其中,“服务业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

就在两天前,1月15日,据媒体报道,合资券商摩根华鑫股东间股权转让近日得到上海市证监局核准批复。摩根士丹利拟从华鑫证券手中受让约占公司16%的股权,摩根华鑫将成为首家外方股东持股比例触及49%规定上限的合资券商。

无独有偶,1月9日,据媒体报道,瑞银集团计划提高在中国合资证券公司的持股至49%,目前持股比例为24.99%。尽管瑞银集团对上述信息表示“不予置评”,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放开外资准入的信息令市场充满期待。

合资券商曾被寄于厚望,市场希望通过引入外资的方式来实现“鲇鱼效应”、引领国内券商创新。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单一牌照、控股权限制,合资券商一直是证券行业的“小众”,几年来表现黯淡,增长乏力。而随着券商业务牌照、外资持股比例的进一步放开,国内证券行业将进入新生态,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实现转型升级。

松绑进行时

从1995年摩根士丹利入股中金公司共同组建国内首家合资券商以来,合资券商的历史在国内已走过20余年。但由于业务牌照、持股比例等限制,合资券商在国内的发展一直表现平平,而摩根士丹利也在2011年出售了其所持中金公司的股份,并成立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

公开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合资券商中,除了早期成立的高盛高华、瑞银证券拥有较为齐全的业务资格外,其余券商均大多只是获得中方券商股东割让的投行业务资格(承销和保荐资格),以中方券商投行控股子公司的形式存在。而这样的组织架构,也使得合资券商为避免与母公司产生同业竞争等因素,无法申请开展经纪、资管等其他创新业务。

不过,这样的局面正在扭转。1月17日,国务院发文要求放宽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这样的信息被市场解读为距离“瑞银和大摩增持各自合资券商股份至49%规定上限”的靴子落地不远了。

就在去年,2016年11月11日,财政部发布第八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政策成果时表示,中方将逐步提高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股证券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2016年6月份,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方同样作出上述承诺。

实际上,早在2012年,监管层便对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诸多要求放宽限制。作为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证监会在当年10月正式公布了修改后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和《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其主要的修改之处便是将外资在合资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上限从33.3%提高到49%。另外,合资券商可申请的业务范围也将有所扩大,申请条件由持续经营5年缩短到2年。

不过,面对监管层抛出的“橄榄枝”,几年内却没有任何一家合资券商的外方股东选择迈出这重要的一步。相反,由于大多数合资券商业绩惨淡,一些合资券商的外资方却在撤离,

其中,财富里昂证券、海际大和证券的外资股权在2014年全数退出,成为彻底的中资券商。

即使是在摩根士丹利和瑞银均计划将其在各自合资证券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提升至上限49%之时,仅仅在数周前,另一家国际投行摩根大通公司正与其中国合资伙伴分道扬镳:第一创业于2016年12月16日公告称,拟3.07亿元收购摩根大通持有的全部股份。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摩根大通在中国放开市场的时刻退出“并不是一个好时机”,而摩根大通也强调自己并非放弃中国市场。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9月初,摩根大通宣布,其已获准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一家独资资管公司—摩根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此外,此前大多数合资券商仅能开展投行业务的局面也正在改观。2016年11月2日,瑞信宣布将通过其合资证券公司瑞信方正在中国推出国内证券经纪业务。尽管该经纪牌照早在2015年11月底就已获批复,瑞信大中华区副主席兼证券业务主管袁淑琴表示,在深圳前海的经纪业务服务2016年9月30日才正式开业。网站信息显示,其前海营业部已经设立,作为中国市场最大的QFII之一,瑞士信贷(香港)已委任瑞信方正为其沪深交易所的券商。

“外资投行参与合资券商的持股比例从最初的股权占比不能超过三分之一,2012年放松到49%。现在这一比例有可能突破50%。外资行增持股权一方面是政策放开,一方面也是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看好,对于合资券商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华东地区一家中型上市券商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随着政策刺激,可能会有更多的合资券商提高外资比例。

合资券商设立潮涌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一股合资券商申请潮仍在继续。

2016年10月18日,由3家港资股东和11家内资股东共同设立的申港证券获得监管层的“准生证”正式开业。2016年11月29日,经过半年筹备,另一家合资券商华菁证券正式开张,华菁证券的股东之一是华兴资本的附属公司—万诚证券,其以港资股东身份参与,出资比例为49%。

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券商递交申请等待批准成立,其中近半是合资券商,比如深圳前海金控与汇丰银行组建的汇丰前海证券、与东亚银行组建的东亚前海证券等。

国盛证券分析师贾菲认为,目前内地券商业务同质化问题突出,多元资本进军内地证券行业,除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外,将倒逼券商业务转型,或将逐步实现券商创新发展与差异化竞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合资券商的路一直走得并不顺坦。一方面是,政策逐渐放开,进入门槛降低,前海金控等机构纷纷布局该领域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合资券商也遭遇着 “水土不服”,面临业绩亏损等尴尬局面。

目前,除了去年底刚刚开业两家“小鲜肉”券商,市场上的7家合资券商均表现平平。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国内首家外资入股的全牌照证券公司瑞银证券,数据显示,其2015年净利润为2.96亿元。不过这一成绩在120余家券商中仅排名95位,约合4400万美元的净利润也就勉强足够支付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的工资(约合3040万美元)。

其余的合资券商中,2015年净利润过亿的还有中德证券和东方花旗,剩余的四家合资券商中,净利润均不足3700万元。其中,瑞信方正2015年净利润1600万元,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3600万元,成为7家合资券商中唯一亏损的券商,排名垫底。

外资的进一步放宽对合资券商在国内的发展有何影响?上海一位曾在外资投行工作的私募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金融业对外资的放开是国内新一轮对外开放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对于合资券商来说,牌照和持股比例放宽有利于其业务上的增长,但短期内中资券商仍然具有压倒性优势。”

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但放开会加剧竞争,从而提升国内券商的经营能力和风控能力,改善资本市场的生态,同时也是对监管层的巨大考验,需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应对。”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京东安联财险股权更迭:安联保险拟转让53%股权给子公司,京东持股上升
北京半马调查结果公布,特步就报名失误道歉
疯狂小杨哥不想当网红?减少直播带货场次,首部短剧开拍
甘肃银行资产突破3800亿元,去年净利润6.45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