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未入“世界500强”又如何?

2016-07-26 02:45:29
来源: 时代周报

宋金波

大约在1980年代初,流行一种很薄的纸日历,每天撕一页,每页下部刊有一些百科小知识,比如“世界十大港口”、“世界十大银行”。我之所以对这个细节记忆深刻,是因为当时日本的银行和中国台湾的港口,世界排名与比重都很吓人,这让我困惑: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不是美国吗?

时势移转,如今有谁还记得当时显赫的高雄港或是那一大串日本银行?

我不知道有多少国人,曾经看着那些排行榜,内心隐然而生“当取而代之”的慨然,今天的很多中国企业,正在复制这种辉煌,典型的体现,就是迈入“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

在刚刚发布的美国《财富》杂志2016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继续增长,达110家(包括7家台湾企业)。13家中国内地公司首次上榜或重新上榜。其中包括“第一家上榜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京东以及正处敏感期的万科。

“世界500强排行榜”在中国被看重的程度,也许超过了大部分人的预期。比如这次上榜的万科,据说就一直被寄予“入强”厚望。跻身世界500强企业当然不容易,但要不要重视到这样的程度?见仁见智。一个市场发达、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家,大概不太会掰着手指设想如何保住500强的既有席位,又如何进一步攻城略地。而在中国某地,如果出现了一个只差临门一脚就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当地政府很可能会利用政策杠杆甚至资本整合,把原本不一定给予该企业的资源全数奉上—至于这种做法是否兼顾效率与公平等问题,重要性或还在“500强”之后。

国人谙熟辩证法,在如何看待世界500强这个问题上,可以轻易做到“为我所用”。有人在“500强榜单”中,看到中国的上榜企业,以国有企业多、传统行业多、亏损多为特点,也有人能从中看出关键时刻还得“国家队”顶上争荣誉,否则“500强”能有几个中国企业的影儿?

一旦把“500强”太当回事,就一定想多送企业进榜单,这事关官员政绩。民营企业操弄起来不一定顺手,就多半会倾向于送国有企业上榜;企业经营上不去,就“整合”,剥离不良资产,扩大规模,增加营收—营收门槛是“500强”的首要门槛。如今上榜的很多中国“巨无霸”企业,其实都是这种“500强心结”的结果。

“500强”未必强,“500大”更接近榜单实质。此次,京东抢了头筹,而BAT全部没有入选,但谁会觉得,京东的未来,会比腾讯或阿里巴巴更光明?BAT正在进行全面布局,因为暂时看淡对营收的追求,未进榜单并不意外。

“世界500强”这个概念全球通行,但相对而言,可能更容易迎合计划经济下巨无霸丛林的战略思维,当然,也有更现实的逻辑,比如尽管再三纠偏,GDP仍是“地方竞争”的首选指标,又比如“巨无霸”企业有时对政策资源的利用,确实是最“见效”的。

强扭的瓜难甜,不该伸出去的手总有捉襟见肘的时候。明星企业或许会乘一时气候,风光无限,但时势变化并不由人。明星企业黯淡不过带来荣誉或情感的损失,商业社会土壤的养护,民间创新力的培育,才是更深的根本。孰轻孰重,一眼即明。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丁世忠力挺,安踏在上海试水新店态,不赚钱也要开
常青产品数量占比过半,腾讯游戏被低估了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