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和211将成历史,“双一流”洗牌中国大学

2016-07-05 03:56:51
来源: 时代周报
今年4月的一天,“985”工程院校兰州大学召开了一场评估会议,迎接即将到来的本科教学评估。会上,青年教师李真(化名)如平常开会一样百无聊赖。

时代周报记者 杨凯奇 发自广州

今年4月的一天,“985”工程院校兰州大学召开了一场评估会议,迎接即将到来的本科教学评估。会上,青年教师李真(化名)如平常开会一样百无聊赖。但事后她得知,这次教学评估,与“双一流”认定有关。

6月7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其中《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985工程”建设管理办法》《“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985、211工程大学已经成为历史”,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硕豪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对此评价道。这也意味着,延续近20年、决定80后与90后心目中名校标准的211、985工程即将谢幕。

2015年底,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总体方案》),这是“双一流”建设规划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据悉,“双一流”建设囊括了此前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项目,将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主要目标。

刚刚卸任的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双一流”建设将是2016年乃至“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双一流”总体方案》规定,“双一流”建设以5年为一周期,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选择于今年正式推出“双一流”建设方案,可能与此有关。

李硕豪将5年周期解读为“每5年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进入‘双一流’的大学如果绩效差就要退出,未进入的大学如果绩效好即可进入,所以,未来‘双一流’大学每隔5年就要洗一次牌”。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一流’整合了几个工程,比如985、211,还有‘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但是有些分散了。现在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机制,让它竞争、滚动,这也便于工程本身的协调管理”。

这是中国式精英教育的又一次重大转折,牵涉着数百所院校数百万学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建立淘汰机制、进行绩效考核、以学科为基础,“双一流”针对旧体制的积弊似乎拳拳到肉,但真实效果有待在实践中检验。

“双一流”有出有入

华南师范大学是广东省7所“211”高校之一,该校政治学教授唐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他所在学校的教师正在学习《“双一流”总体方案》精神。他指出,通常的流程是,国家政策出台后要落实到省里进一步细化,之后才能落实到各个高校。而目前,“双一流”还处于国家层面的研讨阶段。

教育部此次利落出手,证明官方层面也早已认识到“985”、“211”工程所产生的积弊。《“双一流”总体方案》提出,以前的重点建设方案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改革已成必须,《“双一流”总体方案》也规定了改革的路径。在方案中提到此次改革的四个原则,即: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其中后三项反映了高等教育界呼吁多年的内容。

方案将“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设定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2030年是第二个节点,届时将有更多学校、学科迈入世界一流行列;而“双一流”的最终目标为: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在王烽看来,“双一流”建设与过去最大的区别,也是最大亮点,在于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这一点为“双一流”学校设置了准入门槛:“即使学校入围,也是以优势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水平为依据。”而入围“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日后也不再一视同仁,而是向学校中的重点学科倾斜,“世界一流大学”中的普通水平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可能遇冷。

这被认为或可解决中国高校千人一面的局面。

另据《新京报》透露,一位教育部官员日前表示,新建设方案会给一些之前没入围“985”和“211”的学校一些机会。此外以前入选的高校,并不一定会被确定为“双一流”。王烽透露,入围与否的筛选标准将会是绩效。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总体方案》对绩效作用所下的定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构建完善评价体系。而王烽透露,依据绩效体系,教育部将打造出一套竞争与淘汰机制。有出有入的制度设计,正是针对此前“211”、“985”工程身份固化的顽疾。

李真坦言,对绩效的具体形式很好奇。唐昊则认为,绩效的衡量标准可能还会是传统的一些教育、科研指标。

李硕豪指出,“双一流”建设的主要衡量依据是绩效,绩效优者资源多。而这恰恰是他最担心的一点:“如果所有的高校都拼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由美国科技信息所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的权威性),中国大学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对“双一流”入围者而言,《“双一流”总体方案》所划定的奖励颇为丰厚。该方案中对财政支持有如下表述:“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予引导支持。”除此之外,“双一流”入选者还能获得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对相关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

目前,“双一流”建设正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方范围内研讨,其中可能涉及高等教育经费问题。对于“双一流”建设经费的出口,王烽表示,“有985和有双一流应该是差不多的。只要你学科质量能够得上双一流,影响不会太大。”但他认为,一些低水平的学科,投入可能会减少。

方案中提出的“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明确了高校机制体制改革任务,更为人们所瞩目。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应加强高校的自主权,高校管理权下移。而在《‘双一流’总体方案》中,亦强调了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到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但具体办法仍未有更多信息披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高校去行政化是一切改革的起点。他强调,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角应该归位到高校本身:“双一流之后,各个学校依靠自己的学科优势来发展,不应该过多依靠国家的投入。”

对此,王烽表示,在政策层面虽然没有明确“去行政化”的提法,“只是在一些要求里面,如果要按教育规律科研规律来办事,必然要涉及去行政化”。

资源驱动高校发展

7月1日,广东,汕头大学毕业典礼再次罕见地吸引来众多外地媒体。最吸睛之处是其豪华的嘉宾阵容:汕头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李嘉诚携前篮球明星姚明共同出席,到场的其他嘉宾不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等重量级人物。

创校35年的汕头大学,能够聚集起如此巨量的资源,跟其背后李嘉诚基金会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密不可分。

资源和资金在高校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在近年来越来越重要。以近年来升入一本招生的深圳大学为例,根据深圳大学《2014年财政预算拨款支出预算表》显示,2014年,深大总预算为12.08亿元。而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当时,不少“211”高校的财政拨款不过两三亿元。

既不是“985”也非“211”的深圳大学,曾以前任校长反对“985”、“211”闻名。2007年,深圳一家银行招聘,规定应聘者须来自“211”而大学。有学生写信给时任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校长安慰:银行招聘人员素质低,不必在意。第二天他让学校财务处撤回学校在这个银行的全部存款,并称“若再不改,就号召2万多学生的家长把存在这家银行的钱全部提出来。”

章必功曾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深圳市给深圳大学的经费更是全国第一。”深大的底气,也来自深圳强有力的财政和资源支持。

对中国大学而言,通过政策倾斜向财政“伸手”是主要策略,优惠政策的有无,对中国高校影响深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自述,他曾有意识地走访了很多非“211”大学,得到的感受是:“开封的河南大学、太原的山西大学,这些也都是好大学,但他们的校长很难找到较为充裕的经费,学校的发展通常遇到瓶颈。20年来,非‘211’大学与‘211’大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资源的不平衡,与政策有关,也与高校所处地域有关。

在李硕豪看来,这一轮高等教育重新洗牌,对西部高校来说“任务很艰巨,挑战很大”。《“双一流”总体方案》规定,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来说,推进“双一流”建设,最难过的一关就是地方政府资金有限。

对身处西部的兰州大学来说,地方财政紧缺带来的压力现实可感。李硕豪直言,“兰州大学是唯一一个没有得到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985’工程大学。”而兰州大学是省部共建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突出地方戏分的背景下,如果得不到来自地方财政的支持,发展很可能会慢下来。

“‘双一流’启动以后,地方政府也会支持一些地方大学进入‘双一流’,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将会获得较好的支持,进入‘双一流’的机遇大,经济落后地区如果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少,管理落后,这些地区的大学进入‘双一流’的机遇就少。”李硕豪坦言。

而此前,国务院办公厅曾在今年5月11日印发《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表达了政府对中西部高等教育依旧重视。意见提出,在资源配置、高水平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倾斜力度。

王烽认为,教育部在制定“双一流”规划时一直存在“效率”与“公平”的取舍:公平是保证各高校有平等竞争的权利,效率则指“双一流”建设在资源分配上,会向已有的强势学校和成绩突出的学科倾斜。

“重点大学依然占据优势。”王烽说。他坦言,政策制定时可能考虑到地区分配的问题,但“双一流”建设更倾向于注重效率,“在有基础的学科上加大投入和做进一步的建设,让一些重点的学校学科朝世界一流方向前进,这可能是今后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

“今后最理想的状况是,我们的大学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有世界一流的只培养本科生的本科院校,还有世界一流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科院校,这样的高等教育才能促进并适应社会发展。”李硕豪表示。

 

“985”、“211”将成历史

《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985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一批文件的失效,被外界解读为是“985”、 “211”工程停止的讯号。但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信号“微言教育”则回应称,不存在废除“985”、 “211”工程的情况。

熊丙奇是废除“985”、“211”的呼吁者。在教育部宣布8项有关“985”、“211”工程的文件失效后,他通过博客、纸媒、网站等多种渠道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熊丙奇多次重申:“985”、“211”身份、概念,都应该从官方话语体系里面全部废除。“本来‘985’、‘211’是给重点学校支持的工程,但是在中国却变异成了身份,这是最大的问题。”

“985”工程源自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2011年末扩容至39所高校。随后教育部推出“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陆续认定112所高校。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式的针对性扶持下,两大工程所涵盖的高等学府发展迅速。上述“微言教育”发布的官方公告中,提到 “985”、“211”工程“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肯定了这两大工程的意义。

李硕豪在书面回复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一些世界著名大学排行榜表明,中国大学进展神速,一批大学已经进入世界前100名。现在中国学术界在世界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力量,这在20年以前,乃至15年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近年来的表现十分优秀,这与‘985’、‘211’有直接的关系。”

熊丙奇并不否认“985”、“211”工程曾经起到的作用,但他认为“211”、“985”高校的存在使基础教育转变为应试教育,使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名校情结,如不废除,流弊还将延续,新的格局很难建立。他透露:“当时在‘985’建设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说,我不要你的资源,你给我这个身份就可以,‘985’的身份就是最大的资源。”

由于缺乏淘汰机制,并且2011年教育部规定“985”工程名单已经确定,不再允许其他学校进入,入围大学的身份被固化下来,引起的连锁反应是优质生源渐趋集中于“985”、“211”高校,而其他高校“分不到杯羹”。

除此之外,为人诟病的还有两大工程涵盖学校挤占了过多的财政资金。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占本科数量14.3%的“985”、“211”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其中2009-2013年间,“985”高校拿走1394.94亿元,占总经费52.7%;“211”高校(除“985”)拿走510.66亿元,占总经费的19.3%,其他高校仅占28%。熊丙奇认为,分配落差太大,严重挫伤了非两大工程院校的积极性。

“985”、“211”工程的最终命运,目前悬而未解。李硕豪认为,这两大工程虽未被废除,但有如“名存实亡”。“‘985’、‘211’工程大学将被‘双一流’大学代替,今后报道更准确的描述是某某高校是否‘双一流’大学,”他认为,“‘双一流’大学将成为未来高校的又一个标签”。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人工智能+”让优质教育触手可及 作业帮携最新成果亮相中国教育装备展
A股春风送暖 公募积极分红 工银瑞信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1天6只基金发清盘预警!年内超100只基金陷清盘危机,权益类成“重灾区”
创始人家族放权,“奶茶第一股”香飘飘去年卖了36亿,销售费用为净利3倍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