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禁止小贷广告,道德楷模金身不破

2016-06-03 17:49:09
来源: 时代周报
谷歌表示:“我们将不再允许60天内的短期贷款和利率高达36%的贷款广告出现在搜索页面上,但据称,禁令不会对房贷、车贷、学生贷款和商业贷款等广告造成影响。

时代周报记者 刘巍

谷歌最近又做了一件超级“政治正确”的事情,继续巩固全球“道德楷模公司”的形象。

谷歌在5月4日表示,会禁止网站上“具有欺骗性和恶性的金融产品”广告,因为这些广告会导致用户陷入难以偿还贷款和高额违约金的困境中。

简单说,谷歌禁止了以“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s)”为代表的各种高利贷和不靠谱小额贷款—发薪日贷款通常指的是,一次借给上班族500美元或更少的钱,还款日约定在此人下一个发薪水的日期,利率是可怕的400%年利率—有不少人被这种贷款搞成长期“借新还旧”,在债务缠身的境地中越陷越深。

在全世界,谷歌“Don't be evil”的口号已经传播了十几年。

2015年屏蔽了7.8亿条广告

谷歌在声明中表示,这一决定将在7月13日正式实施。谷歌表示:“我们将不再允许60天内的短期贷款和利率高达36%的贷款广告出现在搜索页面上,但据称,禁令不会对房贷、车贷、学生贷款和商业贷款等广告造成影响。谷歌在声明中解释称,必须对金融服务类广告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它们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很大。”

除了互联网金融(美国叫“科技金融”,更注重科技含量)外,谷歌平台还将禁止仿冒品、武器、炸药、烟草以及仇恨言论等内容。

跟百度相比,广告对于谷歌来说可能更重要—它占了谷歌收入来源的绝大部分,虽然从事广告运营的人员很少—据说只有2%的员工在负责给公司赚钱。

2016年初,谷歌发布消息,称2015年谷歌一共屏蔽了7.8 亿条“坏”广—谷歌公司内部目前有个1000多人组成的大团队,专门负责屏蔽这些不靠谱的广告,7.8亿条仅仅是这个团队2015年一年的成果,但比起2014年增幅达50%。

当然,谷歌这么做的理由是,短期小额贷款公司的广告只占到谷歌去年670亿美元广告营收的一小部分,尽管这类广告的利润非常高。谷歌2015年的股价涨了50%,屏蔽广告对它来说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事情。

可供参考的是,百度一和莆田系闹不和股价就下跌,据一些业内人士估计,莆系医疗广告占百度年收入的10%-20%。

谷歌公民权利和人权问题负责人Wade Henderson表示支持:“这一政策解决了我们对充满掠夺性的发薪日贷款的担忧,这些小型贷款公司通过华而不实的广告和侵略性营销使消费者落入圈套之中,大多数消费者最终会因为难以偿还而饱受其苦。”

从被罚5亿到主动下架小广告

“Don't be evil”这一条非正式原则在1999年左右就在谷歌内部会议确立了,并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传遍全世界。

这一原则的创始人是阿米特·帕特尔(Amit Patel)—谷歌最早的工程师之一。当一些商业人士加盟技术驱动的谷歌之后,帕特尔和其他一些早期员工都持抵制的态度。他们担心,未来可能迫于客户的要求更改搜索结果排名。随后,在谷歌销售人员与客户会面所使用的会议室里,帕特尔在一个白板上的右下角非常清楚地写下了“永不作恶”。一段时间之后,当谷歌人力资源团队讨论企业宗旨时,共列出了10条企业价值。Gmail创始人保罗·布切特(Paul Bucheit)建议只保留“永不作恶”一条,因为它涵盖了其他内容。

但它的行为并不是一贯就这么“道德”的,而是外部监管压力+利益衡量的结果。

2011年,谷歌在FBI的钓鱼执法中暴露了自己在违法网络药品广告的大问题,最终,谷歌接受了美国5亿美元罚款,以了结一项针对该公司在网络上违法发布药品广告的刑事调查。

当年,谷歌的净利润约为97.4亿美元,花了一年利润的1/20真金白银交了罚款之后,谷歌为了长远利益和名声考量,才真正选择了不做明显有道德硬伤的事情。

同样著名的还有谷歌“十诫”,这十条原则其中两条是“以用户为中心”和“赚钱不必作恶”。

谷歌公司官网上将“用户为中心”的含义阐释为:“我们都非常用心地确保最终的结果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为了实现公司自身的目标和经济利益。”

而“赚钱不必作恶”的详细解释是这样的:除非广告内容与搜索结果页的内容相关,否则,就不能出现在我们的搜索结果页上。我们坚信,只有广告与您要查找的内容相关时,它提供的信息对您来说才算有用。因此,您可能会发现,执行某些搜索后看不到任何广告。……我们拒绝弹出式广告……在谷歌上投放的广告总是明确地标记为“赞助商链接”……我们绝对不会通过操纵排名的方式,将我们的合作伙伴放在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的位置,另外,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购买到更高的PageRank(页面排名)。我们的用户信任谷歌的客观性,我们绝不会为任何短期利益去破坏这份信任。

现在,谷歌的口号已经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永不做恶”升级为更有进取感的“做正确的事”。

2014年11月,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谷歌正在寻找自己新的使命,谷歌相关负责人称,当初“组织全世界的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的目标已经不能准确地定义谷歌。

当时,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采访。当被问及谷歌是否需要改变这句和“不作恶”紧紧绑定在一起的使命宣言时,佩奇表示:“我们处在一个未知的领域,我们试图找出答案。那就是如何通过这些资源更积极地影响世界。”

2015年,谷歌把自己变成了“Alphabet”,谷歌本身成为了Alphabet旗下子公司,与谷歌并列的,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无人机以及其他黑科技。

在谷歌正式更名“Alphabet”之后,新公司向内部所有员工发布了公司新的行为准则“做正确的事”—“永不做恶”没有再包括在内。

“侵犯隐私”质疑不绝

早在数年前,就有媒体引用评论家对谷歌的批判:“当我们在搜索、接听电话或是观看YouTube视频的时候,谷歌都在监控我们的行为和行动,它的收入正是来源于此。”Digital Democracy首席执行官杰弗里·切斯特(Jeffrey Chester)表示,“通过改变自己的使命,谷歌终于可以承认自己的真实主张:监控全球范围内人们的生活,并从中获利。”

对谷歌“侵犯隐私”的质疑声音从来没有断绝过,而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变得越来越密集。—尽管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公司穷尽各种手段伸手到用户的硬盘和账户里,吸血一样收集用户信息已经是一种全行业默认的共识。

谷歌地图的街景服务功能曾引发了隐私保护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一开始,谷歌面向美国40多个城市推出了街景服务,随即引发了强烈反对。

原因是,谷歌并未承诺通过技术手段让人脸和门牌号码变得模糊,也没有保证工作人员没有将私人道路拍摄进去。2008年4月,美国匹兹堡一对夫妇将谷歌告上法庭,指控谷歌发布了他们住宅的图片,而这栋住宅所处位置有明显的“私人道路”标志—最后他们获赔了1美元。

当然,谷歌早就因为收集用户信息而引发了质疑,尽管它声称这只是为了推出更具针对性的广告和更好的搜索结果。

2013年,纽约萨克福马县一对夫妻因为妻子用谷歌搜索了“高压锅”,而丈夫在同一时段用谷歌搜索了“背包”,7月31日,这对夫妇遭遇一个由六人组成的联合反恐部队上门“查水表”,对方盘问这对夫妻“你们有炸弹吗?你们有高压锅吗?什么?只有电饭煲?能拿来做炸弹吗?”此外,他们还得知,这样的查水表“每周大约会有100次”。

于是美国人质问:为什么美国政府知道他们的搜索情况?

此外,谷歌还曾经因为扫描图书被作家协会和书商告上法庭,也曾在避税问题上受到诘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黄光裕仍在自救,国美零售2023年亏损100亿元,拟成立新国美电器
偏离主业还是打辅助?中国信达2023年不良资产结构大调整,金融业务占比上升
近10年重大创新!隆基绿能发布新硅片产品,“卷”技术破局光伏硅片价格战?
销售通宵接单、提车要等2个月?小米汽车售价21.59万元起,雷军:成本真的很高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