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儿童上学难 从被人羡慕到不能承受之重

2016-04-19 03:36:41
来源: 时代周报
如今,即使是2012年最后一批出生的“双非”宝宝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有一个香港籍的孩子。这曾经在亲友圈子里常被人称赞羡慕的事,如今因为孩子上学的遭遇,显得有些尴尬。

时代周报记者 刘金环 杨凯奇 发自深圳

在深圳,有一些香港籍的孩子,这曾经在亲友圈子里常被人称赞羡慕的事,如今显得有些尴尬:为了送孩子上学,他们每天在路上要耗时5-6小时。

2001年,香港法院作出判决,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也即“双非”)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直到2013年1月,内地孕妇赴港生子才被完全禁止。在此十年间,有超过20万的“双非”或者“单非”(父母有一方为香港籍居民)婴儿在港出生。

即使是2012年最后一批出生的“双非”宝宝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在享受到可以在港上学、就医等户籍身份红利的同时,高额的上学成本,已经让许多像他们这样的家庭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当中。

在今年的深圳市两会上,深圳市政协委员陈昳茹引述官方数字指出深圳跨境学童2015年已达3万人,在2016-2018年间,将上升至6.5万-8.5万人。

赴港读书,成了一座围城。

沉重的成本

陈太香港户籍的儿子余兴彦(化名)今年四岁,在香港元朗的熊定嘉幼稚园上中班。因为这样,她成为“2014届熊定嘉幼稚园”微信群里的一员。这个群里有26个跟她遭遇相似的“双非”家庭。与那些住在“关外”的家庭相比,家住深圳前海的陈太算是幸运儿:如果走跨海大桥,她和儿子只需要半个小时便能来到深圳湾关口。她更幸运的地方在于,儿子余兴彦有校车接送。

尽管公立幼儿园不收取学费,但对于“双非”家庭而言,时间和交通上的成本仍然显得有些沉重。对比深圳公立幼儿园600-720元/月的保教费,有一项调查显示,跨境保姆车每月收费由800-1650元人民币不等。余兴彦乘坐的深圳中港通大巴,服务到跨境学童小区门口,因而收费颇高,每月2400块人民币。“住在在宝安、布吉等偏远地区的要3000块。”陈太介绍。

在深圳经商的陈太一家经济实力尚可,考虑到余兴彦至少要在香港读到高中,十年下来交通费不是一笔小数目,曾考虑自己买一个深港通车牌。然而“以前这样一个深港牌照要100万,现在干脆不发了,所以没有别的选择”。

那些心疼这笔交通费的家长则面临放弃个人生活的尴尬。一些家在深圳布吉、龙华等地的家长,早上要先坐公交车到地铁站,换乘一到两次地铁到福田口岸,然后夹杂在汹涌的学童人流间排队过海关。过关之后,还要坐上保姆车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这样来回一趟要耗时5-6小时,许多家长被迫辞去工作,成为“全职妈妈”。在上述微信群里,有的妈妈过关后在等孩子放学的时间里,会买菜和日用品,有的甚至直接成为代购。

尽管上学颇费周折,但是能上香港的公立幼儿园,陈太一家甘之如饴。 “从小就是双语教学,有很多素质拓展活动,老师也更负责。”陈太的丈夫余庆阳认为,如果经济条件容许,入港就学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和陈太夫妇抱有一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陈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熊定嘉幼稚园里,一半以上的孩子来自深圳湾大桥对岸。此前据《南方日报》报道,香港凤溪第一小学48%的学生都是跨境学童。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数字显示,2016学年跨境学童人数28106人,局方预计跨境学童对香港公营小一学额需求会持续增加至2018-2019年。

陈太夫妇觉得孩子在香港所受的教育值得他们辛苦付出。余庆阳不断提到“精英教育”这个词。在他看来,香港才是能实现他精英教育梦想的地方。余兴彦所在的熊定嘉幼稚园采取小班教学,老师注重个体培养,对每个孩子都能因材施教。在一次参观了香港当地一所小学后,余庆阳更加推崇香港教育。

让陈太夫妇骄傲的是,余兴彦的英语口语水平已经超过了在北大附中读小学的哥哥。为了跟上孩子,陈太在周末会参加粤语培训班。一家人围绕着余兴彦忙得团团转,余庆阳对孩子的未来早有规划:“学什么不管他,但最起码得在美国或者英国读个博士回来。”

一过晚上十点,白天熙熙攘攘的“2014届熊定嘉幼稚园”微信群便鸦雀无声:晚上的时间格外珍贵,他们不得不睡得更早一些。

进退维谷

“2014届熊定嘉幼稚园”微信群另一位家长孙太,认为“双非”的叫法略带歧视性,她管自己的孩子叫“港宝”。最近一年以来,她想让孩子回到深圳就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孙太就是上文前述的每天要花费5-6个小时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之一。2015年4月,深圳赴港从“一签多行”变为“一周一行”之后,深圳户籍的她出入香港变得没之前便利,不得不辞去工作,整天围着孩子忙碌。

今年的2月起,孙太每周二、周四都过得如打仗一般,早上刚刚送完孩子,又急急忙忙赶往罗湖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她报名参加了专为跨境学童父母准备的英文和粤语补习班。“焦头烂额的感觉,整个人很崩溃,没有自己的生活,觉得一半的人生都花费在了路上。”她抱怨道。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试运行至今,针对跨境家庭的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学童衔接课程及德育培训、亲职教育、义工服务、跨境家庭互助网等,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已经持续提供了6年多的专业服务。据统计,2011-2014年之间,“蜕变新力量跨境家庭共建香江”计划为超过1.8万位跨境学童及家长举办了422个班、小组、小型及大型活动。

孙太上的家长语言培训课就是其中的一项服务,6节课共计50元。记者从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的香港义工处了解到,服务中心提供的针对家长及儿童的课程供不应求,往往要提前三个月前来预约、抽签。

在“家在深圳”社区“香港教育”板块里,一个页面39条帖子,有10条都是在讨论如何让“双非”儿童返回深圳就学。

2012年,伴随着香港“零双非”政策的实行,深圳市公立学校原则上也开始拒收港澳籍外籍学生,私立学校便成了双非儿童在深就学的“救命稻草”。孙太曾经把目标瞄准到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一年学费高达6万-10万元也让她犹疑。

更令孙太担忧的是,香港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显然比不上私立学院,“担心孩子升高中、上大学没有竞争力。”

由于交通和学费问题,大部分“双非”儿童家长会把孩子安排在靠近深圳的香港郊区就学,如元朗、天水围、上水。据港媒介绍,这些地方的幼儿园原本非常缺乏生源,因而在初期招揽了为数众多的“双非”儿童。

“香港本地人会把小孩送到私立幼儿园,上我们这种幼儿园的都是本地不太富裕的家庭。”孙太能明显感受到教学质量的区别,“私立幼儿园里外教的比例很大,而我们这里只有两三个。”

伴随深圳房价的一路上涨,孙太在龙华的房子如今已经涨到了5万元一平方米,且在深圳市高级中学龙华校区的划片内。如今近在家门口的学区房不能上,孙太遗憾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不应该跟风去香港生孩子”。

据媒体报道,深圳市教育局正在就双非儿童入学问题进行相关研究讨论。陈昳茹提交了一份关于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办学校教育的议案,这在“2014届熊定嘉幼稚园”微信群里家长们炸开了锅。孙太说如果有返回机制,她愿意放弃孩子的香港身份。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文创冰淇淋圈粉年轻人,伊利“须尽欢”联名长隆一口气推8款新品
进击的“股神”!国轩高科去年炒赛力斯赚1.43亿,今年一季度扣非利润仅1060万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