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那些《门口的野蛮人》

2016-03-15 05:50:57
来源: 时代在线网

马维

我刚刚读完《门口的野蛮人》这本书,虽然它叙述的那场经典收购案发生在20多年前的美国,却和中国眼下的现实充满对照性。

去年年底,一场万科、宝能股权之争,让王石重回财经媒体头条,也让“门口的野蛮人”这个说法成为公众热词。实际上,“门口的野蛮人”一说,最早就出现于这本同名书中。这本书的最引人入胜之处,来自它的情节。和大多数经典西方财经作品不同,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纪实写作的传统:以被誉为“世纪大收购”的RJR纳贝斯克司收购案为背景,两位记者采访了收购案中的大多数当事人。

被收购的RJR纳贝斯克公司是这本书的绝对主角。作为美国排名第十九的工业公司,被收购前,RJR纳贝斯克拥有雇员14万,是美国最大的食品和烟草生产商,旗下拥有骆驼香烟、奥利奥饼干等众多家喻户晓的消费品牌,还持有ESPN、肯德基等大企业的股权。

谁会被华尔街称为“门口的野蛮人”?其实就是那些不怀好意的收购者。

这场大型资本争夺战的发起者是以罗斯·约翰逊为核心的RJR纳贝斯克管理层。罗斯·约翰逊最早默默无闻,在一家猎头公司的帮助下,成了RJR纳贝斯克公司的CEO。之后,在他的领导下,RJR纳贝斯克公司下属的雷诺兹烟草公司在一年内就赚了10亿美元,约翰逊得以成功控制RJR纳贝斯克董事会。随后,约翰逊彻底改变了这家企业的命运。

1988年,美国大股灾过去一载有余。约翰逊注意到,公司的经营状况虽然良好,无奈股价在公司回购部分股票后依旧长期低迷,公司的价值遭到了市场严重低估,极易受到恶意并购者的狙击。

约翰逊身处的上世纪80年代,是华尔街掀起并购热潮的时代。华尔街认为:对于每一个股价下跌的公司,管理层的杠杆收购(LBO、MBO)无疑是标准的良方。在一拨拨银行家轮番上门、各种吹风洗脑的轰炸下,约翰逊逐渐接受杠杆收购可以为股东增值这种说法,开始考虑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进行杠杆收购。策略是准备采取闪电行动,抢在董事会招标和其他潜在的恶意收购者之前,完成对公司的低价收购。

在一般的管理层收购过程中,投资银行家都会事先和目标企业的管理层达成共识,以双方都认可的价格和融资方式完成收购,同时对收购以后的企业管理和资产重组作出安排,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出售资产用来还债。但约翰逊的贪婪决定了他不可能按常理出牌。

最初和约翰逊达成共识的是希尔森公司。约翰逊自认为和董事会交好并对董事会有很强大的操控,感觉胜券在握。孰料,董事会在收到约翰逊的管理层收购方案后,为了更好地保护全体股东的利益,迅速面向华尔街其他实力资本方进行招标。此时,资本大鳄KKR出场了:希尔森承诺给股东15%的股份,KKR承诺给股东25%的股份;希尔森要卖掉RJR纳贝斯克的所有业务,KKR则承诺收购后只卖出一小部分业务—最后,KKR在长达三四个月的多轮激烈角逐中险胜,以约翰逊为首的公司管理层出局。

这场收购案最终以250亿美元的收购价震惊世界。

这是一场典型的杠杆收购案。一帮华尔街的高级经理人,在银行家的帮助下,用贷款从公司股东手中收购公司股票—在这里,财富的积累主要不是通过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工资和奖金,而是通过持有股权和期权去创造巨额的“财富”。整场收购案中,KKR本身动用的资金仅 1500万美元,其余99.94%的资金都是靠发行垃圾债券筹得的。继任CEO既没有半点烟草从业经验,也没有投身这一行的热情,RJR纳贝斯克公司的衰落当属情理之中。

快30年过去了,杠杆收购的泡沫早已平息,垃圾债券的风行成为历史,KKR在这场收购中没有获得真正的收益。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种你死我活的争夺,实际是在榨干公司积累的财富,虽然股东在短期内得到股票溢价,但大大削弱了公司创造长期价值的能力。

自从人类发明了“资本”,它就千方百计地试图摆脱人类理性的控制,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然,也可以说,因为资本依然操控在人的手中,所以资本拼命逐利的背后其实还是人心的欲求不满、沟壑难填。当利益的诱惑足够大时,“资本”早已将人异化了。换言之,在这种情形下,人对资本的操控只是表象,资本对人意念的控制或许才是更真实的。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常青产品数量占比过半,腾讯游戏被低估了吗?
五年净亏损百亿后,建元信托扭亏为盈,去年营收增超70%
我爱我家2023全年营收120.9亿元,服务效率双提升助力稳健发展
三只松鼠派发2000万元红包,多次与员工分享利润,创始人: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