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读什么书?

2016-03-08 05:12:52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综合开发研究院去年均入选国家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名单,伍聪和郭万达身在其中,这两位推荐的图书均跟国家金融改革及创新大势相关

本版撰文/时代周报记者 李兮言 陈舒扬

“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波浪形的”

伍聪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威廉·N·戈兹曼的《价值起源》。“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读这本书,很有意思。这本书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理解金融危机。从苏美尔利息的发明到中国古代纸币的诞生,从古罗马股票市场的起源到国家债务合约的设计,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到现代期货期权工具的普及,透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还原和再现,不仅可以清楚看到当初推行这些金融创新的初衷及其不可估量的影响,还可以促进阅读者进一步思索和把握未来金融创新的方向”“金融创新即可改变世界,也可摧毁世界”,是伍聪对这本书的最后总结。

迈克·达什的《郁金香热》是对金融危机的另一种解读。“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金融事件会实实在在地影响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金融事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远非貌似完美或复杂的金融学模型能够刻画的。”伍聪推荐说,《郁金香热》让他看到了对金融危机的一种全新解读和立体刻画。“这本书从三个层面完美呈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金融危机。一是金融的逻辑层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在追求高额利润时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实现,也可以看到个体在危机中的盲目和‘羊群效应’,这都是金融危机的共性和规律;二是历史的逻辑层面。书中描述了万紫千红的郁金香、在小酒店交易的醉汉、荷兰黄金时代的风貌等,将花的命运、人物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扣人心弦;三是人性的逻辑层面。今天中国的股市波动和400年前荷兰的郁金香泡沫,隐含其中的人性是一样的。”借由《郁金香传》伍聪总结说:“人类历史上的所有金融危机都不是资本引起的,而是由资本背后隐藏的欲望和人性引起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短期收益被无限放大而导致的欲望波动和人性传染。我们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

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提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波浪形的。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波浪形?安格斯·麦迪森对各国学者在各有关历史研究领域所发掘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诠释和经济分析。“宋朝末期,中国已经是当时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为什么此后近六个世纪里,中国人均GDP一直停滞不前、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先后被英国和美国取而代之?不是技术、不是人力、不是金融资本,而是国家文明。”

伍聪推荐的最后一本书是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以往关于发展的观点大多认为,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化、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但阿玛蒂亚·森经过大量研究论证了,这些发展论是狭隘的。”狭隘的发展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发展”到底有什么不同?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人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做自己珍视的事、享受生活的自由。

阿玛蒂亚·森在书中论述,和自由相比,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当然重要,但它们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以人为中心,自由本身就是价值标准,应该以此判定人的生活以及社会状况是否合乎理想,或者是否在向理想的方向改善。

“这本书让我觉得,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永无止境。人类的知识体系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源于客观世界与实践,另一方面又改变着客观世界。从逻辑上,如果按照‘客观—主观—被主观改造的客观’这种循环上升的过程完善知识体系的话,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真理?经济学的所有研究都依赖假设,如果某一基础性假设被推翻,整个知识体系是否都会倒塌?研究某一种理论,必须找到它的源头,才能把握理论的现实意义。”

他国之史,中国之镜

郭万达推荐的书,大多跟工作有点关系,同时力求“通俗易懂”。郭万达很注重专业知识的可传播性:“太过专业的,我就不推荐了。”

郭万达对不同的社会议题都颇为关心。他推荐的第一本书是约翰·高(John Kao)的《美国还是创新国家吗?》。约翰·高曾被《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称之为“创新先生”,在哈佛商学院主讲创新课程达14年之久,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普罗大众是他的目标读者。

同谈美国创新,“这本书却与其他同类书籍有明显区别”,郭万达推荐说,“它实际上是从反向来谈美国创新的。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之后,曾因创新而稳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陷入了战后最大的经济停滞与衰退。美国还是创新国家吗?作者约翰·高对此提出了疑问。他认为美国现在的创新能力已经下降,正受到来自中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家的挑战。书中涉及大量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国家在创新中的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2008年美国出现金融危机以后作者提出的反思”。郭万达推荐这本书的意图很明显,“这些问题对今日的中国创新仍然很有意义”。

郭万达推荐的第二本书是马里奥·波利斯编著的《富城市穷城市:城市繁荣与衰落的秘密》(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Regions)。“这本书带有作者自己的观察、分析,研究范围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城市,并从地理位置、文化、人口甚至财富分配等方面,总结了城市繁荣和衰落的规律。”马里奥·波利斯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国家科学研究院的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城市和区域发展。郭万达说,这也是综合开发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过去很多年里,综合开发研究为深圳等城市提供了诸多城市规划建议。“2015年,在中国,有一些城市发展得很好,有一些城市却发展平平甚至出现了衰落。这本书对研究城市发展规律很有启发性。”

《布雷顿森林货币战:美元如何统治世界》是郭万达推荐的第三本书。作者本·斯泰尔算是郭万达的同行,先后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美国外交关系学会任国际经济部主任—在英美两国,这是两家研究国际关系问题的顶尖智库。相比前两本书,这本书稍显专业,但使用的仍是较为通俗的笔法。本·斯泰尔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过程,其中特别提及了梅纳德·凯恩斯和哈里·怀特在设计森林体系时经历的细节和故事。为什么对这本书感兴趣?“这涉及现在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金融秩序,涉及将来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一直在关注未来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郭万达说,作为一个智库从业者,肯定要关注重大的国际事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就是重要事件,这一体系对后来整个世界经济及全球格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推荐的前三本书都与郭万达关注、研究的议题相关,第四本书则出自个人爱好。《蒋梦麟自传:西潮与新潮》是一本将个人和民族命运结合起来的自传。作者蒋梦麟,在国民政府时期做过北大的校长,也是国民政府的第一任教育部长。蒋梦麟把自己出生到抗战近一百年的历史,浓缩在这本传记中。郭万达认为,蒋梦麟在中国教育史上“很有位置”。身为一个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怎么观察这个国家,怎么观察东西方的关系,非常有趣。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西潮”,讲的是西方变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下半部分《新潮》,讲述的是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中国自我革新的动力何在。

公正不仅仅是幸福感最大化

作为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工程师,陈利浩近年关注的社会与文化议题已经远超技术范围。这源于他的另一重社会角色:广东省九三学社副主委、广东省珠海市第八届政协常委。

陈利浩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这本书来自于哈佛著名的公开课程,作者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作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30多年来,桑德尔一直在哈佛大学讲授一门名为“公正”的课程,成为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平均每周就有超过1000人走进桑德尔教授的课堂。英国的《卫报》因此称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对陈利浩而言,“公正”对现阶段的中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相比同类的书籍,桑德尔对‘公正’的诠释要全面、详尽得多。他会从历史不同时期,包括西方各种学派的不同理解去强调区别,考虑‘公正’的各个因素,比如公权、私权,市场、法律等。”陈利浩介绍。尽管“公正”是高频词语,但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公正”的意义未必能够真正了解。“‘公正’这个题目太广,桑德尔所讲的’公正’的意义有三种,其中一种叫幸福感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各方的幸福感最大化了,就会公正。目前我们国家对‘公正’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这个意义上。”

《联邦党人文集》是陈利浩推荐的第二本书。之所以关注到这本书,因为这是习近平主席去年访美时提及的一本书。“在美国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到了两本书的名字,一本是潘恩的《常识》,另一本就是《联邦党人文集》。”《联邦党人文集》是美国宪法刚出台时多方论战的产物。作为拥护者,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斯·麦迪逊三人在纽约报刊上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文集。这些文集最后整合成了这本书。“这本书讲了宪法对一个国家的意义,对宪法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宪法在国家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得非常透彻。”陈利浩说。

陈利浩推荐的最后一本书是《孩子你慢慢来》。陈利浩的儿子还很小,作为一位父亲,陈利浩对于亲子关系很关注。《孩子你慢慢来》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为儿子华安所作的成长记录。“这本书很有启发地讲述了该怎么样保留孩子的童真,怎么样培养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怎么样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并区别世界的不同部分。”陈利浩认为龙应台阐述的,其实是“人性的光辉”,为人父母者,非常值得一看。

政治需要智慧,读书也是

曾任三届广东省政协委员的吴翰,是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亲历者。她推荐的三本书,均与协商民主或政治发展相关。作为大学政治系的教授,吴翰推出的这份书单较为专业。

吴翰长期担任民革广东省委的理论研究与学习委员会主任。自从十八大报告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后,吴翰每年都会带队调研,主题是有关民主党派在发展协商民主过程中的自身建设及怎么样适应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

同时身为大学政治系老师,从吴翰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对于“协商民主”的人士普遍不足。国内在开始引进西方协商民主著作时,就有学者撰文,称“中国早就有了政治协商,或者中国的文化传统非常有利于发展协商政治、协商民主”。“当时我就反感。实际上,西方的选举民主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时候,西方的一些学者就发现选举民主也有它的现实性和弊端,因此觉得还需要有协商民主制度来补充,但国内却把协商民主制度当成了选举民主的替换方案。”吴翰说,“协商民主的要求其实很高,参与协商的人要具有公共关怀、公共精神,特别是公共理性。另外,参与协商的人,都必须拥有充分的知情权。”

吴翰推荐的第一本书与协商民主的理论学习相关。在这一阅读领域,她较为推崇中央编译局出版的《协商民主议丛》,这套书摘选了西方学者在协商民主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吴翰认为,尽管相较于选举民主,西方的协商民主在实践方面并不成熟,但既然中国使用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就应追溯协商民主在西方的涵义。在这套书中,吴翰尤其推荐约·埃尔斯特编著的《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这本书收录了从不同角度论述“协商民主”的十篇论文。

在国内的相关书籍中,吴翰推荐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协商民主:民主理论的变迁与实践》。这本书阐述的是协商民主面临的挑战,“协商民主不是一下子就能发展得很好的,它要慢慢通过制度的设计,同时参与协商的各方要不断提高协商的意识和能力。”吴翰介绍。以开展专题调查研究、跟踪政策为例,参与协商的各个党派有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能不能对某个出台的政策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都很考验协商参与方的能力和意识。“如果说参与协商的时候总是提不出有价值的意见,成效就会很差。”

吴翰在去年还买了《多元政治角逐与妥协:英国内生型政治演进模式》一书,源于她对内生型的政治发展模式颇为关注。“英国的政治能够自然演进,发展也都不错,这里面是有它的文化渊源的。这本书通过剖析英国,来分析一种政治发展模式跟其文化渊源、政治遗产、政治变革的关系。”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上市银行中收增长遇瓶颈:25家银行去年缩水约500亿,卖保险也不香了
靠技术说话、用智能化改变生活,九号业绩大增背后:驱动行业的跃迁
小马智行与丰田中国、广汽丰田将在中国市场投放千台规模铂智4X自动驾驶出租车
科大讯飞2023交卷:星火高频迭代即将对标GPT-4 Turbo,C端智能硬件GMV同比增长84%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