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时间浪费了”

2015-12-08 04:26:56
来源: 时代周报
“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这是《雾都孤儿》中对19世纪工业伦敦的描绘,在1952年的伦敦人看来,或许是个可怕的伏笔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促使英国人全面治霾
“没有时间浪费了”

时代周报记者 李兮言 发自广州

“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这是《雾都孤儿》中对19世纪工业伦敦的描绘,在1952年的伦敦人看来,或许是个可怕的伏笔。1952年爆发的伦敦烟雾事件,是世界空气污染史上最惨重的一页,超过1.2万人过早死亡。

63年过去了,当冬季的伦敦再也不是“深黄色”时,中国的北方城市却逐年被灰色的雾霾笼罩,污染指数几度“爆表”。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官网数据显示,11月30日,京西南区域点PM2.5最大值达到976微克/立方米。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清洁空气中心副主任朱怡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PM2.5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μg/m3)时,就空气颗粒物浓度而言,已基本相当于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浓度。

这不是媒体首次将北京雾霾与伦敦烟雾相提并论。早在2013年,英国《金融时报》及路透社在报道北京雾霾时,就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伦敦烟雾。2013年1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北京测得的PM2.5数值,峰值达到900μg/m3。路透社援引专家意见指出,中国对待雾霾治理,应像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那样,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而不仅是作为长期任务,因为“常规的措施不再有效”。

伦敦雾与北京霾成分有异

臭名昭著的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在1952年12月5-9日。相较于如今的北京雾霾,这场伦敦雾的直观感受更加明显,在这四天当中,整个伦敦都被灰黄色的浓雾笼罩。一开始人们并未在意,因为黄色的烟雾在当时已是伦敦的常态。其后几天,医院的入院申请、急救病床设备申请、肺炎报告以及死亡人数都达到了高峰,英国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0世纪伦敦的工业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吨的浓烟从烟囱中飘出。酿成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1952年12月5日,大量的二氧化硫从烟囱中排出后被氧化,在混合了水蒸气之后,形成了800吨的硫酸。空气不流通时,这些污染严重的黄烟被“困在伦敦上空”。根据资料,1952年12月5日,伦敦全市的平均烟雾浓度和大气二氧化硫浓度迅速升高,8日前后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600μg/m3和百万分之0.7,是平常数值的5-6倍,伦敦中部的烟雾浓度更比平时高出10倍。

尽管英文单词都用“smog”,但伦敦烟雾与北京“浓雾”的成分并不完全相同。一般认为,北京雾霾由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PM)组成,后者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目前,有关北京雾霾的气象学和医学研究也多将焦点集中于PM,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中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的研究和检测上。这种颗粒由多种成分组成,包括硫化物、氮化物,氨、有机化学物质、挥发性重金属、土、尘粒及过敏原等。颗粒的组成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它的危害性也取决于具体的成分是什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在2013年“空气与健康”科学传播沙龙上曾指出,相较于浓度检测,PM2.5的组成成分检测更重要,如PM2.5中包含有机物和重金属颗粒,那么即使在PM2.5浓度不高的情况下,空气对人体的危害也会较大。

北京肺癌10年增长4倍

多项研究显示,伦敦烟雾与北京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都在于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伦敦烟雾之所以更骇人,在于其强大的短时间内诱发死亡和急性病症的威力。根据英国官方数据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在这期间以及接下来的两个月中,不明原因死亡的人数共达1.2万人。

在这样的比较下,北京雾霾听上去似乎要“温和”一些。但根据目前的研究,雾霾对人体的长期影响显著。12月3日,钟南山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这十年来,中国的肺癌发病率增长比其他肿瘤都要快,北京十年来肺癌发病率增长了惊人的4倍。同样都抽烟,但农村肺癌患病率比城市约低两倍,因此可以间接认定灰霾是肺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不同,导致雾霾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卫报》曾报道,丹麦癌症协会研究中心研究发现,PM2.5每立方米增加5微克,患肺癌几率增加18%,而PM10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肺癌几率增加22%。

英国人全面治霾,几十年初见成效

早在1952年之前,伦敦已经出现过多次“黄色的浓雾”。雾气大时,人们甚至看不见自己的双脚。1873年,在一场浓密而令人窒息的雾霾中,伦敦中部的几只牛窒息而死。这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医学专家也逐渐发现,在雾天之中,死于呼吸道疾病和支气管炎的人明显增加。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类似的浓雾出现次数愈来愈频繁,“雾气”愈来愈浓厚,持续时间也愈久。

然而,在这之后的几十年,有关限制废气排放的议案在英国议会讨论时,几乎都要被大打折扣,以至于这些议案的成效都不明显。分析认为,既得利益阶层是最主要的障碍。在19-20世纪的伦敦,历届的政府试图净化首都空气的尝试都被工厂主拒绝了。他们反对在工厂烟囱上安装烟雾净化器,并指责住宅用火才是浓雾的罪魁祸首。

1952年的烟雾事件,终于拉开了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序幕。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对以煤烟为主的污染物排放设定了严格的法律限定。此后,工厂被强制减排,居民则被鼓励放弃燃煤,改用清洁炭或燃气。该法提出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在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

50年代末,伦敦的治污措施逐渐开始显现效果。1962年的伦敦黄色烟雾,是伦敦最后一场大的烟雾,此后再无大规模发生。1968年,《清洁空气法》被修订,更多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到60年代末期,伦敦广泛实行燃气集中供暖,令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1974年,伦敦政府颁布《污染控制法》,规定了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1980年,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从控制燃煤开始逐步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政府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目前,伦敦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和PM10。烟雾事件时期的首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了99%。

即便每个阶段的治理都取得明显效果,伦敦仍耗费了几十年时间才使空气质量逐渐好转。《金融时报》2013年就指出,中国应以伦敦烟雾事件为前车之鉴,“没有时间浪费了”,即便政府有决心、有足够资源治理雾霾,仍需数十年时间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生活环境。

如今,伦敦是欧洲空气质量最好的欧洲国家之一,但人们仍未放松对空气的监测。伦敦的面积不到北京的十分之一,但环境监测站的数量却是北京的近4倍。

“那个时候的伦敦跟现在的北京,污染原因有所不同。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可能不是治理污染的具体方式,而是他们是怎样全面执行、治理污染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岳欣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京东安联财险股权更迭:安联保险拟转让53%股权给子公司,京东持股上升
北京半马调查结果公布,特步就报名失误道歉
疯狂小杨哥不想当网红?减少直播带货场次,首部短剧开拍
甘肃银行资产突破3800亿元,去年净利润6.45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