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影响力·中国”秋季峰会:大数据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2019-08-16 17:43:32
来源: 时代周报
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周报主办的2015“影响力·中国”秋季峰会在上海举行。

“互联网+”带来的升级与转型机遇
大数据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2015“影响力·中国”秋季峰会
(系列报道之四)


 


2015“影响力·中国”秋季峰会在沪举行

“互联网+”让中国有望弯道超车

9月25日,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周报主办的2015“影响力·中国”秋季峰会在上海举行。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一时间“互联网+”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传统行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伴之而来的,还有爆炸式的数据量增长,在这些海量数据中同样也蕴含了无限的价值。

经过2012年的铺垫酝酿,大数据在2013年正式走下高台,深入各个行业和领域,产生巨大变革之力。大数据,由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快速地进入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数据的处理到一个企业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无疑拉动了大数据的发展,给各个领域的行业创造了许多机遇。

为此,本次“影响力·中国”秋季峰会的主题定为《互联网+带来的升级与转型机遇—大数据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本届峰会邀请到了“畅销书《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教授来华,作为主讲嘉宾,并邀请国内顶级学者与企业精英与其对话,共同探讨大数据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他们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费一文、新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管欧阳捷、复星集团副总裁李海峰、金融街控股副总经理王志刚、光大安石中国房地产基金副总裁周颂明和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建华。

舍恩伯格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也是大数据领域最受人尊敬的权威发言人之一。他同时也是《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最为推崇的互联网研究者之一。他曾先后任教于世界最著名的多个互联网研究学府,并担任过众多机构和国家政府高层的信息政策智囊。

舍恩伯格在峰会中根据大数据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现状以Big Data: Refuel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大数据为中国经济发展换上新引擎)为主题展开演讲,对大数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助力作出分析预测。

连平则从当下互联网成为生产的基础,分析互联网+时代拥有物联网优势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费一文从当前的社会热点出发,以“+互联网”到“互联网+”为主题探讨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金融创新发展的方向。

会上,舍恩伯格与对话嘉宾就大数据是否开启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何让大数据的利器真正地为金融服务、十字路口的房地产业以及如何实现自身的产业转型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专访舍恩伯格:

伟大的创新经得起泡沫的考验

 时代周报记者 韩玮 发自上海

“对于我来说,大数据不只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新的看世界的视角,就好像我突然戴了眼镜,所有一切都比以前更加清楚了。”9月25日,在时代周报主办的2015“影响力·中国”秋季峰会上,“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这样开始他的主题演讲。

若干年前,舍恩伯格还只是个亚洲通,他曾担任过新加坡商务部高层、文莱国防部高层、科威特商务部高层、迪拜及中东政府高层的咨询顾问。而最近两年,他频繁来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去过北京、上海、贵阳、绵阳等地,成了十足的“中国通”。

“其实两周前,我刚来过上海。”演讲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舍恩伯格笑着说。

舍恩伯格对上海的印象很好,“每次来,我总会为这里的氛围感到兴奋—繁华与喧闹,正在发生的一切,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人们不断为尝试创新所付出的努力。我能感受到,这里不断有新的想法喷涌而出”。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一时间,“互联网+”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词汇。但下半年,互联网创业又被爆出“投资霜降”的新闻。

而9月初,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为纲要》,中国的大数据产业迎来大发展时期。

这整个过程都被舍恩伯格看在眼里。在这位最早洞悉大数据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看来,中国正在经历怎样的经济发展“奇幻旅程”呢?

数据是DT时代的基础设施

时代周报:除了上海,最近两年,你还去过中国不少地方。这个国家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舍恩伯格:中国让我印象最深,也让我觉得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中国人对创新的渴望,对找寻新商业模式的渴望,以及对成功的渴望。

在我出生的欧洲,当地有很多聪慧的年轻人,但他们并不那么有野心,也不是那么渴望成功。他们是满足的,这种满足不仅指他们的肚子被填“满”了,还指他们不会想着通过勤勉的工作来获得成功。因为,工作就在那儿等着,他们可以一辈子呆在一家公司里,而且,一切没什么不好。所以,他们不需要像中国年轻人那样勤奋。

过去,说到有趣而热门的城市,我首先会想到硅谷,而如今,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北京和上海—想到中国这些不断迸发出野心和创新力的大型城市。这些地方目前或许还不具备最佳的知识,但已经具备了创新的精神,比如,这里的人们普遍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尝试,应该追求成功。这一点很有魅力。

时代周报:说到创新,就在9月初,中国政府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的目标及主要任务。中国的大数据产业正迎来大发展时期。对于中国如何发展大数据产业,你有什么建议吗?

舍恩伯格:首先,中国政府重视大数据产业,并视之为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其次,我不觉得我应该给中国政府提些正式建议。我相信,中国政府肯定已经有非常优秀的智囊团,而且,他们已经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不过,我倒愿意提几个没那么郑重其事的小建议,仅供政府方面参考。我有两个想法。首先,政府要思考,在大数据的世界里,基础设施意味着什么?

过去“小数据”的世界,所谓“基础设施”指的可能是水、电、道路、学校等。而在互联网1.0时代,“基础设施”意味着互联网接入、移动电话的 3G、4G网络,等等 。

在数据驱动的世界里,政府首先要考虑,基础设施是什么。也许,这个答案就是数据。所以,政府可能需要扮演一种角色,这个角色的主要任务是让数据变得可获得。

过去,为了拉动经济发展,中国的地方政府会给企业土地,帮助企业完成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接入,以这些方式进行支持。而未来,所谓的政府支持可能将不再是直接给予资金或者物理设施,而是向企业开放数据。

第二个小建议是,政府或许可以考虑,如何帮助更多传统公司进行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计算机化,也就是,建立计算机系统来捕捉交易和数据。

我倒不担心那些互联网创业公司,因为,他们肯定知道怎么做。我比较担心的是一些传统企业,诸如大型银行、保险公司之类。他们需要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捕捉他们所需的网络交易数据;需要花费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来走好这一步。

未来中国将变“创新大国”

时代周报:我知道你不久前去过贵州。这个经济不甚发达的省份希望借助大数据产业“弯道超车”。当地省级政府目前搭建了“云上贵州”平台,政府机关首先上云,并对外开放部分数据,以此吸引大数据公司向黔聚集,由此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你觉得这套发展思路和实践怎么样?

舍恩伯格:正如我刚才所说,政府公开数据是个很好的主意,无论对于初创公司还是传统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激励,因为,他们可以利用数据进行创新。当然,这件事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整套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这一点,我无法草率地作出判断。

而之前,在四川绵阳,我发现有一点很有趣,当地人为了发展旅游产业,竭尽所能带游客到景区去,他们对外开放了与当地乡村风光相关的数据。

这个想法很好。如果想吸引别人到你们那儿旅游,那首先就要让别人知道你们那儿有多美。类似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城市能够吸引人才,那就得首先告诉他们,这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有多高,各方面有多方便。而开放数据就是能够实现这一点的方式之一。

时代周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在欧美用户群中很难逃脱“山寨货”的印象。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云计算和大数据能为“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做些什么吗?

舍恩伯格:我可能是少数几个不认为中国是“山寨大国”的学者之一。这个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曾是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的农业国家,当然某种程度上,它至今还是。如果一个农业国家想要工业化,那就必须要从外部引入先进的知识,然后复制它、使用它。这就是中国从上世纪70-90年代所做的事。

这也是200多年前美国做过的事。事实上,1776年,美国建国,1789年,《美国宪法》通过,而当时的《美国宪法》只保护美国公民的著作所有权。

在20世纪初之前的100多年里,美国也几乎是从国外“山寨”一切。请注意,是“一切”。彼时,英国的作者很愤怒,德国的研究人员也很生气。在英国人和德国人的眼里,美国人就是名副其实的“山寨大王”!

而只有到美国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达到了足够高的水平,并需要将制造业升 级到更高水准,美国人才开始自己创造。这个时候,米老鼠、迪斯尼等诞生了。

而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创新,有了爱迪生发明的灯泡,柯达发明的摄影术,那时,美国人才开始保护知识产权,因为,他们不再需要抄袭别国了。他们开始需要创新,需要创造性的想法来实现下一阶段的成功。

中国目前的状况与当年的美国一样。“山寨”让你们走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而今,你们需要走向下一阶段,所以就需要自己的新想法。

而事实上,这里的很多人都在创新。看看身边那些创业公司,不管是交通方面、票务领域、餐饮快递,还是各种云服务,大量的新奇主意正在涌现。这其中,有些想法来自美国或者西方国家,但都会经过改进或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市场。

所以,大量的创新和试验正在中国发生。而我预见,未来15-20年,中国将从一个“山寨大国”彻底变为“创新大国”。这一切已在发生,这个时代已经到来。

一段时间低迷有益中国“双创”

时代周报:马云说,整个世界正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在DT时代,很多中国人,包括大学教授在内,都被“卷入”了大数据创业的浪潮中。有报告指出,中国正在经历建国以来最大的互联网创业潮。类似的情况其实也发生在美国。所以,你对创业潮现象怎么看?

舍恩伯格:过去几个月,好多人都在谈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增长放缓的问题。

而我觉得,从长远来看,未来3-5年,中国经济拥有继续走向成功的巨大潜力,原因不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状况,而是“大众创兴、万众创业”的浪潮。

中国万众创业的现象让我深受鼓舞。最令人振奋的是,大量的创业活动还都是基于创新思维。

比如过去,你们有5000家面包店,全部生产同样的面包,那就不会有创新,因为,他们生产相同的面包,而且,这5000家面包店可以同时存在,只要他们分布在全国的不同地方。

但在互联网上,你不能因为地理位置而隐藏起来—即便你在距离用户5000米以外的地方,你一样可以服务用户。所以,你在让自己脱颖而出时不能说自己是本地的面包店,而其他的店都是外地的。你得说自己的面包好在哪里。

在互联网时代,距离不再是阻碍。这意味着你的产品和服务必须比别人好。你得有更好的想法。而在数字技术时代,或者说大数据时代,这些基于创新思维的创业企业可能将是中国经济未来长期保持增长的“燃油”。

不过,我希望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可以持续低迷几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呢? 15年前,2000-2001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灭,由此引发美国经济短暂性衰退。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公司破产。

但这是好事,因为这说明,只有真正好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外部力量告诉某些企业,你最终将被淘汰。

在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整个局面一度变得不那么好看,但很快,一些新公司又冒了出来,并将美国推入社交媒体时代。 Facebook、Linked in、 Twitter等公司都是在那一次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出现的,他们都是伟大的创新,经受住了经济衰退的考验。

所以,一定时间的经济低迷对于创业大潮来说是有益的,因为,这样的形势可以逼迫创业公司和创业者专注于如何创新。

时代周报:目前,中国不少高校都开始培养大数据人才。阿里云甚至准备和全国100所高校合作,开设“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希望未来3年,培养和认证5万名云计算和数据科学工作者。请问,大数据行业目前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吗?这个行业需要怎么样的大数据人才?

舍恩伯格:现在这个时间点,各种人才都缺,不管是数据分析专家、存储方面的人才、还是图形设计师,几乎每个领域都缺人,而且不仅中国这样,全世界都这样。

比如,一个目前在美国较好的大学读这方面专业的博士,可以肯定,他至少能拿到3-4个工作机会。甚至可能在毕业前,Facebook、Google、Apple等公司都会去敲他的门。

我在牛津大学的学生,他们不仅可以任意选择想去的公司,多的还拿到过六七个工作机会。他们不仅可以拥有最优厚的薪酬待遇,还可以选择工作的城市。所以,在大数据人才方面,企业目前的需求确实非常旺盛。

但需要知道的是,当市场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如此之强,这个专业对于年轻学生来说就充满了吸引力。3-5年后,我们会有大量的数据分析师从学校毕业,因为现在,每个人都觉得数据分析师好。谷歌的经济学家甚至说,大数据分析师是21世纪最性感的工作。

所以,人才紧缺是3-4年内的暂时问题,虽然非常严重,但我并不为此担心。

 


2015“影响力·中国”秋季峰会 专题报道(四)

舍恩伯格:我们有了看世界的新视角

连平:大数据跨越式地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费一文:大数据拼的不是技术,而是思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稻香村、片仔癀、菜百,国货品牌亮相消博会,有老字号国货展位被年轻人围观
一季度经济数据有何特点:5.3%增速超预期,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
“广东尖货”出海,谁在幕后铺路?
保险科技赋能普惠民生,众安开启多元化保障新征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