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议题]盛誉在前,深圳需要冷静!

2015-06-09 06:27:42
来源: 时代周报

近日,深圳正式启动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工程,布吉、南头和同乐三个关口的检查通道设施率先进行拆除。这是深圳正在进行的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工程的一部分。于1983年12月正式启用的深圳二线关,将特区与其他地方相隔离,国民进入特区,需要办理特别证件。甚至在2001年,还有记者在做“蛇头”带人进入深圳的“新闻”。

拆除二线关的直接目的是缓解交通压力,但这一举动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在享有“特区”的“荣耀”,完成一阶段历史使命之后,今天的深圳,在中国又有了新的角色,又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创新创业的特区,不单单是一个关系到深圳地方自身发展的问题,对于中国能否全面经济成功转型、推进创新驱动的发展具有更重要 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特区,创新从一开始就融进了这个城市的血液与基因。过去十年来,深圳成功实现了从“山寨之都”到“设计之都”,再到“创新之都”的华丽转身。鼓励和支持草根创新、大众创新的城市文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深圳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和创客的家园。以人为本、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正在深圳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深圳正在变身“深谷”。

深圳能成为硅谷吗?这是以科技为立足点的城市负责人的终极话题。愿景在前,更进一步的冲动之下,更应该是这个城市全方位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各个层面上,这个有野心,也被赋予了沉重历史使命的城市,都需要更进一步转型升级。

盛誉在前,深圳需要冷静,再冷静,而在未来,一场全面的城市升级,从政府到企业,再到社会各个层面,注定会到来。


——头条——

深圳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胸襟和视野

易鹏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特区,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的产物,可以说创新从一开始就融进了这个城市的血液与基因。

深圳这个中国最具创新基因、创新活力的城市,这个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在新一轮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成为创新创业的特区,不单单是一个关系到深圳地方自身发展的问题,对于中国能否全面经济成功转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具有更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于深圳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对于深圳在未来中国应该承担的责任,应聚焦一下方面:

①提炼“深圳氛围”,包容失败

中国社会“成王败寇”、“成功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创业文化中“倡导冒险”与“包容失败”这两大核心要素在中国社会普遍缺乏的。实际上,创新与创业,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成功率不可能很高,失败往往是大概率事件。在美国,据统计硅谷所有创业项目中90% 会失败,但在硅谷创业文化中,“创业失败从来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因为只有勇于冒险的人才可能失败,而不敢创业就永远不会有成功”,这种对失败的包容与对冒险的倡导具有典型的移民文化特点。

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的建设者来自于五湖四海,深圳的创一代,凭着创业精神和不懈努力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在短短30年中,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其社会中“倡导冒险与包容失败”的氛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深圳在营造创业氛围的成功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深圳氛围”进行总结和提炼,一套可推广可复制体制机制方案,发挥示范效应。这对促进全国创业氛围的形成,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激情,让更多人放下包袱投身于创兴创业大潮,进而推动全社会的共识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聚集市场化创业人才

如果说宽松的、包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决定了创业者的数量,那么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吸引则决定了创新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创新离不开人才。客观地讲,与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与很多地方一样,面临缺少顶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状况,这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制约深圳成为创新创业特区的重要短板。因为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主要的创新中心是在远离大学及研究机构的环境下产生的。

如何让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更加行之有效?

一方面,建设一流大学研究机构本地化人才培养,这是将深圳打造为创新中心的基石,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是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时更多是采用锁定的方式,设置了高端人才必须服务地方的年限等要求,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第一,现代创新与发明的历史表明,主要的创新,越来越多地来自网络化与非赢利性的环境中。第二,市场在人才要素流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行政手段引进的条件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引才政策恶性竞争,人才引进短期化。第三,在人才引进的评审筛选上,由于政府与人才在信息上的不对称,同时缺乏权威评价支撑,因此出现了偏重名气、偏重学术水平,忽视实操与落地、引进的人才缺乏市场检验等现象。

因此,我认为深圳在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更多需要借助平台机构的力量,改变以往人才引进“预付费”、“定年限”的模式,由政府对接平台机构,再由平台机构对接、筛选、引进人才,降低人才引进成本,让更接地气的、更具活力的智力资源向深圳聚集,带动创新创业的发展。

这对于中国各地创新创业,均有意义。

③探索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当包容失败创业氛围与市场化创业人才聚集这两个要素齐备后,就需要构筑一个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将其聚合,形成创新创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构建一个层次丰富、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新型创新服务平台成为深圳面向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必须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网络化与去中心的特点和更加宽泛的需求,必须要通过市场化机制而非行政补贴的方式、依靠分工明确的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搭建的。它需要汇聚整合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智库、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孵化器等社会各方资源的产业联盟,帮助创业者低成本快速获对接创业资源,降低创新创业当中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盘活存量资源让不动产动起来,让全国各地的智力资源,提升深圳区域创新能力。

总之,深圳的创新创业发展不仅是一个区域的话题,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还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胸襟和视野。在过去的改革开放30年当中,深圳的发展得益于改革红利和服务香港的区位红利,而今天深港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同时我坚信,随着深圳在创新创业领域不断探索,尤其是在监管与法律架构的设计与香港对接上的践行,让香港的自由市场体系与深圳的创业创新创富的发展红利相叠加,必将使深圳成为新一轮创新创业的特区。

(作者系盘古智库理事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指导委员会委员)



——延伸——

深圳创新,几道门槛要跨越

刘剑

各种媒体大谈深圳创新如何如何了不起的时候,近年来,深圳市民经常闹心的是,一下雨就内涝的城市基础设施。今年5月24日的一场暴雨让深圳再次启动“看海模式”,“有车不能出门,有船才能出行”成为深圳人相互调侃的经典名句;而三年就翻一番的高房价让深圳人十分揪心,且不谈每平米37.6万元的天价商务公寓,就连一片荒芜的龙华、西丽、布吉的房子都卖到了四五万元一平米,着实吓跑了不少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才;每天医院里排长龙看病的人群让深圳人相当烦心,一个常住人口多达1077万的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数量居然不到10家,“看病难”成为深圳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子女教育让深圳年轻的家长们非常忧心,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一方面要承担孩子们每月两三千元的幼儿园高学费,另一方面还要烦恼自己的孩子没有小学学位,“拼爹拼娘拼房拼户口”才能让孩子读小学,着实让处于事业成长期的家长们不堪重负;深圳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300万辆汽车的保有量已逼近公路交通的极限,“宜停车”被人大代表质疑是政府只想多收罚款,拥堵的交通让住在关外的市民上下班之行成为一种折磨,早上等四趟地铁都挤不上去的港铁龙华线考验着数十万上班族的耐心,出行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感。

这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都足以让处于兴奋中的深圳冷静地思考城市的未来。愿景在前,深圳尤其需要冷静和审慎。有一些门槛,深圳必须跨越……

门槛一 内涝不止,基础设施建设账必须补足

三十多年来,深圳城市化的速度令世人瞩目,城市规划理念和基础设施更新却不够及时,带来了不少城市管理问题。其中,城市内涝就像季节性流行病一样困扰着深圳市民。近几年,每逢下雨,深圳就会出现“小雨小淹、大雨大淹”的现象;深圳关外每逢暴雨必有大内涝,布吉、龙华等人口聚集的新城区更是内涝的重灾区。2014年4月的一场大暴雨曾引发深圳200多处内涝,造成城市瘫痪。可以说,内涝成为制约深圳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海绵城市”技术是解决现代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途径。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已经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的丰富实践经验。海绵城市技术又称低影响开发技术,就是在不给环境带来大的影响或改变的情况下进行城镇开发和建设,以保持生态环境的延续性。海绵城市理念的本质是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建立起“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海绵城市”理念把城市看成是一块海绵,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会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流动更加自然。

2014年11月初,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南和依据。2014年12月底,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水利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初,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水利部组织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工作,济南、厦门、武汉等16个城市进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遗憾的是,深圳不在这个名单之中。

建设海绵城市,从生态视角重新反思雨水的循环利用,不断提升城市内部涵养水源能力,是解决深圳城市内涝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圳,应该尽快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积极行动起来。

门槛二 看病难,医疗资源成短板

从医疗卫生政策来看,深圳现有的医疗卫生体系难以满足1077万常驻人口的看病需求。看小病选择去大医院是很多患者及其家属的首选。然而,深圳真正的三甲医院不足10家,几乎每个大医院都是人满为患,床位紧张,看一个小病排四五个小时的长队是家常便饭。从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角度来看,基层医院和大医院并没有多少区别。大医院多诊断几个疑难病患,多做几个高尖手术,并不能提高全民医疗服务水平。要提高全民医疗服务水平,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社区基本医疗体系;另一方面要提倡分级诊疗,建议患者看小病到社康和基层医院,疑难杂症和危重病患才到大医院。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高深圳的医疗服务水平。

门槛三 入学难,创业者能安心吗?

从教育政策的角度来看,入学难是深圳年轻的家长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2013年,深圳人的平均年龄是33.6岁。这个年龄刚好是孩子要读小学的年龄。然而,深圳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关内的罗湖、福田和南山。2015年,福田区公办学位缺口约4500个;南山区公办学位缺口约3700个;龙岗区公办学位缺口约11000个;……建造于1994年的南山区学位房居然被炒到了七八万一平米,这让年轻的家长们难以招架。同时,深圳市政府正想方设法解决学位和教育公平问题。从2013年开始,深圳每年年初公布百件民生实事清单,学位建设一直位居首位。同时,深圳正在探索和制定大学区制和大学区积分入学办法,适龄孩子在学区内可报2-3所学校。目前,深圳义务教育阶段72.5%、公办学校58.7%的学位都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

门槛四 没有城中村,就没有了廉租房

从住房政策的角度来看,深圳房价在最近十多年始终保持高昂的上升趋势。过去,岗厦、上下沙、田贝、水贝、大冲、白石洲等城中村担负着实际上的“廉租房”作用,为大量来深工作、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和大学毕业生提供租金低廉的居所。近几年,这些城中村大部分都已被拆除,剩下的都是人满为患,房租也越来越高。大冲村改造后的华润城每平米超过7万元,就连梅林关外民治片区的房价每平米都超过4万元。高房价让绝大多数工薪族都买不起房,过高的房价年均涨幅使收入增长总是赶不上房价的飙升。深圳的人才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门槛很高,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人几乎没有机会申请。可以说,不断上涨的房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深圳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门槛五 什么是高层次人才?

城市创新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引进是解决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其社会资本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了多样化的人才、技术和资本来源渠道。

2008年10月,深圳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1年4月,深圳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的意见(深发[2011]9号)》,简称“孔雀计划”。2013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深圳市引进人才实施办法》,着力于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孔雀计划”着眼于把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期权作为激励,加上住房、医疗、教育等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形成了深圳独具特色的创业氛围和创新文化。此外,深圳市政府还对认定的优秀人才发放人才津贴、住房补贴,并提供公租房,建立创客客栈,推动创新创业。

然而,深圳的人才引进政策也存在不少问题。从政策权威性的角度来看,深圳的人才引进政策没有通过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没有形成立法,法律效力较弱;从政策公开性的角度来看,深圳市政府没有公开每年引进人才的数量、薪酬等重要信息,透明度和公开性不够;从政策公平性的角度来看,深圳市政府尚未建立人才引进政策的有效评估机制,以证明引进人才创造的价值与其享受的待遇相符合,从而消除市民对政策公平性的质疑;从人才引进标准来看,深圳的人才政策过于强调人才的学历、头衔和“海归”身份,忽略了人才本身的创新能力;从人才引进主体来看,用人单位并没有真正成为人才引进的主体;从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来看,只注重物质配套,忽略其他配套措施。

简言之,深圳人才引进政策缺乏科学的预测与规划、缺乏有效的政策评估,导致本地人才与外地人才、本地居民与引进人才享有的资源和利益存在不公平,人才政策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受到质疑。

深圳应该对现有不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进行完善,重点调整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重构人才引进的政策理念,打破“唯物质激励”的观念,秉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理念;其次,优化人才引进政策评估系统,确立多元化的人才标准和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主体,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的评估机制;再次,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比如引进人才的工资待遇政策、创业政策、住房政策、社会保险政策、引进人才子女家属的学习工作生活政策等。

高效透明的政府,是吸引更多国际人才的重要软实力。深圳不仅需要继续保持创新优势,在发挥市场作用、提高企业积极性方面挖掘潜力,还应该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福利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才能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作者系中山大学政治学博士,副教授)



——世相——

房价重压让深圳减色

罗丹

“要不,我们回北京买房吧?”先生这么问的时候,中国股市用7年时间重新站上5000点,而我们俩在深圳租住的小区房价,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均价从不到4万涨到超过5万,而且还在蓄势待涨。原本铁了心要在深圳安家的我,内心开始动摇。

去年10月,结束在搜狐5年的网编工作,我接受手机厂商OPPO发出的产品经理offer,离开北京,举家南迁。城市换了,行业换了,对我来说,这次启程是和过去的一次彻底告别。就行业选择来说,我相信回到终端生产商的方向是对的。在互联网+催化下,谈论新媒体还是旧媒体其实没有意义,因为媒体不再是被光环笼罩的“无冕之王”,而是信息中介和服务商,是贩卖资讯的平台而已。更残酷一点说,在媒体工作,和在餐馆当服务员没有本质区别,大家都要做好服务,只不过一个卖资讯一个卖食物罢了。我相信,看不透这点,媒体就没有重生机会。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深圳?我想,除了“离香港很近”的优越地理位置之外,我是被HR打动了。面试的时候,他说:“我们刚从北京来的同事,到了深圳之后就开始刷蓝天。”

这句话,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致命诱惑。在没有升级成妈妈之前,我对北京的雾霾偶尔皱皱眉头,但在孩子出生特别是学步之后,就变成了苦恼:外面雾霾那么大,你让不让她出去玩?在经历几次完全不能忍受的空气爆表后,想起孩子出生以来在北京办各种证件的遭遇,再想想她以后要在这里读书的成本,北京一下子就变成了我们想逃离的城市。

当时,我求助深圳的朋友为何在此安家,几乎都回答“空气好”、“生活质量高”。孩子和我家差不多大的发小更是直接,“落户简单,只要你是大学本科就能落户”,“如果你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那就赶紧来深圳!”好吧,既然在北京办工作居住证办了2年都下不来,那我就去深圳看看。

初来深圳,的确感觉非常好。在这座年轻的城市里,房东收完了钱除非房子有问题否则就不想再搭理你了,久违的蓝天和大片的绿地让孩子可以尽情撒欢,地铁再也不拥挤了,而且乘客真的会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去办各种证件时公务员的脸也会有笑容……这原本很自然的一切,让在北京被虐习惯了的我,觉得深圳实在太美好了。

不过,就在我以为一切都会美好起来的时候,深圳房价悄然上涨。“深圳要赶超北上广”的声音不绝于耳,连小区门口的房产中介都开始吊炸天,“你现在拿着400万我还不一定保证有房子放出来卖给你”,潜台词就是“穷光蛋就别在这浪费我的时间了”。买房就像买白菜,整个城市透露出一股“深圳土豪满地跑”的气息。我的同事在重压之下买房求得心安,愤愤不平地和我说,“卖给我们的人用他老婆的社保资格在年初才买的,现在倒手就赚了60万,资产升值40%”。

不太对劲的不单是房价,还有我所处的行业。在互联网+的催化下,身边人都在谈“我要去创业了”,在这股热潮下,有一份本职工作并且专心于此的选择变成一种有点二的行为。只要随便出个点子画一个大饼,就有人给你投钱,“再不济你可以去做个自媒体或者微商啊,你怎么还在上班呢?”不止一个朋友这么和我说。

在“没钱滚蛋”的现实压力之下,我开始问自己,你真的愿意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吗?即便你在这里安家了,你真的不在乎你的邻居和你是不是同一种人吗?

几年前深圳打出响亮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因为入户条件在一线城市最宽松,深圳可以说是一座近乎没有门槛的城市,因此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来寻梦。诚然,改革开放最早的深圳是中国大陆最自由、最开放的地方,在这里没人在乎你的过去,只要你敢想敢做,你就可能成功。因为改革开放的经验已经无数次证明,“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这就意味着,你不用必须有文化,你只要有头脑、善于利用规则且不犯法就可以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可能恰恰如此,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深圳。

对我来说,深圳的蓝天还是那么可爱,而我也马上就要拿到深圳身份证。只是想起这座城市的生活成本已经比肩北京,我想我再换工作,可能目光就不会单独指着一个大腾讯了。毕竟,我已经有超过5个朋友,已经又离开这里,回到北京/上海了。

(作者系前媒体人)



——另一面——

我们为什么还不是硅谷

时代周报评论员 侯峰

硅谷成硅谷,是因为它不断在分裂。

二战后,美国还没有硅谷,洛杉矶、三藩市等西部一大片地区依然是原理科技产业较偏远地区。而在美国东部却星光闪耀。上世纪80年代前,东部有一条“128号公路”,两旁有哈佛和MIT、美国国防部以及它们的工程承包商。

这条128号公路上的公司掌握了大量电子管专利技术,并独占着美国军方与民用通信市场的大单。极尽一时风光的摩托罗拉总部也离那里不远。当时,美国科技界所有的资源,包括人才、资本都聚集在东部,而在西部的斯坦福大学可能只相当于国内一所普通的学院。

因此硅谷不是天子骄子,更像一个弃儿。那它怎样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的?答案就是半导体。

当时,斯坦福大学找来了弗雷德里克与几名半导体技术的重要人物加盟,随后,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生态系统逐步建立,全美半导体资源也向这里集中,尤其是斯坦福集成电路实验室建立后,这所大学成了新技术、新工艺的重要来源。

但这样还不够,斯坦福大学在佛雷德里克的主导下,鼓励自己的学生创业,这些创业的公司壮大之后,可以为新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并为当地人提供再教育的机会,提高整个产业的人才水平。

当时,最知名的一家半导体企业莫过于Fairchild仙童半导体,其后又分裂出Intel、AMD、国家半导体等,而这些企业又源源不断拿出自己的资源去支持新的科技企业。

如果说硅谷是个培养皿,其基液就是斯坦福所建立的半导体技术、人才基液,而且上面的企业就是一个个准备着分裂的细胞。

细胞分裂死亡的速度非常快,一家家公司从起步到顶峰再到衰落或者崩塌,在很短的时间内循环,这意味着市场新陈代谢具有同样的速度。比如,除了仙童半导体,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雅虎、SGI(硅谷图形公司)。

寄生式创业

回到国内,各个城市并不乏硅谷一样的突破口,而且都有自己第一个本应可以分裂的细胞,比如北京有新浪、搜狐,广州有网易,杭州有阿里巴巴,深圳除了腾讯,更有华为、中兴等。不过,这些企业都有一个特点,都不是一个个能再生分裂的细胞。

国内的互联网巨头都要求员工“忠诚”。希望员工能为公司多贡献,而不是自立门户。

由于公司文化对“忠诚”过于看重,时常会引发出一场场口水战。陌陌在纳斯达克敲钟的时候,创始人唐岩被记者问到如何看待他的前上司丁磊时,曾摆出了一个不太优雅的姿态作为回应。

腾讯也是一个典型,无休止的扩张与膨胀,一度更被所有人诟病。直到最近两年才提出所谓的开放,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即使再有才华,腾讯不要频跳槽员工。公司的企业文化很在乎这点。”不止一位腾讯的高层人士曾对笔者说过类似的话。

相对而言,阿里算是一个另类。虽然它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待见“叛将”。但到最近已有所转变,对“叛将”(如滴滴、盈盈理财等)采取招安,而非剿杀。同时,阿里将“生态系统”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之后,杭州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不过,很多在杭州的创业公司,依然只是寄生于阿里庞大的体系下,虽相安无事,却也没整出太大作为。而在深圳,QQ、微信之上的创业者大多也如此。相比之下,仙童半导体等硅谷的原始分裂细胞,它们的叛将对硅谷的演变是“递进式”,从半导体、个人电脑、通信,再到互联网等。

所以,杭州、深圳经常把阿里与腾讯挂在嘴边,但它们依然不能跟仙童等硅谷原始的分裂细胞相比,它们只是一个个细胞壁越来越厚的巨细胞而已。

创业非养家糊口

我们能成为硅谷吗?这是每一个以科技为立足点的城市负责人的最终极话题,尤其在深圳、杭州,这已是老生常谈。目前所做的,大多只是通过行政或财务手段,招揽或摇旗呐喊,一个个科技创业园成了城市的形象中心。

虽然这对很多创业者来说,这些措施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器皿有了,但基液的问题却没有解决。

笔者接触过大量的创业园区,他们提供“低成本”的地方办公,还经常举办创业大赛,以此来吸引创业者。不过,深圳的这类园区很多都是私人包揽,从招商引资到创业大赛皆为商业项目,政府只给有限的政策支持。这个模式就是硅谷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中国早就有成千上百个硅谷了。

实际上,现在创业被提上最高的层面上,解决就业的味道很浓。要持续发展必须有营养基液—高素质的人才,而非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如果将创业等同于就业,作为大部分人养家糊口的一种形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当年从仙童分裂出来的企业,其创始人都是仙童最核心的研发人员。这不是说只有顶层精英才能创业成功,硅谷也有大量草根创业者,但他们必须要和这些顶尖人才或竞争或竞合,只有最具创新型的形态能够存活下来。硅谷创业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但保证了质量。

曾一直在硅谷与中国穿梭、原赛伯乐中国投资创投合伙人陈恺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他认为“硅谷是科技和人才进步积累到一定阶段的集中性爆发”。这里借用科技媒体“硅发布”的一个观点:诸葛亮借东风,但东风再强,还得先有诸葛亮。

 

——众议院——
 

“改善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推动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发展,都是为了改善民生,推动深圳市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通过创新谋未来,推动产业转型和需求的扩张,反过来新的需求、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市场扩张又提出新的要求,再通过创新来满足这个需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和规划的时候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市场、产业、创新联动,才能推动深圳未来可持续的发展。

—深圳市长 许勤


深圳市场化程度高,相较于北京和上海更具创新活力,最有实力成为中国将来互联网金融的硅谷。深圳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接下来,深圳面临的直接问题将是经济升级,它涉及城市层次升级、技术升级、人才升级以及管理升级等各个方面,建立世界一流商学院对深圳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等教育方面,深圳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更好的图画。深圳高等教育相对薄弱,可以直接引进国外教学方式和国际学校实现教育国际化。深圳市未来的国际化,还应致力于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文化开放、城市宜居等方面。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

需要形成一个共识,深圳就是中国的硅谷。

在全球以创新作为竞争力的城市中,深圳的房价恐怕高居前列,过高的房价不利于创新创业者在深圳聚集。我更欣赏的深圳,是一个创新氛围浓厚、创客聚集的城市,有很多新兴的企业团队,而不是一个房价高企、让创业者为了应付高房价而疲于奔命的城市。
           
—深圳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

在中国经济下行与转型升级的两难时刻,房地产、央企、五百强都撑不起中国的未来,唯有深商为代表的创新型民营企业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指明方向,这便是深圳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

—孙不熟 资深媒体人

如果能够通过合适的方式,借助政府或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创业陷入困境者提供支持和帮助,帮他们渡过难关,提升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如果深圳能把创业者的成功率提高一两个百分点,那大量的人才都会奔向深圳,深圳必将有更大的作为。

—深圳政协委员李瑞杰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京东安联财险股权更迭:安联保险拟转让53%股权给子公司,京东持股上升
北京半马调查结果公布,特步就报名失误道歉
疯狂小杨哥不想当网红?减少直播带货场次,首部短剧开拍
甘肃银行资产突破3800亿元,去年净利润6.45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