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垄断将破 第三方支付仍噤若寒蝉

2015-04-28 02:37:05
来源: 时代周报
一纸文件的出台,正式宣告中国银联长达13年的垄断地位被打破。银联就此将要‘裸泳’了。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项男 实习生 陈承 发自广州

“历史改变的那一刻,来得比你我想象的快得多。”在此前的一份内部邮件中,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这样写道。

但时文朝或许没有想到,银联的垄断地位也即将成为历史,比你我想象的都快。4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6月1日起,境外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均可向央行递交银行卡清算资格申请。

这一纸文件的出台,正式宣告中国银联长达13年的垄断地位被打破。“银联就此将要‘裸泳’了。”时文朝多年前的判断被验证。

“我们认真对待,不认为这是一个悲观的事情,反而会促进银联市场化的进程。”银联某子公司总经理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卡清算资格放开对银联的冲击不会很大,这几年银联在往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向转型,目前正在做开放型平台。

银联的转型已经启动,提出“二次创业”的概念,从一个过去带有一定程度封闭性质的卡组织,全面向市场开放。但转型期的银联正“腹背受敌”:垄断被打破、政策优势不再、第三方支付抢食等诸多挑战。

坐收政策红利的终结

多年以来,国内只有一家银行卡清算机构,就是2002年成立的中国银联。

按照相关规定,国内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机的商户都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发卡银行拿走70%,提供POS机的银行或银联的子公司“银联商务”拿走20%,银联拿走10%。这被外界理解为坐收政策之利,所以银联一直备受垄断指责。

而银联的业绩也恰恰印证了这点。

根据可查的银联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银联实现营业收入108.5亿元,净利18.36亿元,相比2007年度0.98亿元的净利润,5年间净利增长了18倍以上。银联的利润结构中,转接清算费用占大头,约占75%。

另据银联提供的数据,至2014年底,中国银联的发卡量达到49.36亿张,银行卡的渗透率接近50%;2014年银联接受的交易额达41.1万亿元,同比增长27.3%。据相关研究报告,从各银行卡品牌全球交易额看,中国银联已跃居全球第二。

清算市场开放后,外界普遍认为:“银联躺在垄断温床上睡觉赚大钱的日子将成为历史。”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就直言:“如果对银联冲击不大,那就不叫改革了。”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市场份额来说,短期内肯定是有一定影响。

中国银联高级主管王忠云也曾公开表示,联网通用时代对中国银联的政策保护已经彻底取消,也就是说中国银联现在已经一夜之间开始裸泳了,所有的扶持政策全部被取消,监管政策、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竞争态势,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银行卡清算市场放开在短期内对银联影响不大,目前银联在线下支付方面的地位十分牢固,还没有其他公司能对其构成实质性挑战。

上述银联子公司总经理表示,银联花了那么多时间、金钱建立起来的优势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打破,其他平台想在短期内达到银联的优势是不可能的,“短期内,银联的地位不可能被撼动”。

“新银行卡清算机构最快也要在两年后成立,银联还有很长的时间作战略调整,所以并不害怕市场化。”上述银联子公司总经理说。

中国银联相关负责人回复时代周报记者,作为市场化的商业主体,中国银联将与其他银行卡清算机构在同样的监管条件下,依法合规开展平等的市场竞争。

面对竞争,上述银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银联将结合“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给银行卡产业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开展境内外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综合支付服务平台。

第三方支付噤若寒蝉

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后,对银联来说,三个方面的冲击扑面而来:首先,以万事达、VISA为首的外资信用卡清算国际组织的冲击将很快到来;其次,来自于国内大型银行的冲击,工商银行早就觊觎银行卡清算市场这块蛋糕;再次,来自于冲击力最大的网络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冲击,比如支付宝等。

最兴奋的莫过于外资信用卡组织。在虎视眈眈多年之后,境外机构终于可以与中国银联进行同台竞争。在此之前,他们在中国大陆只能从事跨境外币清算业务,其业务范围、业务规模极其有限。

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均表态有意进军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

VISA是最早发布声明的卡组织。在国务院下发《决定》当晚,就给出了“对该新颁布决定充满期待,希望相关规定将允许更多的参与者来参与国内支付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的回应,并表示将对新颁布的规定予以研究,并且期待相关监管机构能够颁布进一步的实施细则。

而万事达则表达得更加直接。“万事达卡一定会申请牌照,从事中国境内的人民币清算业务。”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表示。

相比外资组织的“坦白”,国内第三方支付公司则要谨慎得多。

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多个国内大型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方均表示对银联的事情不予置评。

国内某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涉及到银联的事情不方便从我们口中说出,它国字头企业,比较强势,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弱势群体。第三方支付公司成立需要央行批准,而央行与银联的关系又非常的暧昧,很像是央行的下属企业,并且银联有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联商务,所以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另外,还有一位第三方支付负责人称,此前银联就因为手续费的问题下发文件叫停第三方支付直联银行,第三支付受的委屈非常大,但是又不太敢说话,因为银联是我们“老大”。

去年11月12日,银联发出《关于进一步明确违规整改相关要求的通知》,意图规范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直连情况,要求将绕过银联的业务逐步迁移至银联平台。

而汇付天下高级副总裁、汇付数据总裁穆海洁则含蓄地表示,愿与所有发卡机构、清算机构等通力合作,继续共同为社会、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和美好的体验。

虽然第三方支付公司低调无比,但却有可能成为银联的最大竞争对手。“在垄断地位被打破之后,银联面对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以支付宝、财付通等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述银联子公司经理说。

第三方支付兴盛后,支付宝、财付通等都已介入主流银行的网络支付、快捷支付接口,可绕开银联直接与银行合作。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直连,直接导致银联作为清算机构的分成收入大幅降低。

据了解,银行卡刷卡收费率分成比例大致是7(发卡行) : 2(收单行) : 1(银联),但快捷支付的兴起,令第三方支付公司直接与银行连接,免除了7 : 2 : 1比例中的“1”。这相当于动了银联的“奶酪”,银联历经10年建立的盈利模式面临瓦解。

时文朝也曾表示,第三方支付“小银联”的格局已经形成,和十几家银行直连,前17家大银行的交易量占整体交易的95%,大量的第三方支付在做银联的事情。

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实际情况看,以提供网络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事实上也成为重要的转接清算组织”。

此外,银联面对的另一个强大竞争对手是工行。市场传言,工商银行有意牵头成立卡组织,以工商银行众多的分支行网络,一旦和第三方机构直连,将占据支付市场大半份额。

有支付行业人士分析,无论是发卡量还是专业程度,工行确实有能力,甚至在银联成立之初也都是从央行和工行引进了大量人员。“若工行从银联中剥离出来,独立成立清算机构,相当于砍掉了银联的左右手。”

或许正是由于工行对于银联的重要性,外界普遍认为,在市场开放之初,监管层允许工行“独立”出来的可能性不大。

银联“二次创业”

面对多方的冲击,银联早已意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时文朝在公开言论中多次提及,银联将拥抱市场,与市场各参与方合作,转型为平台,并通过银联平台为参与方提供发展机遇。他明白,现在银联身处内忧外患之中。

时文朝在接任后重新调整了银联的市场策略。银联从过去带有一定程度封闭性质的卡组织,全面向市场开放,支持所有通过银联转接清算平台做业务的参与方,也有勇气和信心坦然面对第二个、第三个转接清算机构的出现。

这就是银联多次提及的“二次创业”,这一次创业,市场化成为主导方向。银联的新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平台型综合支付服务商。

银联负责媒体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围绕这个战略定位,银联推进产业各方合作,加快“网上银联”、“移动银联”和“跨境银联”建设。具体包括,主打“62银联卡”巩固国内市场、移动互联网支付平台建设、加快国际化进程。

“银联目前在互联网与移动支付领域已接入超过260家发卡银行,并与100多家银行和64家非金融支付机构开展收单业务合作。”据上述负责人介绍。

在发展海外业务方面,上述银联人士表示,从2004年开通银联卡港澳地区受理实现银联国际业务“破冰”,到夯实亚太市场,再到挺进欧美市场、走向全球。“2012年,银联成立负责运营国际业务的子公司—银联国际,进一步扩大银联卡在全球的使用。”

截至2014年底,银联卡受理网络已延伸到境外15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总计超过2600万家商户和180万台ATM;同时,境外4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超过3700万张银联卡。

“也就是从之前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转变为提供多种产品服务,比如银联钱包等产品,盈利渠道也更加多元化。”上述银联子公司总经理说。

杨涛说,银联“二次创业”后,从整个国内零售支付、清算市场及银行卡产业来说,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事实上,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的创新产品和业务,银联也有在尝试。”易观智库的研报中说,银联一方面积极保持自身在银行卡收单领域的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也加大了对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创新力度。同时,其也加强了个人收单业务拓展,加大便民缴费类终端的布放和推广。  

上海某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二次创业”后能明显地感觉到银联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思维也更加开放,所推出的产品也越来越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但银联转型也不是那么容易,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太激烈。”

时文朝治下的银联转型态度和路径都异常明确,但转型成效如何,有待时间检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深耕实体经济夯实差异化发展优势 2023年华泰证券营收利润双增
东北证券近30%股权遭"甩卖",第一大股东或将易主!公司回应:还在筹划阶段
业绩变脸股盘点|海通发展上市首年净利同比大降七成,五券商在解禁高峰前提前减持套现
监管能见度|IPO严监管进行时:常态化滚动式现场监管,重拳打击违规报价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