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寻找中国制造业下一个红利期

2015-03-03 11:41:22
来源: 时代周报
首先,我们有必要尽快深化推进经济层面的系统改革;其次,我们还有必要通过教育体制改革的配套。

据《华夏时报》报道,在本应喜庆迎接春节的时候,却接连传来制造业大省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某地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甚至是万人制造企业关张……

尽管,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倒闭现象”的出现,早已不再是新闻。但是,相比既往,本轮已然萌发的制造业企业“倒闭”,显然来势更猛、波及面更广,且似乎更为难解。这是因为,2011年局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倒闭”,相当一部分是因企业主过于热衷于投机他业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而本轮制造业企业的“倒闭潮”,却是相当一部分企业主兢兢业业经营却难以逃避的命运。

可以说,当前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整体困境,是我国赢得“世界制造中心”逾十年来所罕见。对此,通过近半年来包括工业增加值、用电量和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以及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连创新低等宏观经济数据表现,我们可以得到明确感知。

毫无疑问,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一波又一波“倒闭潮”的出现,从表面上看,主要与需求端的弱化有关。就外需来看,在2008年次贷危机、2009—2010年欧债危机接连爆发后,其不仅直接减少了我国制造业产品的进口量,而且“重振制造业”、“再工业化”也成为其施政之要,就内需来看,在2010年地方债问题显性化之后,我国经济延续多年的投资拉动模式不得不进入转轨期,而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身处产能过剩行业的制造业企业,无法通过国内市场消化其生产能力。

但是,如果从更长远的周期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所遭遇的系统性困境,上述表象其实都不是核心要点。这是因为,无论是对于一国经济,还是对全球经济,其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变迁,均存在无法逃避的周期性,亦即是说,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等市场端的弱化,这一周期律早晚都会到来。而透过表象洞察其内在逻辑,应该说,我国制造业困境的日趋严峻,其根源在于,在历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下,我国制造业此前一直赖以推动的两大红利,均已不复存在——其一是人口红利,与15年前相比,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用工成本上涨了近4倍,且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处于低位,更导致了适龄制造业工人数量的降低;其二是环境红利,与15年前相比,我国对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环境污染容忍度,在天灾和疾病频发之下,已经进入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阶段。

对于任何人口大国而言,制造业的重要性均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替代的,这不仅基于其对经济总量的巨大占比,更在于其强大的就业吸附能力,而对于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劳动力人口高达8亿的我国而言,则更是如此。

基于此,在当前我国制造业已迎来整体性困境之下,大而化之地建言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是知易行难的,笼统地大谈以服务业取代制造业则更是不切实际的。实事求是地讲,欲挽救我国当前日趋不振的制造业,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以及全球经济当前所面临的周期性变迁,并在此基础上,亡羊补牢寻找我国制造业的下一个红利期。

寻找我国制造业的下一个红利期,首先,我们有必要尽快深化推进经济层面的系统改革,以改革红利促进我国制造业的红利,比如,通过户籍改革的尽快破题,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界限,为全要素生产力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其次,我们还有必要通过教育体制改革的配套,为我国人口红利特征的大幅扭转创造条件,尽快将我国人口红利特征从此前的“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只有人口红利特征得到结构性转变,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及其在价值链位置的上移才具备可能。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平安银行一季度减收增利,净赚149亿元,净息差降至2.01%
“牙茅”通策医疗董事长吕建明卸任,曾走后门上山烧香
重庆燃气董事长被免职,调查组入驻后发现六大问题
净利润破百亿的长安汽车,想以降本来突破盈利瓶颈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