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公司,它们即未来

2015-01-13 11:20:19
来源: 时代周报

一直以来,创新都是每个行业持续增长的核心。没有创新,就不会出现诸如苹果手机、Kindle F阅读器、Windows操作系统这些产品。可惜,很少有公司真正具备能够带来突破性技术的天才,更鲜有公司能够持续地对外提供一些创新产品。

2014年,在工业机器人、基因工程,电子商务,电力设备等领域都曾涌现出创新型公司与人才,他们不仅致力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去探索那些能带来真正变革的创新力。

欧特克:
3D打印让制造业获益

有的人的工作是设计方案,有的人的工作是制造产品,而乔丹•勃兰特的工作则是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

现年36岁的勃兰特是一名科技未来学家,在世界最大的设计工程软件销售商欧特克公司里,负责与产品团队相互沟通制造、建筑、材料科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他和欧特克最看好的是3D打印技术。

勃兰特是时下热门3D打印技术的主要支持者,他并不认为这项技术是一种消费者的玩具。“这不是初创企业的游戏。这会给工业制造企业带来真正的益处。”他关注的多家企业通过打印注塑模具(而非零部件本身)实现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勃兰特关注更多的,是技术对未来生产力的改变。

近年来,全球3D打印市场的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包括打印机销量、材料和服务在内)为25亿美元,2014年约为38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甚至能达到162亿美元。但需要看到的是,3D打印成本和失败率高、打印精度和效率低、打印材料受限以及3D打印应用普及率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当下3D打印市场发展的最大阻碍。

勃兰特预测的一个未来趋势是计算材料。这种技术,就是让计算机来设计建筑材料,使之具备工程师要求的优越性能。这款软件能够根据人类输入计算机的要求设计材料配比。这种让机器计算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椅子、建筑物和桥梁的设计。勃兰特说:“你可以在不需要知道产品应有外观的情况下设计任何产品。”

勃兰特曾在纽约创立了一家名为“地平线系统”的公司,打造了第一款基于云计算的计算和建模设计应用程序。欧特克公司在2011年12月收购了这家公司,勃兰特自此便加入欧特克公司并工作至今。

在欧特克,勃兰特最喜欢的一个项目是Spark,这个开放软件平台将使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科学家和设计师更容易地把任何文件连接到3D打印机,类似于Adobe公司的Postscript软件面向大众进行标准化桌面排版的方式。

与此同时,欧特克也宣布成立Spark投资基金,计划在未来数年内投入总计1亿美元推动3D打印行业的发展,而这也是3D打印行业的第一个投资基金。

“材料技术发展太慢是3D打印技术没有预想发展快的原因。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基金,使3D打印技术发展更快。”欧特克全球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史蒂夫•布卢姆说,“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把3D设计无缝连接到系统里面。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个开放的平台用到更多公司里面去,简化终端用户的使用,从而能很快把3D设计转化成3D打印出来的产品。”为了推动3D打印应用在中国的普及,欧特克中国研究院和上海图书馆推出了欧特克“人人都是设计师”系列工作坊活动——在每月的欧特克公众开放日上,大众都能了解到3D设计软件和技术,并自己动手参与3D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发那科:
学习型机器人领先一步

不少人对日本发那科公司的印象还停留在“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成员之一”上,然而,发那科旗下产品开发工程师早已开始研发学习型机器人了。

“掌控发那科这家公司的是老中青三代机器人研究人员,而不是那种手握工商管理硕士文凭的高管。” 彼得•斯旺森说。现年45岁的斯旺森作为产品开发工程师在发那科公司工作已经有16年了。

在过去三年半的时间里,斯旺森跟一支十多人的团队一直在研发学习型机器人。斯旺森致力于研发在不改变运动路径或增加机械振动情况下能够加快机器人动作速度的技术。得益于他和多名工程师的努力,发那科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学习型机器人,和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不一样的是,学习型机器人能够学习终端用户的机器人运动路径特性,以此来提供性能。

这些努力已经帮助发那科的机器人销售额在2014财年中取得了23.3%的增长,达到14亿美元左右。

发那科在适应市场方面有非常快的反应机制,每年都会推出更多新产品以满足客户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2014年11月,发那科在日本展出了可与人并肩工作的全新机器人样品。这种机器人能够灵敏地检测出人的接触,只要人稍微一碰到它,就会停止工作。该机器人的整个机壳用绿色树脂覆盖,保证人碰到时不会感到疼痛。



特斯拉:“汽车界的苹果”

特斯拉汽车是一家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以及零件的公司,其创始人是硅谷工程师、资深车迷马丁•艾伯哈德,而投资人是 SpaceX、Paypal 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

特斯拉是一家完全由创新来驱动的公司。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公司,其产品的出现彻底“席卷”了近两年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汽车市场。特斯拉在2014年6月份公开了其所有专利资源,这意味着其将免除与其他公司的专利之争。目前,该公司正致力于对太阳能发电的投资以及锂电池工厂的建造。

特斯拉生产运行电能的高档汽车虽然昂贵,但是在拥趸们看来,却是物有所值。因为强大的创新能力,电能汽车也被不少人誉为“汽车界的苹果”。

值得一提的是,私人太空公司SpaceX是伊隆•马斯克创立的另外一家公司,它成功地开发了能够进入太空的火箭,并且还成功将设备和其他重要货物交付至国际空间站。随着美国宇航局(NASA)的预算被削减,SpaceX也许将会在太空任务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马逊:
开启自己的创新时代

作为一家重视研发支出的公司,亚马逊公司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当成熟的创新流程。

设备高级副总裁大卫•林普表示,所有的创意都要经过相同的细化周期,最终写就六页的“新闻稿”,在相应产品推出的当天发布。亚马逊会安排一次会议讨论这份文件,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和他的高管团队需要花大约30分钟的时间阅读和消化这些信息,其内容应该专注于客户为什么需要这款新产品。

大卫•林普称“这感觉有点像自习课”。尽管过程让人感到无聊,开发时间比预期的更长,但对于亚马逊来说却是值得的。亚马逊推出了媒体播放器Fire TV和公司第一款智能手机Fire Phone,林普负责监督这两款产品的开发,智能手机Fire Phone花了四年时间才获得成果。

2014年,亚马逊正在研发一种通过无人驾驶飞机向消费者交付商品的全新方式。此外,亚马逊还是少数几家针对硬件产品线研发软件和服务的厂商,这使其能够与诸如苹果和谷歌等科技巨头展开真正的竞争。

“如果你回到过去,在七八年前随便找100名学者进行调查,询问谁是设备和云计算领域的龙头企业,亚马逊是不会在这个名单上的。”大卫•林普说。

2014年12月,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研究报告,对2015年的科技行业进行了展望。在这家研究公司看来,当今的所有创新都是“亚马逊式的创新”:追求大规模、高速度和低成本。

Tanuja Ganu:
教你在印度错峰用电

3亿,是印度尚未用上电的人口数量。

Tanuja Ganu在印度的一个小镇长大,小时候她必须借着烛光学习备考,而且需要忍受既没有电扇也没有空调的热天,因为供电会毫无预兆地停上几个小时。Tanuja Ganu在2011年加入了班加罗尔的IBM 研究院,并迅速了解了所谓智能电网的基本前提—消费者和电网之间的一个双向连接可以帮助优化动力生产和消耗。可惜,以目前印度的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她说:“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你提出的解决方案需要计算和通信,那么这个方案就不实用了。”

于是她发明了一个简便装置—电力需求感应器,借助这个设备,印度的消费者可以简便地监控印度不太稳定的电力网。

通过在壁式插座和电气装置之间插入的一个小盒子,Tanuja Ganu 就可以告诉你印度电网可能何时停工。该装置内的传感器称为nPlug,它可以监测输入电力的电压和频率并随时间分析该数据;这个盒子可以确定电网上的最大功率需求,并预测功率需求会在何时超过供电能力;同时它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安排何时打开热水器和洗碗机以避免运行中断,从而使公共电网更容易满足峰值需求。

Tanuja Ganu的发明是监测不可靠电网的一种简单方法。如果能够进行广泛部署,那么这些小工具就可以帮助解决印度的能量不足问题,而且无需昂贵的基础设施投入。她说:“根据获得的数据量,我们还可以利用有效功率做更多的事情。”

Tanuja Ganu希望自己的这一创新可以帮助广大印度人来更好地利用这个国家不靠谱的电力系统。

Illumina:
廉价基因测序仪受热捧

在美国科技评论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评选的“2014年度全球创新企业50强”上,基因测序仪器公司Illumina高居榜首。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25年之后,在实现其读取人类DNA全部30亿个碱基对的目标10年之后,面向大众的基因组测序时代终于到来。

如今,基因组测序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工具,读取人类全部DNA的费用已经降至足够低,甚至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医疗问题,并确定治疗方案。

这是一项极具潜力的业务,而该市场正被美国公司Illumina所主导。Illumina销售各种各样的DNA相关产品,包括基因测序仪器、分析相关数据的软件和服务。在即将到来的基因组测序仪市场,Illumina将成为“PC时代的英特尔”。

当前,Illumina拥有基因组测序仪市场70%的份额。2014年1月,Illumina发布了新款高端基因测序仪,可以准确测出全基因组序列,而成本还不到1000美元。

在医疗测试和个性化医疗领域,1000美元通常被视为全基因组测序是否具有成本效益的重要门槛。在此之前,虽然有基因测序公司打出1000美元的基因组测试服务的口号,但还没有哪家公司能真正实现。

对于消费者而言,1000美元是可以接受的合理价格。此外,医学研究也将受益于此。未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拥有进行大规模实验的能力,从而更精确地了解病情,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医疗。

回溯到1999年,Illumina只是一家拥有25人的初创公司,主要销售微阵列芯片(microarray chip),这种芯片可用来检测基因组上特定部位的重要变化。

2007年,Illumina宣布以6亿美元收购基因测序公司Solexa,从而进军基因测序市场。Solexa的基因测试技术较竞争对手快百倍,且价格低廉。

Illumina此举成为竞争对手的转折点。基因测序公司Roche2013年10月宣布关闭公司,另一家竞争对手Complete Genomics被迫裁员,并积极寻找买家。2013年,Complete Genomics被另一家极具创新精神的中国公司华大基因收购。

谷歌:从搜索引擎到纳米科技

谷歌可以说是全球最重视创新精神的科技公司之一。得益于其强大的现金流支持,谷歌已经不再局限于搜索和广告业务,而开始大量投资机器人、替代能源、无人驾驶汽车和光纤网络等业务。

谷歌的无人驾驶车已经行驶120公里,可以把汽车状态的信息跟车库、加油站等通过网络联系,然后把信息反馈给这些机构,从而使得汽车的使用更加方便。未来,如果用户的背不舒服,座椅已经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观察入微,立即进行调整。

谷歌还公布了已悄然实施了两年的送货无人机研发项目。被称为“翼计划”的送货无人机项目从2011年就开始悄悄进行,目前有数十人参与研发相关技术。谷歌送货无人机的原型机宽约1.5米,高约0.8米,有4个推进器,使无人机能朝各个方向移动。这种无人机能从距地约46米的高度向地面递送包裹。

谷歌表示,送货无人机与其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有许多相似之处。谷歌研发人员在解决送货无人机的精确定位和导航技术问题等方面,参照了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手段。

2014年10月底,谷歌宣布,其生命科学部门已开始着手开发运用纳米科技(超微细技术)的诊断技术。该技术将利用胶囊药物等植入体内的“纳米粒子”与可穿戴终端结合在一起,以帮助早日发现癌症等。显然,这家公司的创新步伐还没有停下来。

创新无界限 小公司的大智慧

在科技界,还有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公司,他们虽然不能与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相提并论,但他们的创新精神,仍然值得书写。

虽然Nest被谷歌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但是谷歌允许Nest在收购完成之后独立运营。这就意味着Nest将能够继续在智能家居领域中进行创新。目前,Nest的主要作品有恒温器和烟雾探测器。可以预见,Nest未来几年将会在能源节约和家庭自动化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Aereo曾经一度是去年各个媒体的头条,它通过部署若干个大型的阵列天线去抓取传统电视网络的电视信号,然后将信号装进云里。这样,当地的市民就可以通过Aereo的服务在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等设备中观看美国的付费电视节目。通过Aereo的服务,观众不仅能够在各处收看电视节目,而且不用向电视台缴费,只需向Aereo每月缴纳15美元。

康宁公司推出了Gorilla Glass技术,已经被大量的移动设备所采用。目前,康宁正在致力于更薄、更灵活玻璃屏幕的研发,力求成为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可靠选择。

Square由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一手创立,它是移动支付领域中的主要厂商。Square用户(消费者或商家)利用Square提供的移动读卡器,配合智能手机使用,可以在任何3G或WiFi网络状态下通过应用程序匹配刷卡消费。Square使得消费者或商家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付款和收款,并保存相应的消费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刷卡消费支付的技术门槛和硬件需求。

Vidyo是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创新能力。Vidyo是一家专门从事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研发及生产的公司,它共提供了两个基于软件的技术和产品为基础的可视通信解决方案。Vidyo公司的Vidyo Conferencing解决方案是首个采用视讯行业内视频压缩标准H.264技术协议近期推出的增强协议SVC(可伸缩视频编码)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时代周报记者 马欢)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美国巨头“自曝”?为垄断市场限制中国企业,一季度花38万美元游说
东方财富被王牌业务拖累?一季度天天基金收入下滑超三成,研发投入仍增长
资本市场不相信AIGC:出门问问上市开盘即破发,初代明星公司难造血
谷雨品牌8周年,“雨鹿同行”讲述品牌故事,开启科学美白新篇章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