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之惑:中关村成果旁落

2014-12-10 12:27:37
来源: 时代周报
事实上,河北省的高新技术园区正面临与中关村对接难的问题。同样觉得和中关村难以“攀上关系”的,还有天津的一些地方干部。

时代周报记者 傅明
发自北京、河北、天津

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再次将行政壁垒的历史难题摆到了决策者面前。

据媒体报道,日前在北京市政协主持的“加快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专题座谈会”上,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朱希铎指出,津冀两地企业对留下近在咫尺的北京的科技成果不够积极,政府对于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落地的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

然而,河北省高新技术开发区主任郭海峰则向时代周报记者吐槽,并非他们对此不积极参与。事实上,河北省的高新技术园区正面临与中关村对接难的问题。据其透露,他曾多方试图约请对方座谈和调研,并最终达成合作的共识,却屡屡失败。

同样觉得和中关村难以“攀上关系”的,还有天津的一些地方干部。

目前,最新的航天工业园和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已相继落户河北。而这些项目得以达成的共同点是,均属中央直属单位与河北的合作。

中关村成果仅4%落户津冀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委常委苟仲文在“加快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专题座谈会”上说,“根据中央部署,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中,对于北京功能纾解的最大期待,就是对北京科技创新能力的纾解”。

中关村示范区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是2008年的3倍,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7;企业实缴税费1507亿元,也是2008年的3倍;收入过亿的企业达到2362家,比2008年增加1344家;实现增加值占北京市的比重超过20%,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5%。

但这还远未使中关村的科技生产力完全释放出来。由于土地、资金等多重因素的限制,目前中关村自身的科研成果消化转化能力已趋于极限,因此将科技成果拿出来卖给企业去转化,成为中关村自身升级所必需的资金的重要来源。

但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的数据却显示,目前中关村的科技成果转化中,96%离开了京津冀,河北、天津分别拿去转化的科技成果仅占中关村所有落地成果的2%和1.8%。而江苏省落地的科技成果,则有85%来自中关村。

对此,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朱希铎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津冀留不下近在咫尺的北京的科技成果,不是因为当地需求小,最主要是因为两地企业对此仍不够积极,政府对于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落地的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但一些南方城市在中关村的159个实验室都有派驻代表,随时等待科研项目落地并主动抢购。而津冀企业却从来没有这样做。

在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傅惠民看来,“中关村大量科技成果无法在北京落地,却被南方城市拿去,就是因为南方转化成本相对较低,土地等资源比北京更丰富。但这些成本优势天津、河北其实更突出,仅交通成本一项就已经比南方要节省不少了”。

除了大量中小型成果外,朱希铎认为,很多涉及京津冀共同利益的科技成果在区域内的落地转化率亦不理想,是源于三地政府对这些项目的配套服务过于碎片化。

“包括污染治理、生物医药等可供区域共同使用的重大成果,很多需要少则三五年,多则近十年的时间去转化,这些就必须由政府牵头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开发。”朱希铎说,“但目前三地政府对于这类技术的服务仍然是处在一次性补贴或召开对接会等方面,缺乏周期性的集成服务,无法帮科技成果聚集到需要的产业链,最终成果就只能被留在实验室里。”

他认为,津冀企业要从根本上转变等着北京送成果,或者等着政府帮助对接的意识。此外,京津冀三地政府也要有意识地去重点扶持一些有着共同需求的项目,包括环境治理、土壤修复、智慧交通、养老等,并整合区域内所有资源去推动落地。比如河北拥有较多产业园,可以满足项目落地的土地资源,天津制造企业、物流等条件更充足,可以在这两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据苟仲文透露,目前北京的中关村、亦庄已经在与河北、天津积极协调下一步合作规划。北京的建议是,在环北京的区域内形成几个创新型的卫星城,首先去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再配合着将部分生产线集中在一起。

共赢式发展需超越短期利益

对于天津和河北在对接北京的科技成果时,在基础设施、配套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两地多位受访干部均不否认。他们表示,两地正在尽全力完善自身,修补不足,但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受访的河北省干部认为,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河北绝对没有实力与财大气粗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南方省份相比。就算公平竞价,河北也不可能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但河北与北京有着共同的利益,发展河北,提升河北的产业层次,对北京绝对是必要的。因此,北京在与河北乃至天津的合作中,不能只考虑个体城市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应该考虑三方长远共赢的需要。

比如,如果不是考虑京津冀三方的共同利益,河北完全可以将化工厂建到丰宁、承德一带,以解决当地的财政问题;也可以在张家口修水坝,发电也好,养殖也罢,都可以促进地方GDP的增长。但从保护环境,尤其是保护北京环境的角度考虑,河北显然不能这样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的一份关于《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的报告显示,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两市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自1999年华北地区进入连续干旱枯水年以来,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上下游用水矛盾突出,官厅、密云入库水量明显减少;官厅水库入库水质下降;水源区生态保护与地区发展矛盾突出。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自2005年开始,北京市与张家口市、承德市分别组建了水资源环境治理合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北京市与周边地区水资源环境治理合作资金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按照《办法》的约定,从2005年到2009年,北京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张、承两地相关区县进行水资源保护。

但亚洲银行的调研结果显示,直到2009年,北京也未向河北支付过水资源生态补偿金。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岚亦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了这一点。

在多位受访的河北省政府官员看来,如果这笔生态补偿金能够到位,将部分缓解河北的财政窘境。

2006年10月,北京、河北两地政府签署了《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确立了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九个方面的合作项目。

至少,这纸备忘录约定的合作项目未能如愿实现。2011年河北省还信心满满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十二五”期间京津冀一体化必然实现,届时河北省将至少与北京实现地铁贯通等交通一体化。岂料不久后北京就“辟谣”了河北勾勒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蓝图。时至今日,接近“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京津冀之间仍有160多条断头路。

河北省尴尬的财政状况也让其无力对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反哺。

郭海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管理下的河北省高新技术开发区日夜期盼着能有大量代表国家先进生产力的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将为这些企业提供最优惠的土地,优先配置各项资源,园区甚至早已制定下为这些企业在税收优惠以外提供财政反哺的政策。

但令他头痛的是,河北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起步晚,财政底子仍很单薄,“真怕不能很好地反哺企业,为企业做好实事。”他表示,已将此问题向河北省政府汇报,目前政府正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股价涨幅第一!中信银行年内涨近50%,超10家上市银行获大手笔增持
机器人、机器狗、重卡?李彦宏携AI神器及5000万大奖亮相开发者大会
港股IPO|挚达科技增收不增利,傍上比亚迪仍难解盈利困局
股价异动观察丨股价“抢跑”?天承科技业绩披露前夕股价爆拉12.58%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