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式扶贫:值得期待的“黑天鹅”

2014-12-03 12:05:15
来源: 网稿

又见万达的大手笔。12月1日万达集团和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扶贫办与贵州省丹寨县签订扶贫协议,计划“投入10亿元,重点产业扶贫,5年人均收入翻番”。10亿元对丹寨县来说意味着什么?要知道,该县去年的财政总收入才3.7亿元,而且是“创历史新高”,万达的投入无疑为丹寨提供了一种脱贫致富的最大可能。

当然,这种可能不是只用钱便可以砸出来的,而是一种基于模式创新的可能。就像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强调的,重点不是投入多少钱,而是要创新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扶贫新模式,确保直接普惠农民。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亦为之点赞,称之为“中国扶贫模式的创新之举”。

万达的创新何在?我们不妨先看看当前扶贫的困境。毋庸置疑,中国的扶贫成就斐然,今年10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的邀请,李克强总理在世界粮食日前夕,访问位于罗马的粮农组织总部,分享了中国减贫经验。

但是,这不意味着当下的扶贫尽善尽美。审计署的一份审计报告显示,在一些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贪污侵占扶贫资金问题比较普遍,有的违规支出招待费用于请客、送礼、旅游等,民怨颇多。因为可以“大块吃肉”、“大秤分金”,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子”,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些地方为了戴上穷帽子,甚至到处拉关系、托人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千奇百怪的扶贫乱象产生的原因,关键在于政府之手的天然局限。单就最普遍存在的拨款扶贫方式来说,如何有效管住各个环节的挪用甚至侵占的冲动或让资金在账上沉睡的懒政之举,目前的规章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成本亦高。

正是因此种种,今年1月份,李克强总理曾有一次关于扶贫工作的“火车谈话”,他讲到:“扶贫现在到了一个节骨眼上,需要我们去考虑,在继续向扶贫宣战的同时,战略不变,战术要做调整。因为扶贫已经进入到攻坚、啃硬骨头的时候了。”而“创新社会参与机制 ”也出现在,当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用一句官场的话说,这是在为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定调”,这份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

“企业包县,整体脱贫”、“长期与短期结合、产业与教育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整县脱贫相结合。”万达在丹寨开启的扶贫模式,让人想到“黑天鹅理论”。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还常用“黑天鹅”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欧洲人这个信念却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因为,黑天鹅的存在代表不可预测的稀有事件,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

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在万达身上,还让公众看到了物欲社会中难得的企业情怀,以及一位成功企业家的品牌意识,在当下愈发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这些都无须讳言,连《财富》和《福布斯》这样的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据报道,万达集团一直把扶贫作为企业慈善的重要内容,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万达集团慈善捐赠现金累计超过37亿元。中华慈善奖自2005年设立来共颁发8次,万达集团7次获奖,在全国所有企业中获奖次数最多。

任何一位理性社会个体,都乐于接受一家崇尚共赢的企业。例如万达计划成立专门销售公司,利用万达遍布全国的万达广场以及与万达紧密合作的超千个大型零售网点,将在丹寨深加工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如果柜台里的商品背后有这样的扶贫故事,无疑会增加其附加值,增加说服力。

其实,这也是社会演进的必然。从理论上而言,企业要不要承揽经济责任之外的社会责任根本上取决于体制因素,在不同社会运行机制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迥然。企业责任的变化,由社会机制改革的程度决定。如果在体制上,仍然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包办一切,那么企业便找不到合理的责任定位;如果仍然是一个“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那么企业便没有合理的活动空间。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渐行渐近,企业所承担的非刚性社会责任葳蕤生长。万达殊别于其他企业,在扶贫方面的主动作为和创新,尤其值得期待。(李千帆)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