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的传承时刻来了

2014-11-12 11:10:32
来源: 时代在线
11月5日,在一场“中小及家族企业发展与传承”的活动上,中外学者同台对话,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家面临的传承难题。

时代周报记者 韩玮 发自上海

富一代做不动,富二代又不想做。

10月21日,普华永道发布2014年全球家族企业调研报告,其中的一些数据有些“瘆人”。比如,中国企业中仅有22%的“富一代”制定了继任计划,而计划已落实至书面的比例只有6%。与此同时,超过50%的中国家族企业未来准备出售或者上市。

而根据2013年福布斯中文版的统计,截至2013年7月,2470家A股上市公司中,1431家为民营企业,占比57.94%,家族企业在A股市场中的比例为49.7%

未来10—15年,中国的家族企业将迎来传承高峰,如果这些企业无人为继,或一落千丈,中国经济几乎无法不受影响。

11月5日,在一场“中小及家族企业发展与传承”的活动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社会学家闫肖锋、欧洲东方商学院院长郑赋、荷兰达姆斯特丹大学商学院J.Strikwerda教授以及德国INTES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Sabine B. Rau教授等中外学者同台对话,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家面临的传承难题。

做大企业,大到不能倒

时代周报:在您所看到的宏观图景中,中国的中小企业,包括家族企业在内,遇到的根本障碍是什么?

丁力:中国最大的障碍是转型之痛,这个转型本应在成本较低的环境中完成。但很遗憾,中国很快就接上了泡沫经济的快车道。在以土地升值为主要手段的虚假经济繁荣中,最受伤害的就是中小微企业。因为,随着土地升值,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都会同步上涨。

随着美联储宣布退出QE,我想,形势可能并不如想象那么糟糕,中国或将被倒逼挤出泡沫。如果泡沫能够挤出,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将是很好的机会。

而中国的家族企业,目前需要考虑的是,父辈已老去,未来5-10年将要退休。他们需要儿女接班,而等待接手的企业可能只是上百人甚至几十人的工厂。于是,传承的问题来了。

时代周报:很多制造业的企业家如今其实不太想做制造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家电企业,他们做的不是家电,而是房产。从内在角度而言,家族企业为何要通过各种方法做大做强?

闫肖锋:广东有句话叫以财为水。只要有水在流,那就不怕,无论10%还是1%的利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很多中国人做家族企业,首先不是想做强做大,而是为家丁兴旺,让血脉得以传承,同时有一份家产作为保障。

而为了家族延续,中国人可以非常勤奋地劳作,最关键,同时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可期的政治、经济环境。当他们没有这种预期时,那就只能赶紧把企业做大,大到不能倒,否则,也许明天就会被欺负,后天就被灭了。

时代周报:中国很多企业家都有一种上市崇拜的心理,似乎企业家天生的使命就是资本运作,融到钱后便风光无限。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郑赋:我们的企业家,几乎每个人都曾收到很多培训班的推销广告,而且他们打的旗号都是如何帮助你以最快的速度做大做强。

而我觉得,一个较有智慧的企业家,首先应当静心思考,我为何要做这个企业?有时,思考企业存在的意义以及经营企业的目的要比考虑如何做大做强企业更为重要。

比如,稻盛和夫在创建第二家世界五百强企业KDD时,曾花了半年时间思考创办企业的目的。后来,他得到了答案:为让民众获得更加便宜的通讯服务。当时,他在通讯行业并没有特长和资源,但后来却做得非常成功。

代际传承就像一场“政变”

时代周报:香港中文大学的范博宏教授曾对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250家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做过研究,并得出了一组数据:以美国上市公司为例,家族型企业的平均股票年回报率是15.6%,而依靠职业经理人的企业只有11%。然而,一旦出现代际传承,企业价值会急剧萎缩,资本市场的表现甚至只能达到60%。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丁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交接是很重要的突变,结果可能会有两种,更上一层楼或者一落千丈。企业的市场价值固然值得关注,但我更想回到核心价值的问题上。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一味要求孩子向父辈靠拢,这未必正确。因为,他们的老爸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跌跌撞撞走来,所做之事并非都是那么伟大、光荣和正确。

而这批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很快就会发现父辈的“猴子屁股”,发现他们的老爸低三下四、巴结领导;有时要给竞争对手埋点陷阱;有时又要琢磨着如何偷税漏税。

如果父辈给孩子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同时又要求他们接班,而且全盘接受,这是很不人道的。所以,接班应是互动的过程,父亲一辈首先应该面对如何改变自己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在互联网的技术背景下,两代人的差距有多远。只有基于这些前提,传承才有意义。

郑赋:我想说道德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如果企业的道德良好,同时,它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那么,大家就会信任它,它的市场更加稳定,传承也会更加久远。

但在中国,一些企业家通过投机取巧,甚至是不太正当的手段发展企业,那么,他们的孩子愿意继承这样的一种方式吗?我觉得这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闫肖锋:年轻人和老一辈会有不同的做派,喜欢不同的企业文化。比如开会,第一代企业家会像新闻联播里开大会似的,一开就是一天,结束时还要宣布这是胜利的、团结的大会。但他们的孩子想法不同,开一天会干什么?半小时就能说清了,其余的东西,QQ和微信解决就好。

又如吃饭,我们经常说,70后愿意坐在父辈旁边吃;80后可能躲得远一点,而90后根本就不吃。因为种种不同,当年轻人开始管理企业时,很多方面都会不适应。所以,企业的代际传承既是经济学命题,更是政治学命题,甚至可以称作是一场政变。

正因如此,代际传承时出现的企业价值萎缩是可以预见的,但我们希望,在经历痛苦的蜕变期后,继任者的一整套行为规则与企业文化建立之后,企业效益会有一个较快的恢复与增长。

无人为继的难题

时代周报:如果子女不愿意或者确实没有能力接手企业,传承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J.Strikwerda:大约10年前,荷兰的中小企业也曾遇到传承问题。当时,荷兰一个最大银行除了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提供一种咨询服务,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处理内部矛盾,解决继承的问题。

而我们发现,荷兰很多中小型企业非常需要这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的帮助,这种帮助不只是经济上,也是心理上的。

丁力:如果企业的拥有者没有孩子,或者孩子不愿意接手企业,企业如何才能基业常青?这是很多经济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而现代企业制度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这样的挑战。

一个企业最好不能因为儿子能干就发展,儿子不能干就倒闭。如果能通过制度建设来确保家族企业的传承,这可能是一个最好的选项。

闫肖锋:如今这么多中小企业竞相上市,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公司治理的问题。一旦企业上市,公司的最新情况、人员变动等都要对外公布,如果继任者做得不好,股东大会难免要把管理团队赶下台去,这实际上是对企业延续的一种保护。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太小看“富二代”的能量,他们这代人视野更加宽广、知识更加全面,也许现在只是一个尴尬的时期,未来,他们可能崛起,而我们也乐于听到年轻人成功接班的故事。

Sabine B. Rau:如果企业家的子女不够格,同时,他们又不想出售家业,那么,他们可以不卖,可以假装孩子有资格,然后把家业传承下去,再让市场来回应,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够格是父母造成的。

另一种可能是,企业家可以建立一个家族信托,这能确保在其有生之年不会看到企业遭遇不幸,但这意味着,其不再掌握实际的企业拥有权,我看到很多国家的企业都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些信托的职业经理人成为新的企业业主,而他们可能会做出与企业创立者利益相悖的行为,这是我的警告。

 

 

德国家族企业常青的秘密

时代周报记者 韩玮

家族企业绝非中国的独有现象。

在欧洲,家族企业是一个成熟而普遍的领域。在欧洲第一代经济体德国,92%以上的德国企业都是传承超过一代、家族成员股份占比超过50%的家族企业。而诸如宝马、大众、西门子、博士等中国人熟知的“德国制造”其实也都是家族企业。

据德国INTES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Sabine B Rau介绍,家族企业是德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营业额低于1000万欧元的21万家德国中小企业中,20万家为家族企业,占比95%;营业额超过1000万欧元的30万家德国企业中,26万家为家族企业;而营业额超过5000万欧元的1500家企业中,家族企业有730家,对应的比例为49%。

大多数德国家族企业不会出售公司,也不喜欢上市。曾经,一位德国家族企业的继任者请问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上市呢?父亲回答说,上市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钱和麻烦!而现在,我们已经有够多的钱和麻烦了。

2007年,德国股票研究所曾对营业额介于500万—2000万欧元之间的6783家中小企业开展过一项调查,其中,75.9%的企业明确表示不会考虑上市,而希望上市的企业仅有1.2%,其余22.9%则表示可能考虑上市。

不止不想通过上市融资的方法做大企业,有的德国家族企业干脆严格限制企业扩张。比如,汉氏玻璃成立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在博物馆技术,展柜、百叶窗及建筑玻璃装配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其第三代掌门人Till Hahn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果一个企业想在一个领域做得好,规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员质量”。

汉氏玻璃的企业规模至今始终控制在150人左右。这基于汉氏家族的一个理念,要关注和了解每个雇员,与他们建立紧密的私人关系,如此才能选择最正确的人进行相应的工作。“员工超过150名,我就没法记住每一个人了。” Till Hahn说。

而汉氏企业在Till Hahn的父亲经营时期,企业人员甚至不超过50人。与中国企业家追求产能扩容、融资上市的美国式成功不同,这位第三代掌门人的大多数时间花在了如何让玻璃既坚固又通透的研究上。

“为什么德国企业家不想上市,这和我们的商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德国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所处的环境比较可靠。尽管德国企业家希望整体环境更加可靠,但总的来说,我们相信德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会一直保持私有制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德国的政治经济风险是可控的,不像一些地方,甚至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变化。”Sabine B Rau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她看来,德国企业家以及家族企业拥有者并不喜欢将自己的看法与公众分享,尤其是税收机构。“而企业一旦上市,企业家就需要把信息与其他人共享,哪怕是竞争对手和税收机构。”

此外,Sabine B Rau认为,比起股权融资,德国企业更常用的融资方式是向银行贷款。“企业如果有着外部的股东,那么它必然要担心短期的盈利与收益,而从银行借款则不必太过如此。”

德国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7年—2010年,2/3的德国中小企业融资时首先选择银行,而且,3/4的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足额的贷款。

Sabine B Rau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德国,目前,八成的行业隐形冠军为家族企业。而1960年以前创立,至今依旧活跃的企业中,74.5%为家族企业。

Sabine B Rau认为,即便相对于非家族企业而言,经历代际传承之后的家族企业表现有优有劣,但至少说明,德国的家族企业是可以被传承的,而且在欧洲,即使是大企业中,家族企业目前依旧占据绝大比重。而这与中国那些大干快上而又难以传承的家族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值得后者深思。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世界读书日 以书为媒,共赴一场文化之约
知识进校园、网络pk…大学生:金融技能拿下!
穆迪发布报告:华润置地凭借稳健指标维持内房最高“Baa1”信用评级
保利发展跑量,去年卖房4222亿成“地产一哥”,拿出49亿利润给股东发红包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