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闯非记

2014-10-15 10:55:10
来源: 时代周报
并非所有人都认可如今在非洲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居高临下,不接地气”这是一位中国“老非洲”对这些年轻人的印象。

时代周报记者 张子宇 实习生 曹竞予

外交官、援建坦赞铁路的工人和专家、援非医疗队的医生、开服装店的温州商人……在非洲大陆,代表性的中国人形象不断在改变。
 
新一代的中国人正大量涌入非洲,并越来越集中于企业管理、NGO等行业。他们用单反相机记录非洲的画面,在社交网络讲述非洲的故事。他们会在艰苦的环境里与非洲人长期生活,也会因为在当地享受到柏龙啤酒、玛德琳蛋糕、PS4或者日本寿司而开心。
 
“十年前,如果有(中国)人来非洲工作或者留学,更多的人可能会诧异—那么多好的国家不去,为何却选择来非洲?各种担心,各种不解。可偏偏就是这样的恶劣环境,也丝毫没能阻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国门、踏上非洲热土的热情。”在非10年的中国人“一个人喝着拿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机遇与危险并存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进入非洲,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来到这片黑色大陆。他们从事的行业也逐渐从工业、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在埃塞俄比亚这个并不发达的东非国家,保守估计约有10万中国人,据当地一名华人介绍,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能赚到钱的。“这边条件艰苦,但凡能坚持下来的人现在都混得不错。”
 
近几年,埃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愈加繁荣,娱乐场所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当地中国人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2年底被派到埃塞俄比亚工作的国内某机械制造企业员工唐为,则看到了亚的斯亚贝巴的另一面。某天晚上,登上山峰俯瞰整个亚的斯亚贝巴,成为他在非洲最难忘的一夜。“灯火辉煌的街市与山上点着蜡烛生活的贫困的人,给我带来强烈的对比感。”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非洲的另一端,国内某科技企业的莫惠海在埃及工作已有一年,主要负责销售方面的工作,要经常外出跑业务。一次,在一个偏僻破落的地方,太阳落山后,莫惠海和同事们乘车停靠路边时,忽然被几个持枪的当地人围住,对方威胁他们交出身上所有的东西。“那时候感觉自己要死了。”莫惠海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所有人的财物都被抢去,车也被劫走。莫惠海一行人只能徒步往外走,后来他们在路上遇到当地政府军,被带到仓库保护起来。继而,他们听到外面开始枪战……
 
对于莫惠海来说,自己是否回国,何时回国,一切都听公司调遣。他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员工,无意下海经商,对于非洲的机遇,他有很多保留看法。
 
NGO成为新蓝海
 
除企业之外,NGO,正成为吸引中国青年赴非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大量中国青年参与其中,有的甚至成为管理者和组织者。
 
26岁的广东汕头人黄泓翔于2014年在肯尼亚创办了“中南屋”。这个组织的初衷是帮助中国企业在非洲寻找投资项目,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入非洲。
 
对于复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黄泓翔来说,没有留在欧美发达国家,是因为非洲是一片巨大的蓝海。“非洲的一切都是不一样的,空间也无比巨大,我们(在这里)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和成长空间。”他说。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中国走出去为关注点,扎根非洲的中国社会企业N G O,中南屋的成员不多,也不固定,保持在10人左右。他们都是中国青年,普遍具有留学背景,却选择了非洲。在黄泓翔看来,具备国际视野,是他们的独特性。他也最大限度地帮助更多中国青年走进非洲。“自愿前往非洲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学历高,很多来自哈佛、耶鲁,有很强烈的理想主义。”他介绍道。
 
“不管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中国人,到非洲无非就是为了一个所谓的‘梦想’吧? 有人来非洲是为了发家致富,有人来非洲只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有人是迫于无奈、公司的人事安排来到非洲。可是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来到非洲,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为了圆各自的一个梦吧?”“一个人喝着拿铁”说,“在这一点上,中国与西方在非洲的年轻人本质上来说都是一致的。”
 
2005年开始闯荡非洲的“一个人喝着拿铁”,一直从事和翻译相关的工作。他供职过贸易公司、建筑公司,先后在尼日利亚和苏丹待过,目前在卢旺达。在当地,他认识一群中国青年,在国内原本有安稳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可是他们毅然决然地辞职,选择来非洲做志愿者。
 
“志愿者分两种,一种是国家汉办选拔的官方意义上的援外志愿者,有津贴;另一种是NGO组织的志愿者,纯支教,无任何收入。”“一个人喝着拿铁”介绍道,“后者的生活用‘清苦’来形容也不为过,大部分日子都以吃素为主,一个月吃荤的机会为数不多。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怨言,面向我的都是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他们有的在当地为小孩子们免费教学,也有的传授当地人种植技术,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国人对于他们来非洲支教的初衷很是不能理解。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心中很是敬佩。”
 
你真的了解非洲吗?

 
“在非洲无论做哪方面的创业,空白多、机遇大的同时,也会因为陌生,从而存在国内没有的风险。”黄泓翔坦言,“关键就看自己能否真正走进当地、理解当地、融入当地了。机会多,风险就多,反之亦然。”
 
唐为也认为,海外业务是一个了解世界的机会,为此他决定长期留在非洲发展。“埃塞俄比亚蓬勃向上的经济形势使我们双方有了合作的契机。这里经济发展快,给中国企业和个人发展带来无限契机。”他觉得无论在事业规划和职位晋升上,在这里都有着极大的空间。
 
在“一个人喝着拿铁”看来,现在到非洲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多,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留学,都是一件好事。“至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扎根非洲,这是中国人对非洲国家认同的一种表现。”
 
“(与老一辈在非中国人相比)现在在非洲的中国年轻人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但语言更精、学历更高,而且心态更加开放,愿意、也能融入当地,能够欣赏非洲的美,在非洲也过得开心。”黄泓翔说。
 
外语水平更高,是新一代在非中国青年的特色。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认可如今在非洲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居高临下,不接地气”这是一位中国“老非洲”对这些年轻人的印象。
 
这位曾经在非洲做过翻译、商人和学者的“老非洲”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感叹:“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笔下的非洲,只是他们脚下的非洲,而他们脚下的非洲,不过是他们愿意去的那一块非洲,除了几个当地道具,实际上跟他们原来的世界一无区别。实话说他们不过去了个‘非洲主题公园’罢了。看看他们在社交网络上发的东西,其实去掉那些宛如风景明信片的东西,就看不出是去了哪里,仿佛那里的人、社会和历史都不存在一般。
 
“我们没办法,必须接地气。语言,许多人不如年轻人,但知道用非洲的方法和逻辑去和非洲人打交道。”


相关报道

大国角力非洲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丁世忠力挺,安踏在上海试水新店态,不赚钱也要开
常青产品数量占比过半,腾讯游戏被低估了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