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补充:中国制造2.0时代

2014-07-03 03:29:12
来源: 时代周报
如何通过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从制造业大国快速顺利地成长为制造业强国,是一个摆在中国工业面前的关键问题,而《中国制造2025》,势必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令狐补充
 
据悉,工信部正联合发改委、科技部和国资委等部门,共同编制《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中长期规划,力求促使中国在10年内成功转型为工业强国。中国制造业在近几十年发展迅速,有世界工厂之称,仅从规模上看,当属不折不扣的制造大国。但是,中国工业由于具有显著的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不足等特征,生产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故而,如何通过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从制造业大国快速顺利地成长为制造业强国,是一个摆在中国工业面前的关键问题,而《中国制造2025》,势必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值得期待。

工信部规划司官员透露,《中国制造2025》将先确定顶层制度设计,再形成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的相关规划。另外,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规划将基于新的产业发展理念,立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战略上重点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的“两化深度融合”。同时,这份由中国工程院参与的规划,突破了以往以5年为单位的思路,直接切入未来10年的工业发展政策。结合上述背景和线索,可以看到,正处于换挡减速之中的中国工业,将迎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这是市场的利好消息,是企业重大机遇和挑战。中国工业及工业政策均面临大考。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出在2012年即超过世界总量的20%,但大而不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不强——这“四大不强”,是见诸媒体报道的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官方总结。但同时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工业的大而不强,还是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所致,其特点是平铺扩张、求大求快,差异性弱、模仿性强,文化含量低、逐利倾向高,经营管理粗放,科技研发不足,难以把握产业技术的战略制高点,缺乏技术、品牌等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具体体现在产业技术落后,产品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但档次低下,关键零部件多依赖进口,品牌价值和文化含量不高等方面,因而在改革开放后的这30年中,中国制造仅处于1.0时代。

这样的局面,固然和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资金和技术缺乏、过度依赖人力资源、整体缺乏积累等问题有关,但落后的产业政策、低水平的行政管理也难辞其咎。陈旧的发展观念和过时的管理体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市场机制缺陷,难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造成了普遍的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进而极大地抑制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健康发展。例如,金融和资源行业的行政垄断,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和市场空间逼仄,经营环境恶劣,生存已不易而难以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没有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至于难以获得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制造2025》明言从德国“工业4.0”计划中得到启发。众所周知,德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工业体系成熟、领先,无论在市场环境、资源积累、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着中国制造业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雄厚的工业和市场基础之上,德国“工业4.0”计划,还特别强调,要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在未来的制造业市场上,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市场价值产生的过程将发生变革,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而涌现出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而在这样的高度灵活数字化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中,具有市场敏感度和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及其联合体,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生力军和市场主体。

由此或许可以寄望,《中国制造2025》在顶层制度设计中,将不仅聚焦于制造业内部的问题,也会给予制造业的外部环境以足够的重视,明确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可以预见,中国也将迎来2.0时代。反观历史和市场现状,中国制造业中的许多中小企业,除了处于减速换挡阶段外,也不乏难以为继、抛锚换车的迹象,往往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且常常陷入政商关系、恶性同业竞争的泥潭中,难以专注于主业的发展。可见,新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在激发产业内在活力的同时,还必须在外部进行一些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制造业企业扫除后顾之忧。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资方让利产业方?诚志股份零溢价投资私募基金,要当液晶显示材料龙头
君实生物去年亏损超22亿,核心品种加速“出海”,对冲国产PD-1内卷
浙商证券:取得国都证券股权的交易又进了一步
监管能见度 | 沪深北交易所连续6周IPO“零上会”背后:监管全流程“零容忍”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