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雄心勃勃的全球领袖培养计划

2014-07-15 13:59:29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一场静园风波,将北大燕京学堂项目推到了公众眼前。这是一个一年制精英研究生项目,企图从世界一流大学中遴选最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研究新晋门科—“中国学”。

一场静园风波,将北大燕京学堂项目推到了公众眼前。这是一个一年制精英研究生项目,企图从世界一流大学中遴选最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在“中国学”的概念下进行与哲学、历史、文化、经济、法律、社会学、国际关系等相关的中国研究。

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越来越强调软实力提升和文化输出,国际社会也急需了解中国。在以孔子学院为主的传统文化输出方式之外,中国需要不同的、也更精英的方式。作为高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国内一流大学开始了新的尝试,清华大学一年前启动的苏世民书院和这次北大的燕京学堂,准备以最高的标准建设精英式的国际化住宿学校,或许“精英”二字还不足以描述这些项目的愿景,它们更多地聚焦在“未来全球领袖”身上。

本报记者 陈舒扬 刘科 发自北京

2014年5月末,晚春,北京大学静园草坪上,零星身着阔大毕业服的学生来来往往、取景拍照。这片区域北邻未名湖,南接燕南园,几乎是北大校园的最核心。这片燕园内最大的草坪被六座三合院包围,东西各三座,被称为“静园六院”。静园六院大部分建于民国时期,曾作为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外墙爬满爬山虎和紫藤。

此时的静园六院,有的大门已锁、有的空无一人。其中一个院落的办公室里,南亚文化研究所的一名老师坐在满屋打包好的纸箱中间,她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新的办公室还没安排好,所以暂未搬离,大部分系所机构在今年初已经迁走。

这一切源于一所正在筹办中的名为“燕京学堂”的国际化住宿式精英学院。

去年10月底,一则“静园六院”将被拆除的传言流出,紧接着校方辟谣;今年5月初,北大宣布燕京学堂启动,静园六院去向之谜也被揭晓:静园早已被选定为燕京学堂的校址,地上地下将进行一番改造。

随着燕京学堂具体细节的发布,人们关注、议论的范围超出了静园本身,而逐渐转移到了燕京学堂这一项目。

在北大校内论坛上,有关静园改造和燕京学堂的议论经久不息。有学生发问:我们到底是反对静园改造还是反对燕京学堂?众多回帖表态中,二者兼有。在有着自由表达和质疑校方传统的北大学生看来,燕京学堂有着“好大喜功”的意味,特别是还提出了一门新晋门科—“中国学”。

中国学:中国主体性,全球化语境

“这个学科叫中国研究也行,只不过是一个名称。”张旭东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张是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东亚系主任,也是北大“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在燕京学堂的启动仪式上,张旭东同北大常务副校长、燕京学堂院长刘伟,燕京学堂办公室主任姜国华一起接受了媒体采访—刘伟出身于北大经济学系,是北大经济学博士,曾任北大经济学院院长,目前兼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姜国华则是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MPAcc(会计硕士专业)中心执行主任。当时,张旭东向记者阐述了“中国学”内涵。

不过张旭东向时代周报记者否认了自己在燕京学堂项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传言。他说,自己只是在今年1月被邀请加入了一个“工作小组”,讨论制定教学的具体细节。

从已有的官方宣传来看,“中国学学科内涵”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中国主体性”,二是“全球化语境”。

根据张旭东的说法,与“中国学”相近的概念有三个,现有的国际上的汉学、东亚研究中的中国研究和对中国现实的非学术性观察;中国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既有中国主体性又能与国外优良学术传统和教育训练体系相得益彰的学术建制”。

按照设计,这一学科具体包括“哲学与宗教”、“文学与文化”、“历史与考古”、“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六个方向的课程。同时,燕京学堂的定位是“围绕中国学学科内涵的教学、科研、智库三位一体的办学机构”。学堂计划成立10个不局限于学科、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所。

“中国学”的师资将极为强大。学堂将通过设立“讲席教授”,打造70人的教师团队,其中30人来自北京大学现有教师,20名面向全球招聘,另20名为国际访问教授。燕京学堂院长刘伟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学堂教师的薪资预算将按照哈佛大学的标准制定。

异议来自国内学术界。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高峰枫5月25日在媒体上发表《谁的“燕京学堂”》一文,质疑“中国学”可否成为独立的学科:“这门新晋的跨学科研究是否提出了新的学术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了新的研究方法?……一个宣称包揽了人文、社科和实务三界的学科,如何能在学理上予以充分、严谨的论证?”“目前学校对于燕京学堂新聘教师的标准,还没有具体说明。但我先杞人忧天一下,我不希望燕京学堂成为在海外执教的中国学者或华裔学者、绕开北大正规的聘任程序、手握校方所说‘哈佛的工资’、空降到北大的一个平台。希望燕京学堂不要变成北大聘任教师的一扇侧门。”高峰枫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补充。

事实上北大并非首家开设“中国学”的国内高校。据公开信息,早在2010年,浙江大学就新设了“中国学”本科专业,同年,浙江大学招收了“首批名校合作框架内的中国学硕士生”。不过上述专业都不对国内学生开放,目的是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设在“中国语言文字”一级学科下。

培养“知华派”领袖

燕京学堂项目还有更大的野心:在燕京学堂启动仪式上,北大校长王恩哥表示,燕京学堂培养的来自全球的杰出青年,将成为各个领域“了解中国、热爱中国、贡献世界”的未来领导者。

燕京学堂的推动者们希望让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拥有中国的教育经历,为“未来全球领袖”注入中国因素—在燕京学堂官方网站上,口号为“为未来的世界领袖提供精英式的中国体验”。

与北大一墙之隔的清华大学胜因院里,一个同样“豪华”的教学项目也在孕育。胜因院是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教师住宅别墅群,门口挂着“苏世民学者项目”铜牌的26号楼里,项目工作人员和第一批夏令营学生的面试分别在进行。

与此同时,清华校园中心略偏东北的位置,“苏世民书院”已经动工,这是为上述项目设计的庭院式建筑,预计2015年底完工,2016年教学、居住。在相关介绍中,这座由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罗伯特•斯特恩主持设计的书院,将牛津、剑桥、哈佛、耶鲁传统学院建筑风格与中国古代庭院式建筑糅合在了一起,同时会设有单独的食堂、专门的空气和水净化系统。

苏世民学者项目是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以个人捐款作为启动资金,在清华大学设的奖学金项目,面向全球选拔世界顶尖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到清华进行一年的研究生学习。

该项目的宗旨与燕京学堂异曲同工,比如“帮助具有世界领导潜质的各国青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理解中国的未来发展,培养潜在的‘知华派’领袖”。

这个项目的酝酿和启动比燕京学堂更早。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告诉时代周报,2010年4月,校方与清华经管学院在美国的顾问委员见面时,交流间就产生了效仿英国牛津的罗德奖学金设立教育项目的想法。这一计划后来得到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罗德奖学金是英国大学历史最长、声誉最高的奖学金,每年都在全球选取优秀大学生去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学习,罗德学者被视为全球学术最高荣誉之一,包括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内的多位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导人都是这一奖学金的获得者。

到2012年10月,清华大学与黑石集团签订了捐赠协议,黑石集团掌门人苏世民以个人名义捐赠1亿美元。2013年4月21日,苏世民学者项目正式宣布启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分别致去贺信。

与燕京学堂项目类似,担任苏世民书院主要负责人的也是有着经管学术领域履历的学者。担任书院院长的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讲席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李是一名活跃于媒体的学者,也是央行货币委员会前委员;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是清华经管学院合作发展办公室主任,也是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有着丰富的学术和商业背景。今年3月,来自美国的张伯赓被聘为负责学生工作和外部联系的副主任,在加入项目前,张在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担任拉贾瓦利基金会亚洲研究所的执行董事。

潘庆中告知时代周报记者,制定课程和聘请老师的工作已在进行,募款速度也超出了此前预期,包括启动时的1亿美元在内,现在已经募集到2.75亿美元的资金。

第一届学生将在2016年9月入学,项目计划第一年招生100名,第二年再扩大到200名。生源的分配比例是:20%来自内地和港澳台,45%来自美国,剩下的来自全球其他地区。在正式招生之前,项目准备先以夏令营的形式进行预热。

“我们要培养的是政治、商业和学术界的全球领袖,”潘庆中说,因此相应的课程体系包括经济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国际关系;同时教学也将重视交互性、领导力培养和实践。

在主事者的设想中,通过一年的学习,这些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将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遇到问题时,未来的领导人“可以直接打电话讨论”。

对于这类两校相近的愿景,高峰枫对时代周报记者评论:“我觉得‘培养未来世界领袖’和‘学术研究’无法共存。燕京学堂的负责人希望以一年的同窗之谊,换取海外学生未来对中国的友善,这属于美好的愿望,也属于战略投资。投资能否有回报,谁也说不清。但既然投资,便指望获利,指望取悦他人。但是真正的学术研究,是求真、求知、求道,所以应当无国界,无功利心、计较心。外国学生若认真来学中国文化,不必期望日后他们一定认同中国文化。中国学生学外国文化,也是这样。”

与燕京学堂设立“中国学”不一样,苏世民书院的毕业生最终根据其所就读的专业由相应的院系授予学位。“这所学院不是孤立的,学生可以自由到其他院系选课,将来许多活动也会和其他院系一起办。”潘庆中说。

“走出去”和“请进来”

相对外界并未投以太多关注的苏世民书院,静园六院的改造争议将燕京学堂置于舆论中心,让人们对其进行严格的审视。围绕燕京学堂的争议涵盖了多个主题。对燕京学堂的猛烈质疑,除了来自校内BBS上的学生,还来自一批国内青年学者。

根据一份网上流出的内部资料,今年3月12日,北大常务副校长刘伟曾邀请燕大校友座谈,告知了燕京学堂计划,同时表示作为燕京学堂的组成部分,还要在静园北面的北阁建燕大校史馆。

高峰枫在《谁的“燕京学堂”》中指出,燕京学堂“显然在借助‘燕京大学’这个文化符号以及这个符号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与精神能量”。

“即便燕大已经不存在,但它在国际上的声誉一直没有消减。”一名接近北大的学者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北大的声誉在国际上其实不如燕大,在北大高层内部,这一遗憾历来有之,北大希望借用燕大的声誉整合国际资源办学并不奇怪。

燕京学堂办公室主任姜国华在电话中向时代周报记者确认,与苏世民书院一样,燕京学堂项目也全部依靠向外募资,但目前募集资金的情况如何,他并未透露就称忙挂断电话。有消息人士透露,燕京学堂的启动资金是1亿元人民币,但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北大方面的确认。相对于苏世民书院项目拥有美国私募巨头和大企业的支持背景,燕京学堂将向“海内外华人企业家”募集资金,成立“燕京学堂基金”,基金的利息用于发放奖学金、讲席教授薪资并支持学堂正常运转。新闻显示,由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设立的香港百贤教育基金会已与北大签署捐赠协议,将捐资支持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签订“亚洲未来领袖奖学金”,每年选拔和资助20名来自世界顶尖高校的亚裔本科应届毕业生进入燕京学堂。

在今年2月,香港百贤教育基金会就与浙江大学签订了“亚洲未来领袖奖学金”捐赠计划,奖学金的意向院系曾包括中国学专业,后落在公共管理学院。此后,奖学金计划中的高校名单增加了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一桥大学国际企业战略研究生院、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京大学。

不难看出,相比中国之前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文化输出方式,这些由国内一流高校主持办学、由商界提供资金支持的精英式学院,希望走一条更高端的路线,一方面“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一方面是知识话语的生产。

前者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文化交流机构。2004年11月21日,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10年间,伴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快速发展,由国家拨款运营的孔子学院也快速发展,在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根据《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

根据2010年的孔子学院总部工作总结,每所孔子学院建设费用50万美元,每个孔子课堂6万美元,中外投资原则上1:1,每位志愿者国家都会补贴1000美元/月。全球500多所孔子学院和课堂总投资接近2亿美元。而2012年11月彭博社曾报道:截止当时止,中国在这一项目上的投入已超过5亿美元。伴随着发展的是不可避免的争议,关于孔子学院这一主流文化输出方式是否需要改变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后者则正如燕京学堂院长刘伟不久前通过媒体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发展究竟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中国希望从世界获得怎样的尊重和理解?这些都已经不单是学者兴趣或学术问题,而是中国发展及全球发展的需要了。”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丁世忠力挺,安踏在上海试水新店态,不赚钱也要开
常青产品数量占比过半,腾讯游戏被低估了吗?
五年净亏损百亿后,建元信托扭亏为盈,去年营收增超70%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