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护你的银行隐私?

2014-05-21 10:26:34
来源: 时代周报
瑞士银行坚守了数百年的保密制度渐渐终结。本报记者通过对我国多家银行进行调查对比之后,逐渐厘清了我国银行隐私保护的制度体系,发现这个体系中仍有诸多漏洞可待完善。

本报记者 胡秀 发自广州

在银行面前,无论何种身份的客户都没有秘密可言。

5月6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年度部长理事会议上,瑞士与其他46个国家一起,共同签署《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承诺执行银行间信息自动交换全球新标准,以打击逃税和税务欺诈。

在外界看来,这意味着瑞士银行坚守了数百年的保密制度渐渐终结。

那么银行可以掌握客户的哪些秘密?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银行掌握的信息包括客户在如信用卡申请等业务时提交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工作信息、收入状况等;客户的交易数据,包括交易金额、透支记录等;另外,还包括客户的其他银行衍生信息等。

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客户使用信用卡的时候,包括具体的交易地点、交易金额、购买商品信息等都会被银行获知。

因此,对于全球银行业标杆的瑞士银行此次转变传统,自然引起大众的恐慌。对此,瑞士银行业人士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瑞士银行法对银行客户保密的总条款并不会因此改变。

事实上,银行作为公众财富的守卫者,其如何保护客户的隐私,银行的隐私保护边界在哪里等问题,一直受人关注,但具体细节又不为人们所知。

时代周报记者通过对我国多家银行进行调查对比之后,逐渐厘清了我国银行隐私保护的制度体系,而记者发现,在这个体系中仍有诸多漏洞可待完善。

国内银行保密意识仍待提高

当与银行的第一笔业务启动时,就意味着你的部分个人信息已被银行获知。

时代周报记者手上的这份某股份制银行个人账户开户表,十分常见。当向银行提出开户请求时,客户需要提交包括姓名、性别、职业、身份证号码、国别、手机号、固定电话、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等基本信息;假如要办理附属卡,还要提供附卡人姓名、身份证信息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附在表格后面的《个人银行账户管理协议》上有这样一个条款,“乙方应保证开户资料的真实、合法、有效,如有个人资料变更,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否则乙方将承担相应损失。

而相较个人账户开户表,申领信用卡需要提交的个人信息显然更多、更全面。除了上述的基本信息之外,还需提交客户具体的职业资料,包括单位名称、任职部门、单位联系方式、单位性质等;提供联系人资料,包括直系亲属和紧急联系人的姓名、电话等;另外,如果有推荐人,还需要提交推荐人的姓名、证件号、卡号等。

这样一份完全填写了的信用卡申请表递交给银行后,个人信息也已交代得差不多了。而接下来,将有更多的交易信息等被银行获知,例如支付人、支付金额、支付日期和受益人等,客户每天的交易次数、金额、地点等都被记录下来,银行甚至会分析出客户的消费习惯、偏好。

我们的个人信息和交易记录等会受到什么样的保护呢?

时代周报记者近期走访了广州部分银行网点,一家银行大堂经理的办公台上放着一摞已经填写好的信用卡申请表,表上显示了客户全面的个人信息,在记者假装翻看申请表的过程中,却并未有银行工作人员加以制止。而申请表背后的《信用卡章程》写着,“发卡机构应对持卡人的个人金融信息进行保密。但法律法规及金融监管机关另有规定、或经持卡人授权、或发卡机构在进行催收或追索债务等特殊情况时除外”。

“这种情况应该比较少见,一般银行工作人员不会这么疏忽,”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但他也承认,对于客户隐私保护这方面,银行并未进行过严格的培训,只是口头提示,所以银行员工的保密意识并不强。

李某是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新员工,入职之后,银行要求新员工必须做一段时间柜员。柜员属于银行一线员工,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客户的开卡、转账、取款、修改密码、开通网上银行等业务。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柜员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在给客户办业务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按代码办事,忙得没时间考虑客户隐私保护之类的事情”。

屏蔽FBI调查的瑞士银行

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瑞士银行备受全世界富豪的青睐。对于瑞士银行的保密意识深入到员工骨髓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瑞士银行在2006年曾颁布一份文件,文件提醒其银行员工,出入境时不得携带与客户有关的文件,就算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也首先保证银行机密。

瑞士《银行保密法》的最早前身可以追溯至1713年日内瓦会议的一项规定,即银行人员应登记客户信息,但未经市议会批准,不得泄露给储户本人以外的任何第三方。

公开资料显示,1933年,由于德国政府要求其公民必须交代自己在国外的资产,一些实名账户的客户受到迫害,而匿名账户的客人却逃过一劫。有鉴于此,瑞士银行在1934年11月8日颁布一条法令,规定银行可以以秘密号码制度代替客户的真实姓名,客户可以以号码、暗记或化名设立户头,在要求用秘密号码存款时,客户须出示自己的身份证,银行会对其姓名和身份进行保密。

随后,瑞士制定了西方第一部银行法,即《银行保密法》,首次将银行保密制度置于法律保护之下。根据规定,银行员工如果泄露客户信息将会受到严惩,而银行也不得向政府或第三方透露客户的任何信息,即使是其亲属,除非在涉及犯罪调查时,银行保密制度则遵从于法律。

长期以来,瑞士银行成为了“避税天堂”,其保密制度也一直备受争议。5月6日,包括瑞士在内的47个国家同意一起签署“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新标准”,这被外界视为瑞士银行延续数百年的保密制度可能终止的信号。但是,瑞士银行家协会(SBA)公共关系负责人沃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瑞士在打击洗钱和处理政治敏感人物信息方面,有非常严格的法律保护将保持不变,同时瑞士银行法所规定的对银行客户保密的总条款也不会发生变化。”

美国同样存在着《银行保密法》。1970年,美国确立了银行客户现金交易报告制度,要求银行放松保密义务,使政府有更多获知银行秘密的权利。政府知情权和公民隐私权形成一场拉锯战,迫于舆论压力,1978年美国又通过了《金融隐私保护法》,严格限制政府获取客户资料的范围及程序,并规定了公民为了保护其合法隐私而反对政府非法获取其银行隐私的权利与相应的救济手段。

2000年6月1日,美国四大金融监管机构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储蓄管理办公室,共同制定《消费者财务隐私保密最终规则》(以下简称《最终规则》),要求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和抵押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执行。

《最终规则》作出明确的规定,受保护的客户信息包括:业务往来时消费者提供给银行的个人资料,如姓名、住址、电话号码以及个人收入状况等;客户的业务交易数据,如交易记录、交易金额、账户金额、支付记录、透支记录、借记卡或贷记卡的购物信息等;银行与客户交往过程中获取的其他衍生信息。除此之外,个人的财务隐私还包括银行曾经与客户之间发生过业务交易的事实以及银行在Internet上通过Cookies收集到的个人信息。不包括单个消费者非识别信息,即银行对所有消费者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的整合信息,如银行全年账户余额、储蓄总额、贷款总额等,这些信息并不能识别单个消费者;可公开获得的信息,包括政府有关个人的记录、媒体报道的事实以及通过法律披露给公众的信息等。

另外,《最终规则》内容涉及金融机构必须给消费者提供其个人财务隐私保密政策以及透露和共享个人财务隐私的具体情况;金融机构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把消费者的个人财务隐私提供给第三方;并规定客户有权通过“选退”方式拒绝银行把自己的财务隐私透露给第三方等。

我国尚无专门银行保密法

据了解,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银行保密法,在客户信息保密或金融隐私权方面的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银行结算办法》等中,显得系统性不足,对于哪类客户信息应受保护并无严格划分。

记者了解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 29 条第一、二项中,规定了“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30条规定,“对单位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52条规定,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资信资料负有保密的责任。《银行结算办法》第11条规定,“银行依法为单位、个人的存款保密,维护资金的自主支配权。除国家法律规定和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项目以外,其他部门和地方委托监督的事项,各银行不予受理,不代理任何单位查询、扣款、不得停止单位、个人存款的正常支付”。《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银行应依法为存款人的银行结算账户信息保密。对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存款和有关资料,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查询。对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存款和有关资料,除国家法律另有规定外,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查询”。

哪些执法机关具有查询、冻结、扣划存款方面的权限?2002年,央行发布《金融机构协助查询、冻结、扣划工作管理规定》,总结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具有查询、冻结或者扣划存款权力的机关,但不同机关的权限有所区别。2010年6月,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涉案账户资金查询、冻结工作程序的通知》,对公安机关在办理违法犯罪案件时,查询、冻结涉案资金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规定公安部相关业务部门和省级公安部门可直接到涉案账户的开户行办理查询、冻结业务,对于省级以下公安机关查询的则需要通过银行总部或省级机构实施,具体程序有详细规定。

学术界普遍的共识是,笼统而散乱的规定难以应对银行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客户金融隐私的保护内容并没有清楚的界定,在客户隐私被侵犯后的法律救济手段不够全面,商业银行常常忽视对客户隐私的保密等。

私人银行业务隐私更受保护

“银监会、央行、公安厅都有相关文件,要相信,银行自身制定的有关客户信息保护的细则会更加严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人士表示。

5月13日,在工商银行给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回复中,工行表示,为严格保护客户隐私,该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客户个人信息的制度办法。同时,严格对客户个人信息实行权限管理,并采取技术手段予以保护。

据记者了解,各家银行基本上都会对客户个人信息实行权限管理,即不同级别的银行工作人员能够接触到的客户信息的丰富程度不同。

同时,为了使客户信息保护的制度更容易操作,工商银行表示,专门制作了《个人客户银行安全知识手册》,系统梳理了客户经常遇到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和保护策略,涵盖银行卡、电子银行、自助设备、柜面业务等10个方面。例如,《手册》中总结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常用的五种方法:为降低个人资料被盗用的风险,应尽可能直接到银行柜台办理信用卡申请手续,不要委托他人或非法中介机构代办;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申办信用卡时,可在复印件上注明用途,例如:“谨供申办工商银行信用卡用”,以防身份证件复印件被移作他用。接到自称银行人员的电话询问有关信用卡卡号、银行账号及密码等个人账户资料时,要提高警惕;不要把身份证件、信用卡转借他人使用;信用卡卡号、有效期和校验码等重要信息,要妥善保管;收到新卡和密码信封后,要先修改密码,并将卡片和密码分开保管;若发现非法中介或套现商户,可立即向警方报案。

而比起一般的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在外界眼里更加高端而神秘。私人银行客户主要是企业家,这被各家银行视为自己的高端客户,同样,这部分客户也享受着银行提供的“星级”服务。

据近期各上市银行披露的2013年年报来看,国有五大行中,有三家银行的私人银行管理金融资产超过5000亿元,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分别为5700亿元、5413亿元、5050亿元。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达到5714亿元,甚至超过了国有银行,遥遥领先于其他股份制银行。

那么私人银行客户的隐私如何保护?是否有“星级”服务?工商银行在给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回复中表示,在客户隐私保护方面,除按照工商银行个人客户信息保护的一般要求外,对于私人银行客户工商银行实行更严格的管理。主要做法包括私人银行部建立专门的保密管理委员会,对包括客户信息在内的信息安全进行统筹管理;依托该行专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严格对私人银行客户信息进行保护;设置严格的权限分级与岗位权限控制,通过完整的授权管理体系保证私人银行客户信息的私密性;加强私人银行客户专人服务机制,实施财富顾问的准入管理,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核。

有地方银监局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经过负责部门初步排查,其辖区内并未发现有投诉泄露客户信息的案例。当记者问到地方银监局对于商业银行泄露客户信息的行为,有何相应的惩处措施时,该人士表示包括经济上和准入上等措施,但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记者手记

“保密意识”  哪里去了?

胡秀

5月初,瑞士签署《税务事项自动交换宣言》,以严格为客户信息保密而著称的瑞士银行业因此备受关注。不过,瑞士银行家协会相关人士表示,此次签署的协议只是“政治声明”,瑞士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关细则。

那么,国内银行是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呢?

在对柜员、客户经理等一线员工的采访中,类似“没有保密意识”的话记者经常听到。一位国有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日常工作中经常要接触到个人、企业征信系统,他告诉记者,征信系统有专门的软件,银行工作人员是无法拷贝相关信息的,但是如果真的想带走客户信息,手机拍照等也可以实现。在对银行员工培训时银行也会强调客户隐私保护等,但是实际管理并不严格。

国内银行是不是没有保护客户隐私的文化和意识?“你说对了,确实没有”,另一位银行客户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而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或许与国内并没有专门的银行保密法、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监管不严、银行在客户隐私保护方面的不够重视等都有关系,而保护客户个人信息和隐私,亟须从完善法律法规入手。

未来,在银行保密制度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对客户隐私保护不断重视、银行从业人员保密意识提高后,转型中的国内商业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严密、有保障的金融服务。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五一旅游业迎小高峰:北京某酒店价格上涨2倍,烟台因华晨宇演唱会火爆
广东年收租1.6亿元“土豪村”入股券商,近3亿元拿下中山证券部分股权
运价回落,东航物流净利跌超30%!跨境电商相关收入增七成,航司抢食“蛋糕”
“以旧换新”的风吹到一线城市,深圳13个楼盘入场,有网红盘成交已破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