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车展·高端访谈

2014-04-24 04:37:28
来源: 时代周报
随着车型登上秀台的,还有那些平时难得一见的汽车大佬们。在台上,他们为自家产品出面摇旗呐喊;到了台下,他们仍要出席各类论坛、接受众多采访,努力将台前的气氛延续到幕后。
4月20日,2014北京车展在一片喧嚣中拉开帷幕。这一场两年一度的汽车盛宴在参展车型和首发车数量上均创下历史新高,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家的厂商共展出车辆1134辆,其中全球首发车118辆(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1辆)、跨国公司亚洲首发车45辆、概念车71辆、新能源车79辆。
 
随着车型登上秀台的,还有那些平时难得一见的汽车大佬们。在台上,他们为自家产品出面摇旗呐喊;到了台下,他们仍要出席各类论坛、接受众多采访,努力将台前的气氛延续到幕后。
 
不过,出面站台虽易,言之有物不易。在这一个信息繁杂的时代,过多华丽的词藻远不及一句简洁有力的大实话来得动听。眼下,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其信息的发酵和传播势必也会愈发加快,而如何将自家产品和企业战略信息成功传递出去,考验着掌舵者们的智慧。除此之外,他们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所发表的对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本届北京车展现场,且看汽车大佬们如何言之有新物。
 
 
劳斯莱斯、大众日产、福特、林肯、沃尔沃、通用、丰田、观致、标致、马自达、广本、广丰、上汽乘用车、长安、广汽集团、广汽乘用车
 
 
通用总裁丹·阿曼:
氢能源汽车的挑战来自基础设施限制
 
本报记者  谭力峰  发自北京 
 
4月20日,通用汽车公布了新一轮在华业务投资计划,包括2017年前将在中国投资120亿美元,2018年前在华推出60多款新车和改款车,2020年前将当地产能提升65%等。不断在华加大投资力度的通用汽车,最终将能在中国市场上获取相应的回报吗?
 
记者:通用今天提到很多关于未来产能的提升,包括针对豪华车未来的计划和愿景,那么通用的产能当中有多少和电动车有关?通用的电气化的战略会不会延伸到旗下所有的品牌,能不能介绍一下该战略?
 
丹·阿曼:电气化或电动汽车在产能中所占的比例会有多少,归根到底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我们会把电气化的技术成本降低。整个监管的政策和环境相关,我们需要看整个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技术有关,要看我们整个和电气化相关的基础设施的覆盖程度,包括一些充电设施的完善等。
 
记者:无论是电动车还是氢能源汽车,通用在各大品牌中都处于领先位置。现在,氢能源在中国被重新讨论并且关注,通用在这方面的进展如何? 
 
丹·阿曼:通用汽车在氢能源燃料电池方面的研发投入了许多,而且我们拥有最大的燃料电池的测试团队。同时我们认为氢能源燃料电池技术的挑战和我们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挑战是一样的,主要取决于解决相应的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
 
记者:通用汽车在小型MPV的市场上表现出色,我们现在重点发展SUV,通用在SUV市场是不是会打小型化的战略?
 
丹·阿曼:从我们发布的雪佛兰创酷大家可以看到,总体来讲还是属于小型SUV的市场,但是如果你说SUV的市场细分的话,我觉得整个市场机会应该非常大,而且发展非常快,大型的SUV也是有很好的发展机会,通用汽车也有全系列覆盖各个不同的SUV的产品。
 
 
福特全球总裁兼CEO艾伦·穆拉利:
福特将为江铃导入更多新品
 
本报记者 谭力峰  发自北京
 
前段时间被各种“即将引退”谣言缠身的福特全球总裁兼CEO艾伦·穆拉利出现在合资伙伴江铃的展台上,成为了当天车展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通过展出即将在江铃投产的福特Everest概念车,穆拉利亦频频对媒体声称,未来将与江铃进一步加大合作的力度。同时福特也趁势推出了为中国消费者设计的福睿斯,再度促成“1515”计划在华的落地。
 
记者:我们看到展台上江铃和福特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大的范围里,在几年前江铃也把报表和福特的合并在一起。就像斯柯达之于大众那样,福特会不会把江铃作为福特在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牌?
 
穆拉利:我们会继续深化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进一步制定更好的产品计划。可以说的是,未来这几年我们强劲的合作仍然是我们合作的一个方向。非常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我们业务做成功的重要基石,大家知道去年我们在南昌的小蓝工厂已经开工,会有一个新的发动机工厂实现投产。今天我们又在这里推出了Everest这款概念车,并且宣布这款车以后也会在小蓝工厂下线。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和江铃合作打造一款全新的全顺,所以敬请您期待我们会有更多的新产品带到江铃。
 
同时,我们会进一步扩大产能,并且为江铃的强劲业务贡献我们的一己之力,除此之外我们也会看到合资企业的收入、毛利率以及经利率都会不断上升。
 
记者:关于纯电动车、插电混合式和燃料电池,前段时间美国能源部有一个报告称,在美国的燃料电池企业已经开始能够盈利了,福特未来在新能源路径上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穆拉利:我不大相信燃料电池现在已经可以盈利了,因为如果你看一下它的工作原理你会发现车里边有一个氢气的储存器,通过化学的作用,出来的时候它是清洁的水,但是它另外还是需要有一个电池的。所有这些都加在一块儿的话,这个车的成本就差不多要到15万美元了,还没有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所以,氢气车未来是有可能成为可能的,但是每个零部件的成本都要大大下降,这样消费者才能支付得起。
 
此外,我认为现在的传统内燃机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例如可替代能源方面我们还可以用天然气、生物制包括乙醇这样的一些原料。另外我们觉得电动车上也会是一个技术的演进,从混合动力车到插入式混合动力车到最大的纯电动车,应该是随着电池的尺寸不断地演进。随着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氢气车,还是很激动人心的。
 
 
劳斯莱斯中国区总监亨瑞克:
向二、三线城市温和扩张
 
本报记者 温斯婷 发自北京
 
“劳斯莱斯从来不是追求数量。”劳斯莱斯汽车中国区总监亨瑞克在2014北京车展现场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说。
 
不过,在华销量的上扬曲线着实拉动了劳斯莱斯在全球销量的走高。2013年,劳斯莱斯在全球共售出3630辆汽车,其中在华销量略超1000辆,占总销量的28%,较去年增长11%。这也让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劳斯莱斯全球第一大市场。
 
目前,劳斯莱斯在中国共有21家经销商,而其下一步计划则是有选择性地将渠道下探,在二、三线城市实现稳健“织网”。
 
时代周报:劳斯莱斯去年增长了11%,今年的销售目标是多少?
 
亨瑞克:和别的汽车厂商不太一样,劳斯莱斯从来不是追求销量,我们更加注重和客户私密、直接的互动,我们所看重的不仅是卖掉多少辆车的数量,更主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有多少个性化的需求,所以不是一开始就有销量上的目标。
 
时代周报:自去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推行节俭政策,而中国超豪车和豪车的消费也进入到比较理性的阶段,这对劳斯莱斯会不会有所影响?
 
亨瑞克:在奢侈品方面受到的影响,主要受影响的是所谓的大众奢侈品,可能在量上比较受影响,但劳斯莱斯从来都不是走量的品牌,我们的汽车产量本身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在市场上表现还是很稳定。也正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着着眼长远,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不是短期的利润、绩效的最大化,所以对长期的市场表现还是很有信心的。
 
时代周报:会不会针对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新的汽车系列?
 
亨瑞克:首先,因为我们劳斯莱斯有客户定制计划,它能够根据一个单一的客户要求来最大实现这辆车的个性化,这也是劳斯莱斯和很多其他品牌实现差异化的重要方面,所以说通过我们的定制计划已经可以相当大程度,或者说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市场上客户的品位和需求。另外,从车型本身来讲,我们现在在中国市场上也有很全面的、富有吸引力的车型系列,包括“幻影”、“古思特”和“魅影”,我们有这三大车型集合在一起,应该说比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客户的需求。
 
时代周报:也就是说,劳斯莱斯不会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而开发设计价格比较低的车型系列?
 
亨瑞克:一直以来劳斯莱斯的品牌声誉就是品质是最高的,我们也代表最高水平的手工技艺。你一旦开始大批量生产,势必就要做出一些取舍,可能手工打造就要被机器所取代,然后是全自动的生产流程,而且也没有办法像我们今天这样可以这么好地反映个性化的需求。而我们对客户是有承诺的,就是要能够为他们打造他们所心怡的、定制的那一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年的产量势必非常有限,才能达到这样的专属性。所以,就像您所理解的这样,我们真的没有计划拓展产品线,降低价格,以便来追求更大的销量。
 
时代周报:接下来在渠道建设方面又有怎样的规划?
 
亨瑞克:目前劳斯莱斯在中国有21家经销商,未来计划要进入到一些我们还没有进去的二线或三线城市,希望由此可以更接近我们的客户,让他们更了解我们的产品和品牌。但是我们这种网络扩展的节奏和步伐是非常稳健的,这也和我们品牌的特征相关。因为我们不会大举扩张,追求量上的增长。
 
时代周报:手工制作一直是劳斯莱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怎么样在坚持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说技术方面,或设计方面的创新?
 
亨瑞克: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觉得这是需要你能够很好地区别,在哪些方面人的手工技艺是胜过于机器的,又在哪些方面使用机器能够最好地实现你的目标。比如说在创意方面,在灵活地响应客户的个性需求方面,肯定是人脑和人眼胜过一切的机器。在另一些方面机器是做得更好,比如说发动机或者电子设备等等,我们就需要一些非常精密的仪器让我们实现最高的品质。有的时候需要把两者非常完美地、无缝地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所说的细工,木头在切割过程中有的地方需要使用机工来切割的,才能够实现我们所需要的那种精准;但是等到最后把单独的各个部分拼接在一起,实现最精美的主题图案,这又需要手工艺人非常精湛的技艺。这恐怕就可以体现我们如何一方面把精湛的手工技艺运用到车辆打造当中,另一方面又能够结合一些最新的科技和创新的方法。
 
 
观致汽车设计执行总监何歌特:
观致不需要过度强调中国化
 
本报记者 谭力峰  发自北京
 
4月20日,观致的第二款量产车型—观致3五门版正式在北京车展上亮相,随后由观致汽车设计执行总监何歌特骑着一辆“eBIQE概念电动自行车”登台更是博得了在场媒体与观众的一片掌声。时下越多越多汽车品牌发布了自己的“设计语言”,而对于观致这个刚成立的品牌来说,何歌特亦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上力求向消费者传达出属于观致的那套“设计语言”。
 
时代周报:本次发布的观致3五门版和市场上其他竞品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
 
何歌特:中国拥有广阔的汽车市场,有很多其他的竞争品牌,他们非常努力,做得非常好。观致汽车优势之一,在于从功能角度,在中级车市场以合理的定价,给予消费者最大的价值,最高的性价比。这符合我们的产品定位,在同级别的品牌里面,有宽敞的内部的宽间、卓越的安全性能、简洁优雅的设计外形,并兼具燃油经济性,这些都是比我们其他的竞品优胜的地方。
 
时代周报:有没有可能未来为中国做一些设计上的改变?
 
何歌特:首先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大部分消费者可以在中国市场选购任何世界品牌的车,他们的选择非常多,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中国的消费者喜爱的、希望购买的汽车是达到国际水准的、呈现国际风范的产品,比如我们在车展上见到的大多数的合资品牌。因此,从汽车设计的角度,我不认为我们要过度去强调传统的中国化的元素,例如加上中国传统的庭院楼阁这样一些角度或线条,我觉得这并不是中国消费者想要的。汽车是一个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根据当地的法规和汽车的性能设计,这是设计重点。中国消费者具有国际化的品位,所以我觉得从设计语言上,我们不需要过度地强调中国化。
 
但是我们的主要市场是中国市场,因此我们需要细致地了解中国的市场,中国消费者他们的驾乘习惯一般是怎么样的,中国道路情况如何,家庭结构是怎么样的,并考虑他们社交的需求,文化的需求,将这些内容反映在观致汽车的产品上,融合在观致汽车的设计中。
 
我遵循设计是“形式服务于功能”的理念,而且汽车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之高的产品,不能够过多地专注装饰性设置,而忽略功能性。汽车产品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而且售价相对较高的耐用性产品,不像高街的时尚产品,一年四季要换潮流感的衣服。所以从设计方面,要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典雅的风格。因此,我们一直追求简洁、优雅的设计理念,以求达到历久弥新。
 
所以在进行汽车设计的时候,我们的设计理念是要做出大家都喜爱的产品,不论消费者是什么国籍。我们的立足点就是要造车于人;同时,融合功能性针对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需要。我们做出了更加宽敞内部空间,因为在中国家庭用车状况多得多,更多的驾控调校,社交方面的功能—比如说观致MMHTM多媒体信息娱乐系统带8英寸电容式抚屏TM,考虑到在中国,大部人都用触屏智能手机,这样的设计即符合消费者的习惯又摒弃了纷繁多余。当然,考虑到中国审美观与欧洲的差别,与纯粹的德国风相比较,会适当增添多一点细节。比如观致汽车车尾的镀格,中国人喜欢有一点点画龙点睛装饰性的需求,它的设计同时也具有一定功能性,让整个车型看着更加流线型,掩盖焊接点等等。我认为这样设计,更符合我们中国市场需要。
 
时代周报:观致现在是获得了最美的设计汽车,观致优秀的设计,用户认知度需要多久,因为观致从销量看并不高,需要用户认可需要多久,设计95%都被法规所约束,只有5%的自由设计空间,这5%的设计空间,在汽车销售环境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何歌特:先回答你最后的一个问题,刚才讲到5%给汽车设计者发挥的空间,汽车设计者都会面临这样的状况,这是一致的状况,95%要服务于当地的法规、人体力学、汽车工程等要求,但是剩下5%是非常明显能够看出不同的,能分辨出是好的设计还是坏的设计。这5%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去发挥,做出一辆优秀的车。
 
作为一个全新的公司,全新的团队,所有的汽车的团队都是从无到有,这些是从零开始打造的。所以如果是纵观汽车发展史的话,在目前这样一个新的公司,起步的阶段肯定是进展会比较缓慢一点,因为我们需要保证质量达标,不能一味地贪快。但我相信,观致一定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在为此而努力着。
 
 
沃尔沃中国首席执行官付强:
纯电市场还需进一步培育 
 
本报记者 谭力峰 发自北京
 
继Drive-E动力总成、全新设计语言等系列战略发布,沃尔沃于本届北京车展带来了S60L混动版概念车型,这也是中国市场同级别车型中首款可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未来这款将由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生产,并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在华上市的车型,不仅代表着沃尔沃在环保上的努力,更是代表着其今后品牌壮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记者:为什么选择S60L做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付强:这款车采用新的混合动力系统,这跟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是有关联的。只要是新的车型,都有新的动力总成使用。新的车型包括全新开发的和更新换代的车型,就是所谓的“换脸”,facelift。比如在今年年底,将要推出的全新一代XC90,无疑就会采用新的混合动力系统,选用Drive-E动力总成的智能科技,而且使用一个全新的平台。
 
所谓的改型产品,XC60已经在2月份更换了Drive-E动力总成。V60刚刚在4月份换了Drive-E动力总成。老车型的动力总成将随着新车型的更新而逐渐替代。
 
记者:您刚刚说明年有可能量产S60L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它的量产前期会是什么样的规模?
 
付强:取决于市场,现在确实不太好说。这个市场确实是比较新的,消费者也需要培育,市场也需要培育。
 
记者:您觉得这个市场有多大?先期的量应该不会很大。
 
付强:如果政策的问题解决了,成本的问题解决了,它应该可以全部替代传统动力。从经济性的角度来讲,从车的性能角度来讲,插电式混合动力无疑比传统动力有优势,无论是加速性能,还是经济性、碳排放量,都有竞争力。
 
记者:沃尔沃有没有计划在中国量产纯电动汽车?
 
付强:正如刚才提到了“三步走”战略,我们是有这个规划的。第三步什么时候来取决于周边的环境,有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电的产能类型,这个很重要。前不久Drive-E“E驱智能科技”上市的时候,我跟中科院的院士交流过这个问题。他提到我们对中国的电能产生方式是不是很有信心?中国很大程度上用的还是火力发电,能源使用效率比较低,那还不如用汽油、强混。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以沃尔沃的世界观和逻辑思维,纯电不仅仅是一个噱头,不能仅仅在我们这个环节环保。很多豪华品牌也有电动车,但我们也要向专家咨询,电的产能方式是怎样的。国家现在有一些消息要建内陆核电站,沿海地区还要建风电。当然,这个行业我们大家并不熟悉,我粗浅的理解就是说只有解决电能本身的环保和碳排放的问题,才能进一步讲电动车是不是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日产首席规划官安迪·帕尔默:
电池技术发展不够快是掣肘
 
本报记者 温斯婷 发自北京
 
在本届北京车展上,日产汽车展出了纯电动跑车BladeGlider,其目的在于希望公众可以看到未来的电动车会进化成什么样子。而为了抢占有可能成为电动车发展领导者的中国市场,占据了全球电动车市场近1/2江山的日产也正在加快其在这片热土的布局。据悉,日产启辰品牌的纯电动车型e30晨风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这款在日产纯电车型聆风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车型能否为日产在中国的发展注入另一股新的动力,则有待观察。
 
记者:现在很多国内外的汽车品牌都十分看好电动汽车,都想提高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所占的份额。我想请您讲一下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展望,已有的经验以及未来的规划。同时,您认为发展电动汽车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再有,电动汽车为中国带来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安迪·帕尔默:讲到电动汽车,日产汽车占据了全球47%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所以目前我们是第一位。电动汽车是一个必然趋势。2015年,汽车行业每年的销量将达两亿台。两亿台汽车带来的污染,地球是没办法承受的。日产会减少尾气排放,同政府一起合作,为电动汽车的充电提供优惠的价格。虽然中国在电动汽车的发展上起步慢一些,但是中国未来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
 
我们启辰的品牌,会把更多电动车车型尽快带入中国市场。技术,特别是电池技术发展不够快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会尽可能地投入资金和时间,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在启辰上,我们的确也是这么做的。
 
说到困难,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技术开发的高昂成本,所以当我们想要开发新技术的时候,政府会用一些激励措施刺激这一新市场发展,中国、美国、不丹等国家就是如此做的。第二个就是充电网络的研发,我们知道在城市合理分布充电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将来能够和政府合作的话,可能会更快解决这个难题。但是有一点我确定无疑,电动汽车将会是未来发展最快的细分市场,中国市场将在其中占据很大的份额。
 
目前,日产聆风已经销售了11万辆,今年与去年相比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可以看出电动汽车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的,如果能够在充电网络和政府扶持方面得到更大提升的话,我们将会发展得更快。我想,在未来五年内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广本执行副总经理郁俊:
这样的产品投放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本报记者 施璐玮  发自北京
 
4月18日,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车展开幕前夕,广汽本田先行向媒体召开了“创·动世界—2014广汽本田战略新车型先导会”,首次发布都市轿跑型SUV缤智、第三代飞度以及新歌诗图三款战略新车型。在会后,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郁俊接受了采访,坦言受困于产品线薄弱等原因,广本过去几年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从去年开始进入产品高速投放期,预期今年将实现20%的销量增长。
 
记者:现在中国品牌非常多,车型也非常多,广本也算是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那么您觉得到2020年中国大概还会有多少个品牌能够剩下来?广本有哪些优势?
 
郁俊:汽车市场竞争现在非常激烈,据说中国汽车产品品牌可能超过500个,通过竞争必然会有一些产品、品牌乃至企业会被淘汰,但这始终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广本来说, 15年来,我们一直是以做客户期待的产品作为我们的责任,持续的努力,赢得他们的信赖,进而赢得企业健康的发展。那么接下来面对竞争,广本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从产品上,我们去年导入了全新理念S1、凌派、第九代雅阁,今年陆续投放新歌诗图、全新第三代飞度,以及首次导入的中级SUV,另外我们今年还有全新的奥德赛,这样的产品投放力度也是前所未有。明后年,我们还将会有陆续的新车型投放市场。
 
在研发上,我们成立了第一个由合资企业全资设立的研发公司,这个公司投资超过30个亿,预计2014年年底会建成,今天也发布了它具备从概念设计到零件开发的整车开发的全部能力和设备。
 
另外,在制造、技术以及服务等各个领域,我们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记者:您对今年广本的销量有何预期?
 
郁俊:广汽本田严格来说低迷了一段时间,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产品线是主要的原因,因为从2003年、2002年开始,我们基本没有新车型导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四款产品,尽管做到极致,也很难和其他有12款、15款产品的企业从数量上去竞争。目前,广汽本田股东双方也达成了共识,从去年开始,我们也进入了产品的高速投放期,那么今年有四款车型的投放,我们设定了比较高的目标,去年我们是实现了43.5万台的销量,增幅达到37.5%,今年我们的目标是超越50万台,实现20%的增长,我们对实现这个目标充满信心。
 
 
广丰执行副总经理李晖:
产品线的完善不是唯一因素
 
本报记者 温斯婷  发自北京
 
4月18日,广汽丰田在北京正式发布了全新LEVIN三厢轿车,并正式命名为“雷凌”。尽管是中级车市场的“迟来者”,但雷凌作为广丰下一个十年的第一枪,显然被寄予厚望。除了能如“闪电”般劈开竞争已十分激烈的中级车市场,雷凌也成了广丰进入中国乘用车领域第一阵营的重要筹码。而如何让雷凌成功进而加码“中小型车”战略,则考验着广汽丰田高层的智慧。
 
记者:针对“中小型车”战略,广丰在后续产品规划和营销上面大概有些什么样的中长期考虑?
 
李晖:中小型车战略是广汽丰田现在以及今后的一个发展战略。以前小林总和我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将来在中小型车的总销量会占到广汽丰田总销量的40%。这一份额的实现我认为要依赖于产品。大家看到,产品线上我们从小型车到这次推出的中级车,我们在逐步地完善。但产品线的完善我认为不是唯一的因素,导入一款产品更难的是如何让它成功。广丰在这方面想得更多,广丰的产品不多,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有它的代表性,特别是最近我们的中小型产品,可以说从营销的创新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动作,而且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所以我更加看中在产品导入的同时确保我们的营销能够跟上,能够更加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让我们的每款产品真正打动我们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的消费群体,也就是说营销上的成功才是最终的成果。所以两者的结合,保证广汽丰田能够在今后一段时期实现中小型的40%目标。
 
 
大众汽车集团执行副总裁苏伟铭:
“店中店”模式只是过渡
 
特约记者 施璐玮 发自北京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核心管理层的唯一亚裔,大众集团执行副总裁苏伟铭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而自去年推动进口大众汽车入驻上海大众4S店进行销售的举措也备受争议。在4月20日的北京车展上,苏伟铭向媒体详解了这背后的故事及遇到的阻碍。
 
记者:您现在是多个品牌的负责人,大众进口汽车和上海大众之间的合作都是由您来主导完成,但现在出现了一点小分歧,上海大众也开始慢慢在一、二线城市进行出售,这个分歧将如何解决?
 
苏伟铭:这个合作从战略性的角度没有错。这项合作也绝对不是网络的整合。大众汽车集团以及大众汽车品牌会继续维持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大众进口这三个不同的经销商网络。大众进口的网络要逐步形成一个自己主导的品牌。
 
这项合作从战略的角度,不是一、二线城市的合作,而是三、四、五线城市的合作。这种合作并不代表大众进口汽车在三、四、五线就没有经销商网络。这些网络和目前上海大众在三、四、五线的网络在合作初期产生一些摩擦在所难免。
 
无论是上海大众的经销商,还是大众进口车的经销商,三、四线的不能到一、二线去销售,这个要求一定要执行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三、四、五线城市的竞争。比如在三线城市里面有一个点是大众进口汽车的,有一个点是上海大众的,由于在这两个点之间没有更加详细的区域划分,他们就会开始竞争,比如说利用价格手段的竞争。同时对这两个点的管理也不一样:上海大众管上海大众的点,大众进口管大众进口的点。这并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在管理层面整合,而不是渠道整合。
 
关于管理层面的整合,大众进口必须要派团队到上海大众去管理这项合作。从上周开始这个团队已经到位了。我们现在每个月都看合作的执行情况。在管理层面,尤其是大众进口,我觉得内部一些同事在战略执行的时候有一种竞争的心态。但是我一直在强调这种心态一定要打掉,上海大众是我们的战略伙伴,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这点我也说得非常清楚。
 
“店中店”不是长久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是考虑到投资商即便是在三至五线城市建店,成本是不低的。今天他们在这些市场刚刚开始,不一定有很大的规模。对于我们和上海大众来说,这种做法是一个过渡。一旦两三年之内这些市场成熟了,这些“店中店”就可能要改为“店外店”。对投资商来说这应该不是一个问题,仍然可以是同一个投资商,在上海大众的店隔壁再建一个进口大众的店。
 
 
标致品牌全球CEO毕高诚:
今年中国将成为标致第一大市场
 
特约记者 施璐玮 发自北京
 
由神龙公司副总经理晋升为标致品牌全球CEO的毕高诚(M Picat),在本次车展的发布会上也坚持用颇为流利的中文致辞,以示标致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而在采访环节,为了保险起见毕高诚仍以法语回答,但不待翻译翻完,你会发现他的眼里已闪烁着知晓如何应答的光芒。
 
记者:在标致的全球化战略中,中国市场占什么样的地位?
 
毕高诚:希望中国第一。在2013年,中国销量是全球第二,在2014年,中国将会成为标致品牌的全球第一大市场。
 
标致品牌发展的两大重点区域,中国和欧洲,然后是其他市场。
 
记者:记得之前有提过,厂商希望把标致在中国打造成一个高端的品牌,您认为未来品牌高端化的挑战在哪里?
 
毕高诚: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在中国投入现代化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网络范围也会逐步扩大,逐步改善我们的服务质量,也希望能够在未来提升我们品牌的形象,希望能提升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新的技术正在到位,特别是发动机,我们现在正在投放涡轮增压发动机,未来的18个月,将会全面匹配新型1.6T、1.8T 发动机,我们也会更新现有的技术,比如1.6和2.0发动机。
 
我们还有很多新的技术,比如车载互联系统,BLUE-EYE(蓝眼),蓝眼客户在车内通过3G可以上网。新型涡轮增压发动机将会在欧洲、南美和中国同步投放,并在中国国产。
 
 
丰田中国执行副总经理董长征:
中国车市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节油
 
本报记者 倪佳 发自北京
 
今年的北京车展,丰田中国提出了新的口号—“将懂你”。其中的寓意不仅是字面上的丰田中国以及南北丰田三位中方一把手的姓氏组合,更是丰田中国在向中国丰田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只有真正懂得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丰田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在中国获得成功。
 
记者:今年丰田提出的“将懂你”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董长征:“将懂你”还真是寓意很深,不是开玩笑。这几年,丰田一直在做着改变,丰田的改变在很多方面,其中在市场方面,主要是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的消费者,你怎么去理解现在的80后、90后成长起来以后,他们的心态。吸引年轻的消费者,不光是在中国,在全球,特别是在新兴市场,都是丰田的一个课题。要培养丰田品牌的魅力和粉丝,那就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时,要从长远来看。“懂你”的意思就是要了解你,要知道你,要按照你的意愿去做,所以我们开发专属于中国市场的产品。
 
记者:限购对丰田的影响有多大?作为新能源车,丰田的技术还是挺明显的,怎样利用这个领先的优势? 
 
董长征:在限购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城市放的眼光是比较长远的。限购的目的是什么?一个是交通更顺畅,还有一个是环境格外的好,广州就给了混合动力一个很好的政策,这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方式。
 
对混合动力来讲,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个机会。当然,我们媒体可能比较关注国家更多地把补贴放在新能源汽车上,也就是电动车和PHEV上。最近我从媒体上知道我们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在视察长沙的时候讲过话,说混合动力这样一个高节能的产品,毕竟比传统汽车要节能40%,怎么给予它补助、给予它支持,让它更好地普及,责成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我们也很受鼓舞。
 
我个人的意见,我们国家这么大的汽车市场,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节油。我们也希望有共识的媒体朋友们能共同呼吁,国家应对这种强混的、高节油的汽车给予补贴、给予重视。
 
 
林肯中国区市场行销副总经理徐佩文:
建立品牌形象是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 温斯婷 发自北京
 
记者:林肯重新进入中国之后,在整个品牌上的定位和车型趋势上是怎么样的?  
 
徐佩文:我们在趋势上最重要是,我们把这个品牌可以看成一个很亲民的品牌。一般大家印象中记忆中的林肯是给元首和电影明星的,这两款车大家一看就觉得是可以给自己的,未来我们会再继续推广这一点。今年年底两款新车上市,到2016年有五款新车会出来,包括MKC、MKZ,包括其他的SUV,还有旗舰版的大型的轿车,都会进入中国。
 
记者:目前在中国的整个销售渠道,包括经销商的布局是什么样的情况?
 
徐佩文:我们经销商的布局是这样,在年底之前会在七个城市共八个经销商店开业。到了明年,林肯在中国将有60个经销商店,分布在50个城市。经销商的布局其实是比想象中快,因为我们本来只想做5家,可经销商反馈很热烈地配合我们,所以在衡量产量、产能,还有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觉得可以接受今年有8家,因为对林肯来讲,现在最重要的是质,是怎样建立品牌形象。
 
 
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蒋峻:
新发动机系列是自主引导的成果
 
本报记者 谭力峰 发自北京
 
4月20日,上汽乘用车不仅携荣威和MG双品牌全系车型亮相2014北京国际车展,更集中展示了有着自主品牌“最强动力总成”之称的全新一代动力总成“CUBE-TECH”。这意味着掌握核心技术的上汽乘用车率先进入“新动力时代”,进入中国自主品牌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自主品牌市场状况接近三个月下滑,请您谈谈上汽的表现,上汽在自主品牌中如何逆市突围?
 
蒋峻:自主品牌一季度的表现不能脱离中国经济的大背景。中国经济已经从原来的高增长进入到中高速的增长。最近刚刚公布的GDP同比增长低于7.5%,第一次回到了中高增速。第二个特征也非常明显,这将会是一个持续的增长,长期增长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第三个特征,中国经济会出现结构调整的需求,或者说结构调整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中国车市结构性的调整也会出现,或者说正在发生,甚至是已经发生了。
 
去年上汽乘用车完成了51430辆,实现了微增长,达到了基本的目标,但略低于我们的预期,挑战仍然比较大。
 
为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在部署,包括品牌战略层面更精准的定位调整。一是要前瞻性地看到中国消费的迅速成熟,中国消费者的变化,包括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将在未来几年成为消费主力等这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必须要在品牌层面上有相应的更精准的定位。
 
更重要的是,随着合资品牌的价格下探,我们并不是跟随着他们的“天花板”一直往下走,我们要向上调整。随着我们的产品线战略调整以后,我们的品牌也必须要跟着产品做一些战略调整,这将会是上汽乘用车在未来12个月中重中之重的事情。
 
记者:我们看到所有的车企都在谈梦想,上汽也在讲梦想。以前都说中国车企是用市场换技术,这次我们新的发动机系列,是不是可以说是一个市场换技术的结果?
 
蒋峻:上汽这次发布的动力总成包括了SGE和MGE两个系列,其中MGE系列是从2.0T延伸到1.8T的直喷发动机,这是上汽自主开发的相对大排量的直喷发动机。
 
我们的SGE发动机是和美国通用联合开发的。一方面,这是资源共享的要求;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需求不同,美国通用有多年国际化的运作,对上汽来说,与他们联合开发,我们可能会避免走一些弯路。出于这些考虑,我们做了一些联合开发。所以,这一系列发动机不是市场换技术的结果,而完全是在自主引导下实现的技术成果。
 
 
马自达中国董事长稻本信秀:
阿特兹不走降价冲量路线
 
特约记者 施璐玮 发自北京
 
继去年推广创驰蓝天技术取得不菲成绩以来,马自达中国再次将2014年定为“创驰蓝天花开之年”,本次车展也携两款搭载创驰蓝天技术的阿特兹、昂克赛拉而来。面对记者关于阿特兹定价、与一汽轿车的合作方式是否有了新进展的提问,马自达中国董事长稻本信秀从容应对。
 
时代周报:阿特兹前段时间刚下线,公布的价格为18.99万至24.99万元,有些人认为这定价偏高,有可能是为了以后像马6一样降价留出空间,您怎么看?
 
稻本信秀:我们并没有降价的想法。我们定价的时候有我们的逻辑考虑,主要是考虑到蒙迪欧等一些竞品,现在发布的价格还只是一个预售价格,或许上市之后会有一定幅度的变化。
 
记者:一马下线的时候提到了合资企业这个问题,您是作为日方最高的代表,您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些看法?
 
稻本信秀:一汽集团和马自达是在十二三年前就开始了合作,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良好,而且是保持着顺畅的信息交换,中国市场是一个有魅力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马自达要在中国取得增长的话,和一汽之间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和一汽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我们今后还会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关系,而且会努力进一步发展这种良好的关系。
 
一汽他们有自己的经营思路,马自达也有马自达的经营思路,双方的经营思路当中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现在双方在主张各自的经营思路的同时也在加强沟通,所以既使是现在这样的一种合作方式,还是会有一些需要解决的课题。
 
 
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
2015年底Jeep实现国产
 
特约记者 施璐玮 发自北京
 
“我们想通过整合资源实现‘成本最低、效率最快’,现在也是这样推进的。”拥有数个合资品牌的广汽集团,期待自主品牌能与之并进。在4月20日广汽集团发布会后,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与广汽研究院院长黄向东及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一起接受了采访。
 
记者:广汽刚宣布将要国产JEEP,想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个项目今后的进程、规划,长沙在这个项目中将会是一种什么地位? 
 
曾庆洪:我们在长沙已经建立两个大项目,一是广汽菲亚特,第二个就是克莱斯勒JEEP。我们对这个项目投资是47亿元,16万辆的产能,有三款JEEP产品,具体是什么,到时候希望大家关注,按照规划明年年底即可投产。长沙和广州这两边我们都会考虑,同样的平台长沙是长沙的平台,比如广汽菲亚特的菲翔;广州方面我们也会考虑与广汽乘用车的共享资源、研发、物流等等。我们想通过整合资源实现“成本最低、效率最快”,现在也是这样推进的。
 
记者:现在电商比较热门,您如何看待现在上汽布局的电商模式?广汽未来除了与天猫的合作以外,还有没有更成熟的电商的布局?
 
曾庆洪:众所周知,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但汽车跟其他商品不太一样,是针对服务的,应该是线上线下一起互动。广汽各个主机厂都在推进,接下来还要推进整个集团的电商平台,目前我们已有10多个平台,摩托车、大卡车、客车都有。电子商务平台不是说随便打个电话、网上看看车、网上支付那么简单,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从实践中看我们的线上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广汽的电商平台一定有我们的特色,一定要让顾客买得放心、用得放心,特别是要有全方位服务。
 
 
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
数据漂亮不如把车做好
 
本报记者 温斯婷 发自北京
 
今年一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88.53万辆,同比下降1.46%,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72%,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4.54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在这种大背景下,广汽传祺却逆势上扬,实现增长50.6%。不过,在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看来,数据实际上“一点意思都没有”,脚踏实地把车做好才是王道。“虽然数据后面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依照数据来谈论没意义。”
 
记者: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从40%降到30%,是不是到了最低点?
 
吴松:还没有,以我所了解的自主品牌,可能还会再低,这是必然的。为什么?人家一个减配的产品都能打得你没有还手的余地,如果外资品牌把他全配的东西拿到中国来的话,自主品牌竞争会更加没有优势。
 
这也给我们上了很深的一课,就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没有在坚持正向开发,没有把自主品牌当成一个事业的话,很难长远发展。如果当成一个一时盈利的手段,中国的国产品牌要想走向世界,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
 
其实,这也不是坏事,这样大幅度地降低,起码我想政府会更加下定决心,要带头在公务车里面,或者是在我们精英人士里面倡导采用国产品牌。其次也迫使我们一些企业意识到不要只看着合资的好处。你在合资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要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去发展我们自己。最后,正是因为往下走,也有可能经过一年两年左右,自主品牌的大好春天也就来了,任何事情是物极必反。
 
记者:我们品牌往上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划?比如咱们之前会有一个产品的推广,那现在整体传祺品牌要提升到品牌的战略高度,您对这方面有什么规划?
 
吴松:第一,宣传方面。现在1.8T的重点对手设在CRV。这一块现在正在加大力度,在品牌传播和宣传上体现传祺跟别人的不一样。从去年到现在,传祺品牌美誉度正在向高度发展,但在这个领域抢占别人的份额比较难,不像你往下走。
 
第二,在产品上,我们今后还要开发全尺寸的,在GS5的基础上也会开发一个超级版,比现有的GS5水准更高一些,比如说动力方面是1.8T、1.6T配7速DCT,这个操控更加平顺,再把它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第三,在整个车的规划里面,我们不能因为SUV好卖就专门搞SUV,所以在轿车里面,明年在6月份也会推出一个C级车,轴距是2.88米左右。在轿车方面,本身整个品牌,再加上今年的GA6,整个系列是促使传祺向上走。
 
 
长安汽车副总裁朱华荣:
自主品牌应回归理性
 
本报记者 倪佳 发自北京
 
近年来的长安汽车并不顺利。受困于长时间的内部整合,长安的发展不如其他几家大自主集团那般如意,但是经历多重磨难之后的长安似乎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针与路线,旗下合资企业开始各自发力,长安自主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不过,最终效果如何还需掌舵人的运筹帷幄。
 
记者:请朱总就未来国内自主品牌发展说一些自己的理解?
 
朱华荣: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出现了连续7个月的下滑,实际上这是中国自主品牌一部分企业在主动做战略性的调整和转型,在新方向上发展。该结果的后面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合资自主的下探,以及自主品牌的往上发展,形成了竞争更加白热化。我认为核心的问题还是竞争力相对减弱,不是说这些企业越做越差,而是相对来说竞争力有所下降。这个进一步下降还在于它的产品,这是主要的因素。而产品背后的问题,就是研发实力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基于这几个情况,非常高兴的是我看到我们中国自主品牌所有的企业,都已经开始认识到发展一个汽车品牌应有的一些规律性,而且大家在回归理性,在脚踏实地地优化改进自己的战略策略。
 
记者:这次长安车展上推出了CS75,CS75如何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局?
 
朱华荣:首先是深度的研究用户,就是我的品牌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差异化的产品,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为什么像长安CS35到现在终端没有降价反而加价销售?这是源于对用户深度的研究。第二点,所有的产品不管做什么车,必须把质量做好,自主品牌要逐步提升,美誉度好是最基础的;另外就是我们要做好服务,这也是品牌提升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些工作让我们的产品破局。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股价涨幅第一!中信银行年内涨近50%,超10家上市银行获大手笔增持
机器人、机器狗、重卡?李彦宏携AI神器及5000万大奖亮相开发者大会
港股IPO|挚达科技增收不增利,傍上比亚迪仍难解盈利困局
股价异动观察丨股价“抢跑”?天承科技业绩披露前夕股价爆拉12.58%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