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中信赴港上市的央企改革意涵

2014-04-10 03:49:18
来源: 时代周报
中信集团折腾了多年的整体上市,最终唱了一出“子公司吞并母公司”的借壳大戏。

中信集团折腾了多年的整体上市,最终唱了一出“子公司吞并母公司”的借壳大戏。

2014年3月26日,港股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与母公司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拟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收购中信集团持有的中信股份100%的股权。中信股份是中信集团的主要业务平台,持有集团90%资产。收购完成后,中信股份将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这样,中信集团就实现了借壳旗下子公司中信泰富,以红筹方式在香港上市的目标。

对于这笔估值约400亿美元的收购,坊间有不少评论。比如质疑为何央企抛弃A股而投入香港怀抱?实际上,中信集团多块资产已经在A股上市(如中信证券、中信银行等),而根据内地规定,A股市场同一资产无法多次上市,因此,中信集团选择已经在香港经营近二十五年的中信泰富借壳上市,谈不上对A股的抛弃。

不可否认,此举“挺港”的扩张意图也相当明显。上市成功后,中信集团的注册地将改为香港,成为第一家在香港注册并控股中国内地大型金融集团的中央控股国有企业。尽管有业内人士称,迁册香港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中信集团可能会考虑香港和北京的双总部设置,但对于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仍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考虑到近来上海提出2020年国际金融中心规划,以及李嘉诚的长实系撤资香港等多重背景。

不过,我们更应当从这一事件中看到,香港作为连接中国大陆与国际资本的国际金融桥头堡,仍然对于中国的整体改革—尤其是当下热议的国有企业改革—有重要作用。

3月底,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曾在香港表示,应该以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中信集团的整体上市,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中信集团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先试的代表。

中信本身作为改革的标志性意义不容忽视。早在1979年,中信集团的前身—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后,就是中国最主要的“窗口企业”之一,是吸引境外资本的重要渠道。如1982年在日本发行“武士债”,就是1949年后中国第一次发行海外债券。此外,还在融资租赁、杠杆租赁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

此次,当国有资本证券化、混合所有制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时,中信再次被选中成为央企赴港上市的先行者。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重点规划,提出了实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方向。此后,从央企到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都在推进。比如,中石化、中石油、中电投均在计划引入民资。其中,中国石化在2014年2月公告,对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实行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中石油共计划搭建六个合资合作的平台,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而中电投的所有业务都向民资开放。

但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国有持股比例的降低,有效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打破国企垄断,不是为了混合而混合。正如有论者指出,若民企、基金只是形式化、象征性参股,并不能激活国企的经营机制。过去,对国有控股存在诸多的认识误区,比如,国企必须绝对控股(至少50%以上)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安全,而相对控股则是不安全的。实际上,除了一些战略性行业,在一般竞争性行业,30%的持股比例也可以控制企业。比持股比例更重要的是,如何降低控股成本,提高控股效率。在这方面,赴港上市的中信集团有可能带来新的探索和经验。

据《财经》报道,财政部此前保持对中信集团100%的控股,即对中信股份亦是100%控股,此次上市后,财政部的持股比例将一次性减持到70%,未来财政部还将进一步减持中信股份的股权比例至30%。如果在香港上市后,中信集团能够成为央企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典范,我们才可以说,中信是又一次借助香港的阵地,充当了改革的排头兵。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投资亏超8000万元,沃森生物一季度净利大跌逾九成,刚终止一款新冠疫苗研发
北京车展今日开幕!合资自主齐上新,智驾“普及风暴”进行时
《恋与深空》海外上线3个月狂赚超5亿元,苏州跑出一匹游戏“出海黑马”
一季度营收、利润双降!西部证券去年净利润上涨超170%,分红超4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