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明前茶

2014-04-03 04:41:32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如果只是为了尝口新茶,迟个几天应该没关系,为什么一定要清明前?这由贡茶体制中茶叶的用途所决定的。

大梦无人

动物也好,植物也好,初生的都惹人喜爱。茶也是如此。据考证,在茶的众多名字当中,有一个叫“萌”,后来音转成了“茗”。四川有一地名叫葭萌关,就是三国演义里张飞大战马超的那地方。葭萌就是茶叶,那就是一个生产茶叶的地方,人们所采应是初萌的茶芽吧。最初,人们看待茶叶,不分老嫩都欣赏的。晋朝杜育写的一篇赞美茶叶的赋叫《荈赋》,“荈”后来专指粗老茶叶的。但很快,人们就都喜欢初生的嫩草了。

在两晋之前,人们大概把早采的茶称为“荼”,把晚采的称为“茗”,品鉴茶叶可是名士必备的常用技能。《世说新语》载: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自过江,便失志。王丞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有异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耳。”后来,荼或茶成为通称,茗成为早采的茶叶,成为雅称。上档次一点的茶约要称为品茗。

一开始,人们只是追捧春茶,并未太计较具体的时间。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只言春季。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所说金芽也是指春茶。但到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里,明前茶的概念开始明显了:“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说的是惊蛰时分采制的茶,当然是明前了。并且明确地说这是进贡给皇帝的茶,要让皇帝先尝的。到了宋朝,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唐代的贡焙在宜兴,宋朝的贡焙在福建,很明显离京城更远,但茶叶却要三月送到京城去。晚唐时平均气温开始下降,宜兴产的茶不能在清明前送到京城,而福建地处南方,茶叶发芽的时间比较早,可以在清明前把茶送到京城,所以贡焙南移了。皇帝在清明前喝到新茶的决心很大啊。

如果只是为了尝口新茶,迟个几天应该没关系,为什么一定要清明前?这由贡茶体制中茶叶的用途所决定的。古代的帝王一年要搞很多祭祀,春季上巳、寒食祭玄鸟高禖,不知何时起把茶叶作为了必须品。人可以等,节气、神灵是不能等的。祭祀完了,祭品赐与大臣们,这就是“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原因。唐代武元衡得到赏赐后,写过一篇《谢赐新火及新茶表》,表示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清明贡茶制度直接影响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唐代吕温在一次上巳饮宴活动中就用茶代替了酒。并写了一篇《三月三日茶宴序》:“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经过唐宋帝王和文人的追捧,明前茶成为好茶的代名词。明前茶在民间逐渐被神化了。唐朝有人特意做了一种“骑火茶”,不在明前,不在明后,正好在寒食节做成,因寒食有禁火改火的习俗,所以叫骑火。也有人赶早,唐文宗时,吴蜀两地进贡的春茶在正月就到京了,结果皇帝不喜欢,要求贡茶需在春分以后造。但民间还是有人追捧二月二以前的茶,称为社前茶。

明前茶的光环在明朝时开始暗淡下来。钱椿年在《茶谱》中就提出谷雨前后采茶较好。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说采茶须在谷雨前后。张源《茶录》中提出采茶以谷雨前五日为上。许次纾在《茶疏》中则明确比较了明前茶与谷雨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基本上,明中后期,雨前茶才是茶客们的首选。民间也受此影响,清代江西有一首采茶歌,其词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可知所采也是雨前茶。

现在呢?不说了。这几日,明前茶正一大波一大波地涌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新行长任职资格获批!邯郸银行去年净利润“腰斩”,不良贷款率上升
卖奶茶卖出百亿身家,四川80后夫妻干出今年港股迄今最大IPO
在深圳湾开出专门店,李嘉诚家族北上抢客,最高降930万港元推售香港豪宅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蒋昌松:胰岛素集采政策趋稳,让企业拿该拿的利润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