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明前茶的经济学

2014-04-04 10:50:16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世人对明前龙井茶的追捧,恐怕来自乾隆的风雅。乾隆曾四度来到龙井村的狮峰品茶。至今,龙井村里被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依然是村里最著名的景点。

1. 碧绿的茶园里,点缀着一顶顶小麦色的斗笠。但这些戴着斗笠的茶农,和茶园并没有多大关系。
2. 炒茶的锅,比平时能见到的锅要小很多。锅小,可以保证茶的品质,没有人舍得用大锅来炒制珍贵的明前龙井—就算小锅每次只能炒制3两茶。
3. 一斤茶的价格和一瓶一斤装的茅台差不多。一斤茶叶可以泡180多杯龙井茶,就算一天喝一杯,也能喝半年多。
4. 六位采茶工,每人每天的工钱是100元左右,“跑茶”的每人每天的价格则在130元左右—比去年涨了10元到20元不等。


特约记者 秦叶 发自杭州

杭州市区西南边的这片连绵绿色山丘,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如火如荼的时刻——从今年3月下旬起,明前龙井正式进入开采季。这为时一个多月的采茶期,维系着龙井、梅家坞、龙坞等多个龙井茶原产地茶农一年的收益。

在这样的时候,想约一位茶庄主人坐下来聊聊,当真是自讨没趣—他们实在是太忙了。就连我的初中同桌,也替种茶的父母委婉地拒绝了我的采访请求:“我爸最近白天送货,晚上炒茶,超级忙,可能心情不太好。”好吧,那就只有只身闯茶园了。

“你今天过来,一定会后悔的!”和我说这话的,是龙井村人王强(化名),“我家门口停了一辆车,堵在这儿已经一个半小时了,连动都没动过!”这天是3月30日,周日。此前陆续下了几天细雨的杭州,终于迎来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精明的本地人,和学乖了的外地人,纷纷抛开了西湖,向山上进发。

接受了王强的建议,我选择去另一个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梅家坞。

从杭州市区沿着灵隐路进入梅家坞,需要经过一个岔口。直行,是著名的灵隐寺,向右转,开不到10公里的路,就能抵达梅家坞村。岔口处有一个公交车站,站名很特别,叫“立马回头”。抛开站名的典故不谈,单是在明前茶开采的繁忙时节里,这个站名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当你被堵在进村的拥挤山道上时,就明白这个站名的良苦用心了。

一天一个价

一进入梅家坞村,山路的两侧尽是茶园。哪怕是路边房前的一点缝隙,也被种上了几排茶树。

今年的明前茶,从3月20日左右开始出茶。自这个时间算起,越早的茶,越值钱。龙井茶的价格每天都在变化。采摘明前茶,几乎就是一次跟时间的赛跑。“3月20日左右,刚开始采茶的那几天,我们这儿的茶最高卖到2800元一斤,今天(3月30日)已经降到1200元一斤了,”王强反问我,“你说这价格变动大不大?”

孙祖发是地道的梅家坞人,在村里开着一家“七碗茶楼”。茶楼在杭州西湖区梅家坞新村23号,兼卖新茶。

在梅家坞,几乎所有临街的小洋楼,都被改造成了茶楼。每到周末,这里游人如织。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龙井村、龙坞等其他几个龙井茶保护区所在地。这些茶楼其实更像是农家乐。游客在这里除了品茗,还会顺带点几个菜,在茶园边上享受一顿惬意的午饭或者晚饭。

要在以往,周末是孙祖发最繁忙的时候,但是到了清明节前,所有精力都要首先被放到采茶、炒茶上—除了茶楼,孙祖发还有8亩茶园。事实上,这8亩茶在清明节前这一个月里的收益,基本上占了他一整年收入的七成。

看着茶楼里交杯换盏的客人,孙祖发说自己满脑子想的,其实都是自己茶园里那些嫩绿嫩绿的新茶。此时此刻,正有十多位采茶人在为孙祖发采茶。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杭州的茶村采茶。远远向茶山上望去,碧绿的茶园里,点缀着一顶顶小麦色的斗笠。这是一幅会让摄影爱好者倍感兴奋的画面,但兴奋的摄影爱好者在拍照的时候,却很少会想到,这些戴着斗笠的茶农,实际上和他们正在劳作的茶园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为了尽快采摘,茶园的主人往往会雇人采茶。

有些采茶人,固定受雇于某位雇主,吃住都在雇主家;还有的人,被称作“跑茶”的,这些人并没有固定雇主,今天在这家采茶,明天就可能去那家。一切,都随各个茶园的需求而变。孙祖发的茶园里,除了六位固定的采茶人外,今年还雇了七八位“跑茶”的。

在梅家坞的茶园里,从衢州江山来的采茶工邵秋洁(音)一边埋头采茶,一边和我聊天。“我们家那儿,下雨天都是不采茶的,只有杭州的龙井茶,下雨天也要采茶。”邵秋洁说,正是因为雨天采茶,让她在这儿赚的钱,比在老家赚的要多一些。

孙祖发炒茶的锅,比平时能见到的锅要小很多。“这是专门用来炒明前茶的锅。”孙祖发说,锅小,可以保证茶的品质,“大锅容易把茶炒碎,火候也不好掌握。”没有人舍得用大锅来炒制珍贵的明前龙井,就算小锅每次只能炒制3两茶。“这段时间,我每次炒茶都要炒到凌晨一点多。”孙祖发介绍。

龙井茶的炒制有晾晒、杀青、回锅(二炒)、回潮等步骤。“好的茶叶,回锅必须用手工炒,”孙祖发告诉我,“这样可以控制火候,用手在锅壁尚磨出来的茶叶,比机器翻炒的更光亮,而且不容易破碎。”

龙井43号和群体种

“这茶味道怎么那么淡啊?老板!你给我们泡的是明前龙井吗?还是你舍不得放茶叶呀?”在梅家坞的一个茶楼里,一位外地游客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老板。

这样的疑问,在头一次喝到龙井春茶的游客中,不下少数。一到清明前后,假冒龙井茶到处都是。王强在新浪微博上有一个“大号”叫做@龙井茶文化。如今,这个微博已经拥有四万多粉丝。“开这个微博的初衷,就是为了打假。”王强说,早在2011年,他就发现有人在网上打着“龙井村”的招牌,卖假冒的龙井茶。此后,王强开设的微博,就成了龙井村打假的主阵地。2013年3月初,就有消息称当年的明前龙井已经上市。王强立马在微博上澄清:“西湖龙井还没冒新芽,哪来的新茶?”

实际上,在清代诗人陆次云的口中,龙井茶的“无味之味”其实更为优雅:“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却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漫于齿颊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西湖龙井茶本就是以淡雅、无味之味而闻名的。”王强说。

世人对明前龙井茶的追捧,恐怕来自乾隆的风雅。乾隆曾四度来到龙井村的狮峰品茶。至今,龙井村里被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依然是村里最著名的景点。乾隆每每来龙井,都必赋诗8首,四次共计32首龙井茶诗,其中不少诗都是描写明前(清明前)、雨前(谷雨前)的龙井茶。

喝茶之人爱喝明前龙井,很多时候爱的是明前龙井挺秀的外形和青嫩的色泽。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龙井43号品种,由于茶叶外形姣好,在龙井茶种植区颇受欢迎。尤其是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明前茶采茶季,龙井43的出茶时间又比传统的群体种要早两三天,于是更受茶农欢迎。

但相较于群体种,龙井43号的耐寒性较差,一遇到“倒春寒”等不正常气候,很容易造成减产。另外,从品质上来讲,“群体种”比龙井43号更好,杭州的各个龙井茶园如今依然坚持种植传统的群体种。“龙井43号和群体种,我都种。龙井43号出茶早,但是群体种更香浓,”孙祖发说,“龙井43号只能泡两泡,群体种可以三泡。”

“龙井村90%以上的茶树,都是群体种,”王强介绍,“在龙井村,种植群体种受到政府的鼓励,凡是种植群体种,都可以享受免费发放肥料等补助政策。”

一杯龙井,奢侈还是亲民?

2012年底,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项规定的出台,对各类高价消费品的打击不可谓不小。孙祖发告诉我,龙井茶的销售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今年茶叶比较难卖,政府这块几乎是零。”在孙祖发的茶园里,前来收茶的如今基本以企业和个人为主。“像前几年的这个时候(3月31日),茶叶价格还有1000多元一斤,今天的收购价就只剩八九百一斤了。”孙祖发说。

但在王强看来,明前茶受“八项规定”的影响很有限。“只能说,对高档茶特别是以茶为奢侈品的市场,肯定有影响。” 王强认为,并非所有的明前茶都是奢侈品。也许是关心时政,王强认为,对于部分茶的“奢侈品化”,始终保持着警惕。“茶人应该以酒行业为前车之鉴,合理利用茶叶的价值,避免走上歪路。”

的确,动辄几千元一斤的明前龙井茶,乍看之下让人望而却步,但是一到杭州的几个茶村,又处处都会碰到几十元一杯的明前龙井—对老百姓而言,这价格又不是那么难以接受。每逢周末,茶村里如织的游人也在证明着大部分龙井茶的亲民属性。

“你看,这一斤明前龙井茶,要一两千一斤,看起来很贵吧?”王强捞起一把新茶,继续比较,“一斤茶的价格和一瓶一斤装的茅台差不多。”“但是,一斤茶可以喝多久你知道吗?”王强算了笔账,“一斤茶叶可以泡180多杯龙井茶,就算一天喝一杯,也能喝半年多!”这样算来,每杯龙井茶的价格,不过十几元左右。

“特别是到清明后、谷雨前的雨前龙井,价格更是降到了五六百一斤,一杯茶才三块钱,那谁喝不起?!”王强的账算得比谁都明白。

与价格亲民的明前茶相比,当然还有动辄八九千甚至上万元一斤的龙井茶。“有的客人点名要一叶一芯的龙井,他要的话,我们也会做,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孙祖发介绍。

事实上,更让孙祖发们倍感压力的是每年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今年,孙祖发召了六位采茶工,每人每天的工钱是100元左右,“跑茶”的每人每天的价格则在130元左右—比去年涨了10元到20元不等。为了节省成本,孙祖发只好自己炒茶,而有的茶园,还会请一位炒茶师傅。一位好的采茶师傅,一个月的工钱要一万元,“去年只要八九千就够了。”孙祖发说。

根据采摘季节的不同,龙井茶又细分为头茶、二茶、三茶、四茶。明前、雨前龙井,被称为头茶。“采完头茶,就要歇一阵了,”孙祖发有些无奈,“我们这儿一般只采头茶和四茶。两三百块一斤的二茶和三茶都扔地里不采了,越采越亏。”




 

被神化的明前茶

大梦无人

动物也好,植物也好,初生的都惹人喜爱。茶也是如此。据考证,在茶的众多名字当中,有一个叫“萌”,后来音转成了“茗”。四川有一地名叫葭萌关,就是三国演义里张飞大战马超的那地方。葭萌就是茶叶,那就是一个生产茶叶的地方,人们所采应是初萌的茶芽吧。最初,人们看待茶叶,不分老嫩都欣赏的。晋朝杜育写的一篇赞美茶叶的赋叫《荈赋》,“荈”后来专指粗老茶叶的。但很快,人们就都喜欢初生的嫩草了。

在两晋之前,人们大概把早采的茶称为“荼”,把晚采的称为“茗”,品鉴茶叶可是名士必备的常用技能。《世说新语》载: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自过江,便失志。王丞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有异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耳。”后来,荼或茶成为通称,茗成为早采的茶叶,成为雅称。上档次一点的茶约要称为品茗。

一开始,人们只是追捧春茶,并未太计较具体的时间。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只言春季。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所说金芽也是指春茶。但到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里,明前茶的概念开始明显了:“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说的是惊蛰时分采制的茶,当然是明前了。并且明确地说这是进贡给皇帝的茶,要让皇帝先尝的。到了宋朝,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唐代的贡焙在宜兴,宋朝的贡焙在福建,很明显离京城更远,但茶叶却要三月送到京城去。晚唐时平均气温开始下降,宜兴产的茶不能在清明前送到京城,而福建地处南方,茶叶发芽的时间比较早,可以在清明前把茶送到京城,所以贡焙南移了。皇帝在清明前喝到新茶的决心很大啊。

如果只是为了尝口新茶,迟个几天应该没关系,为什么一定要清明前?这由贡茶体制中茶叶的用途所决定的。古代的帝王一年要搞很多祭祀,春季上巳、寒食祭玄鸟高禖,不知何时起把茶叶作为了必须品。人可以等,节气、神灵是不能等的。祭祀完了,祭品赐与大臣们,这就是“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原因。唐代武元衡得到赏赐后,写过一篇《谢赐新火及新茶表》,表示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清明贡茶制度直接影响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唐代吕温在一次上巳饮宴活动中就用茶代替了酒。并写了一篇《三月三日茶宴序》:“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经过唐宋帝王和文人的追捧,明前茶成为好茶的代名词。明前茶在民间逐渐被神化了。唐朝有人特意做了一种“骑火茶”,不在明前,不在明后,正好在寒食节做成,因寒食有禁火改火的习俗,所以叫骑火。也有人赶早,唐文宗时,吴蜀两地进贡的春茶在正月就到京了,结果皇帝不喜欢,要求贡茶需在春分以后造。但民间还是有人追捧二月二以前的茶,称为社前茶。

明前茶的光环在明朝时开始暗淡下来。钱椿年在《茶谱》中就提出谷雨前后采茶较好。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说采茶须在谷雨前后。张源《茶录》中提出采茶以谷雨前五日为上。许次纾在《茶疏》中则明确比较了明前茶与谷雨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基本上,明中后期,雨前茶才是茶客们的首选。民间也受此影响,清代江西有一首采茶歌,其词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可知所采也是雨前茶。

现在呢?不说了。这几日,明前茶正一大波一大波地涌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丁世忠力挺,安踏在上海试水新店态,不赚钱也要开
常青产品数量占比过半,腾讯游戏被低估了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