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治污困局

2014-01-16 01:04:54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何光伟 发自江苏

在双桥菜场往南不到100米处,水泥桥下的河流脏乱不堪,一些裸露的固体废弃物浸泡在近乎发黑的污水中。

尽管冬日的污水很少,但这条河的水还是会流入太湖。就在早些天暖和的时候,居住在河道两岸的双桥村的村民们,还能闻到河水的臭味。

河里一直长着的水草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富营养化后长出来的浮游植物。用村民们的话说,这条河已经再也找不回以前的那种感觉了。

在30岁左右的村民们的印象里,他们幼时常在河里抓鱼、戏水,但现在河里的鱼虾几近灭绝,“别说抓鱼,连河都不敢下了”。

太湖岸边双桥村中的这条河流,只是太湖周边地区一些村庄的缩影。双桥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下辖的宜兴市丁蜀镇,这里家家户户以做紫砂制品而闻名。

在长期污染聚集的作用下,2007年太湖周边多地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并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此谓“太湖蓝藻事件”。

尽管太湖周边的省市一直在耗费大笔经费治污,太湖水质也有好转,但其污染依然未能发生实质性的好转。

来自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对太湖流域水质的监测数据表明,从2013年1—8月太湖湖体水质监测结果来看,东太湖水质达到三类水1次、四类水5次、五类水1次、劣五类水1次;湖心区五类水3次、劣五类水5次;太湖西部沿岸区劣五类水8次。

监测显示,只有东太湖一次达标,其余都未达标,污染较重。超标项目为总氮、总磷、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酸碱度等。

监测结果还表明,从太湖流域整体监测来看,达标也很少,大都是五类、劣五类及四类水。

没有尽头的长跑

6年前的那次太湖蓝藻事件,让很多无锡市市民对恐慌性抢水的场景至今无法忘却。

也正是那次蓝藻事件,从中央到地方,才拉开对太湖治理的序幕。

江苏省政府自2008年以来,每年省级财政拨付20亿专项资金进行太湖治污,并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当年财政新增收入的10%—20%进行配套。

太湖大部分水域在江苏省境内,湖水南部与浙江省相连,是中国华东地区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太湖横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的湖州、嘉兴五地市。

自2007年以来,江苏省为治理太湖污染建成污水处理管网1.56万公里,相当于绕太湖38.6圈;望虞河引长江水入湖57亿立方米;关闭化工企业4200余家。

这些数字背后,则是高昂的治理费用。以无锡市在2011年对太湖治理的投入为例,其对太湖治理的总投资高达45亿元,主要用在无锡市的饮用水安全、流域水环境及河网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处置等。

来自江苏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太湖治理从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省级太湖治理专项资金20亿元用于江苏省太湖治理。

截至2013年10月,太湖治理江苏省级专项资金已安排七期,共计补助项目5400多项,总投资约980亿元,其中安排省级专项补助资金近120亿元。

而浙江方面对太湖治污的投入,也有数百亿之多。巨资治污让太湖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湖体富营养化由中度改善为轻度,湖体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07年大幅下降。

在2013年12月12日召开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上发布的官方数据称,有15条主要入湖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蓝藻平均暴发面积下降66%,藻密度下降26%。

在分管江苏省水利工作的副省长徐鸣看来,太湖“蓝藻治理就像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长跑”。他坦承让地方政府将大把的钱投在一个不知道哪年可以根本见效的项目上,谁来做都非常难。而且他认为,苏南是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如果整个水乡的水质状况没有根本好转,那么指望太湖水质好转也不太现实。

为将太湖水质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三类水占比要达到60%。徐鸣透露,“我们计划用10年时间,投入5000亿—6000亿元”。

集中治污得不偿失

为防治太湖蓝藻问题,湖州市一直在“劝退”紧挨太湖的一些企业项目,每年都要“劝退”50多个项目,包括小印染、小化工、水上餐饮等行业。

来自湖州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湖州市已累计关闭太湖周边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500多家。

在太湖周边的地方主政者眼里,太湖治污才是他们工作中既艰巨又紧迫的任务。

湖州市市长金长征在2013年的全国人代会上表示,太湖治污“不仅是水环境保护问题,更事关整个环太湖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长远发展”。

金长征在《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建议》中称,一定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

金长征坦言,随着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浙江和江苏两省都在太湖流域治理的机制、体制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对于这一点,江苏省环保厅的一位官员表示赞同。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至少治理太湖创造的生态补偿、“河长制”、排污权有偿使用等方法已在全国推广。

金长征在建议中以浙江省为例,浙江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与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作了很好的衔接。

在金长征看来,在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中,必须要将各地推行的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融为一体。

金长征认为应整合各部门和太湖流域有关省、市的意见,探索建立太湖流域内跨省市的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得益”的原则,每年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方式,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偿。

而对入湖断面水质不能达到功能区要求的地区,则根据改善或恶化的幅度按规定向上缴纳不同数额的补偿资金,从而为各个地方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长期的激励和约束。

其实不管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还是直接投钱治污,官方对太湖的治理一直都是采取集中式治理。

大地是最好的净化器,但必须给大地留出喘息的空间。在自然大学发起人冯永锋看来,太湖治污可能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

由于太湖周边开发过度,导致湖泊自身的净化能力一直恢复不全。冯永锋警告,所有集中式的治污方式,必然都得不偿失。

冯永锋告诉时代周报,与其给钱不如恢复天然生态系统,采用零散治理大量增加天然湿地,最好再让太湖流域所有的河流回归天然性。

与企业的博弈

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主任方应君最近感到很欣慰,他认为环保组织对太湖流域IT产业污染企业的监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就在2013年8月1日,方应君所在的绿色江南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环友科技和自然大学五家环保组织共同发布了《谁在污染太湖流域?》调研报告。

报告指手机品牌HTC的疑似供应商鼎鑫、可成和富士康的污染排放给太湖流域部分河流造成严重污染,他们要求相关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报告认为,太湖流域的部分企业大量排污,造成太湖支流皇仓泾河与娄下河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严重超标,而这些污染最终可能影响流域内的环境和公众健康。

绿色江南发现,富士康两个厂区之间的内河有大量废水排入,并每日通过泵站排向皇仓泾河。所排废水味道刺鼻,水体发黑,泡沫浓厚。

在现场取样的检测结果显示,其镍和铜的含量均超过NOAA泥沙质量标准 ERM限值。其中镍的浓度达到2060毫克/公斤,超过限值近40倍,意味着其产生有害影响的可能性很大。

为确定娄下河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源头,绿色江南先后22次前往娄下河排污现场调研,最终发现了河底的排污管道。

娄下河底泥现场取样的检测结果让方应君大吃一惊,“这里就是一座铜矿”。

监测数据显示,娄下河底泥中的铜含量高达21600毫克/公斤,镍含量高达797 毫克/公斤,分别超出NOAA泥沙质量标准ERM限值80倍和15倍。

娄下河两岸共有4家企业,印刷电路板的鼎鑫电子和圆裕电子,其特征污染物正是铜和镍。而鼎鑫电子因规模巨大,其2010年危险废物产生量在昆山市企业中名列第2位。

这几家环保组织在调研期间,数次要求涉事企业回复无果。但报告发布经媒体披露后,目前已经有两家企业给出了回应。

其中富士康前期已经拿出1000万的资金治污,据方应君了解到的情况,富士康在后期对污染治理的费用可能会超过1个亿。

方应君表示,太湖污染主要集中在农业种植和养殖、IT行业产生的重金属、火电业和化工业以及纺织业、印染业的污染。但这些污染源分布太广,仅靠环保部门来监管,力量就显得过为单薄。方应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环保部门人手有限,想全部管也管不过来。
 



【浙江治水风暴】专题报道

浙江治水风暴

浙江治水的浦江样本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投资亏超8000万元,沃森生物一季度净利大跌逾九成,刚终止一款新冠疫苗研发
北京车展今日开幕!合资自主齐上新,智驾“普及风暴”进行时
《恋与深空》海外上线3个月狂赚超5亿元,苏州跑出一匹游戏“出海黑马”
一季度营收、利润双降!西部证券去年净利润上涨超170%,分红超4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