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纵横》:历史正剧如何拍?

2013-09-26 03:25:47
来源: 时代周报
该剧开播后,引来不少原著粉丝的吐槽:不如第一集中的商鞅那样深入人心的张仪、原著中闪光而电视剧中却不见了的苏秦、分量加重的后宫戏、被“丑化”的屈原—这一切,似乎都与观众借由

本报记者 刘科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下称《大秦帝国》)口碑甚佳。

时隔5年,“大秦帝国”系列的续集《大秦帝国之纵横》(下称《大秦帝国2》)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据央视公布的数据,该剧目前在央视的收视率也一路飙高,超过了今年央视播出的多部热门大剧,包括上一部接档剧集—由濮存昕等人主演的《推拿》。

“放在眼下的市场环境里,《大秦帝国2》看上去不够娱乐,不够颓废,不够物质,不够消遣,甚至过于崇高,大概会使一些人心生排斥。但我心中的大秦恰不是虚妄浮夸的,或是说意识形态化、概念化的崇高,反而它就是一股子有关生命本身的力量,这也是我选择拍这段历史的缘由。”《大秦帝国2》导演丁黑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但该剧开播后,引来不少原著粉丝的吐槽:不如第一集中的商鞅那样深入人心的张仪、原著中闪光而电视剧中却不见了的苏秦、分量加重的后宫戏、被“丑化”的屈原—这一切,似乎都与观众借由原著产生想象存在出入。

实际上,《大秦帝国》与《大秦帝国2》均系出学者孙皓晖的同名系列历史小说。不同的是,第一部由导演黄健中拍摄,第二部由丁黑导演掌勺,口味难免有所变化。前者讲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壮大的过程,后者则描绘日趋强大的秦国在惠文王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秦国连横分化六国的历史。

丁黑透露,他目前已结束《大秦帝国》第三部的拍摄工作。

央视版本少8集

与《大秦帝国》一样,《大秦帝国2》走的也是“先台湾,后内地”的播映之途。

2008年,《大秦帝国》拍完后即剑指央视,但苦等三年未能如愿,其间在台湾首播。最终,此剧选择在陕西、东南、河北、河南等几家卫视播出。同样,《大秦帝国2》在内地的播出也是姗姗来迟,早在去年9月,《大秦帝国2》就已在台湾中天电视台首播,并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过审一直是“大秦帝国”的老大难,第一部曾因“法儒之争”等问题卡壳许久,最后播出时也被剪了又剪。

第二部中,过审仍然是主创们必须面临的大难题。某种程度而言,几乎所有的历史大剧都希望能够登上央视,但它们所要面临的包括审查在内的问题同样如此微妙。

早在2010年,原著者孙皓晖就坦言:“《大秦帝国》第二部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导演和演员,中国并不乏好导演和好演员,但缺少原创的剧本,好的高质量的符合史实的故事框架。国家对这部剧一直以重大题材来对待,第一部拍摄时我们就经历了许多次重大的讨论、修改,来自各个领域的作战太激烈了,这些都对剧的创新形成了压力。”

相较于台湾中天版的51集剧情,央视正在播出的《大秦帝国2》只有43集,“主要拿掉的是辅线上的事件,比如彻底拿掉了秦武王死后的故事—央视版在武王死后就结束了,台湾版则有这些内容。这段历史从故事性上来说是很好看的,还是有些可惜。”丁黑介绍。

丁黑所述从央视版中消失的这部分内容,在史籍中被称为“季君之乱”。秦惠文王去世后,其嫡子嬴荡即位,新王秦武王在位不久意外身故,临终让心腹大臣到燕国接回昔日的好兄弟(即位后即秦昭襄王)及其母芈八子(即秦宣太后)返秦掌权。惠文后不甘心,伙同有二心的秦王室公子嬴壮叛乱,后被芈八子母子及其朝臣强力镇压。“删掉的纯粹是技术上的问题,不涉及其它因素。”丁黑特别补充说。

同样被剪的,还有一个让《大秦帝国2》编剧李梦颇为得意的小细节:韩赵魏等五国合纵伐秦之前,五国在楚国做誓师出兵大会。当时孟子正好在楚国,五国就请孟子上台讲话鼓气。孟子上台后,将五国君王都骂了一通,“你们这些混蛋……”五国君王听了很生气,觉得“孟子是不是喝高了”?“我这么写,其实是想借孟子之口,表达战国时期民众对战争的批判。”李梦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放弃戏说

客观而言,历史正剧最能衡量内地国产电视剧的水准,无论是制作成本、故事情节还是演员表演,历史正剧经得起口碑与时间的双重考验,成功之例如《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汉武大帝》等。但要在史籍里打捞历史正剧,料正之外,还需火候适当,弄得不好,不是一锅清汤寡水就是一碗腹黑麻辣烫。

丁黑坦言,小说《大秦帝国2》采用的是纯正史的写实手法,展现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风云变幻,因此决定了《大秦帝国2》也是一部纯粹的正戏,他彻底放弃了戏说的成分,主要是为还原历史。

如果说《大秦帝国》中的商鞅是核心人物,那么《大秦帝国2》里,核心人物变成了张仪。张仪在历史上以纵横家的身份著称,所谓纵横家,就是倚仗口才为国家展开邦交的“演说家。张仪的连横外交基础,即是秦国对六国一系列势不可挡的军事胜利。

“通常都说,历史很难真正复原,所有的历史都是描述者对历史的态度,张仪这个人物也代表了创作者对历史的一个定位,今天的观众也许很难接受张仪,在那样一个周王朝分崩离析,所谓天下大乱的时代,张仪看起来有些不合时宜,看似玩世不恭,满嘴胡说八道,调侃既定的认知,其实他骨子里很有抱负和理想。”丁黑说。

在丁黑的概念中,战国时代是一个“大争之世”:国之争,名士之争,势、利之争。活下去才是法则,才是王道,什么都要凭实力说话。张仪正是“大争之世”理想人物的代表,“他在楚国等国家受辱,而秦给了他舞台,在制度上打破了贵族垄断,这说明秦充满朝气理想,在那个时代,需要敢争天下的勇气,你要不争的话,可能就被其他国家灭了。”

对于不少观众诟病的《大秦帝国2》改编原著里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战国史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苏秦——史料曾记载他和张仪是同一时期的对手—但此角色在第二部剧中彻底消失了。“电视剧没有按原著小说来拍,主要内容是参考《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史籍,但近年来出土的一些文物、文字记载却显示苏秦与张仪并非同时期的人物,秦惠文王在位期间是公元前337年到前311年,苏秦生于公元前337年,到惠文王和张仪死时苏秦才长大。”编剧李梦解释。

李梦自认《大秦帝国2》有欠缺之处,他试图在剧中将六国的军情、政治、人情都一一展现,“像魏国、韩国都有很具体的展现,但也面临另一个难题—故事可能会失控,有些地方是几条线在叙述,观众看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中国观众普遍喜欢单线性地讲故事,当看到强烈的人物悬念之时,突然发现故事被另一个国家的线索带开了,会不会太吃力?这些问题需要考量。”

情感与史实

《大秦帝国2》开拍时,原著者和制片方就有不同的创作理念。

原著者孙皓晖说:“我对峙的,是指导影视市场走向高条理,我深信真正威严的影视作品恰正是市场最需要的,于是反对所有粗俗化;制片方对峙的,是市场现状第一,剧情顺俗、明星效应、台词浅近等,都与我分歧。”“拍《大秦帝国2》这套人马与我的创作理念有差别,他们在编剧中对于个别女性角色与男人的三角关系扯得太多,这是一种商业促销手段,与我的小说创作和对该剧的期望有分歧,对此我不好发表评论。”

相较于第一部,网络上对《大秦帝国2》吐槽较多的正是“由宁静扮演的秦宣太后的戏份太多了”,一些观众甚至戏称这是“秦国版《甄嬛传》”。剧中不仅描述了她嫁人、诞下私生子,到最后成为掌权人的全过程,连她的爱情也有很完整的体现。“我们毕竟是电视剧而非历史教科书,像第一部中,也有很多人说商鞅的形象存在高大化、完美化和超人化的演绎。这只是创作方法上的不同,你可以喜欢,但不能排斥别的创作方法。”丁黑解释。

丁黑觉得,来自观众某些诟病并不客观,“全片基本上是男人戏,有女性戏也是为了丰富人物形象,从我们的生活常识来讲,难道所谓历史正剧,一定要排斥感情?这是比较教条可笑的。”“我们基本遵循一个大原则,就是大的情节设置、人物的定位、人物的出处和归宿以及大的事件都是在历史上可以查询的、有文字记录的。宣太后羋八子这个人物,很多争议不是在探讨问题,而是先验的存在偏见,比如她和义渠王有关系,这是史实。羋八子中后期所谓的‘垂帘听政’的时期,之前史料没有非常细致地记载。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进行合理推演,并不是对人性没有基本认识。”丁黑强调。

和秦宣太后的戏份“太多”一样,很多观众看不惯的还有《大秦帝国2》中的屈原形象。剧中的屈原,已由一般印象中才华横溢、赤胆忠心的大诗人、政治家,变成了一个不知变通的愣头青。“我想告诉观众的是,屈原这个时候还很年轻,是个年轻幼稚的政治家。而且,从历史上看,屈原只是成功的诗人,而非成功的政治家。”李梦辩护。

显然,丁黑和李梦都对《大秦帝国2》倾入了充沛情感。

李梦说,剧中有一场让他特别感动的戏,是“惠施之死”。惠施是当时魏国的相国,著名的哲学家,学问渊博。惠施和庄子是一生的辩友,惠施弥留时,52岁的庄子前往探望他,此时两人不再吵架。李梦写到最后一笔:惠施问庄子:“你怕死吗?”庄子说:“怕。”“庄子显然不怕死,庄生梦蝶,他不贪生,所以不怕死。我在这里写,庄子说自己‘怕死’,其实是顺着老朋友惠施的话说,这里的对话是淡淡的。惠施死后,庄子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肺腑之言如空谷足音,我自己现在看到这一段,觉得特别感动。”李梦说。

 

丁黑:“秦国强大之基是人才上升渠道畅通”

本报记者 刘科

时代周报:孙皓晖先生的小说原著在国内有很大影响。原著内容庞杂,人物丰富,在电视剧改编拍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丁黑:我考虑过按照小说架构去安排整部电视剧,事实上,在整个改编和拍摄过程中,原著在精神气质和大历史观方面的呈现,始终是我们追寻和效仿的。不过,在我看来,从小说到电视剧的直接跳跃,到了《大秦帝国2》是无法完成的,这是文字和电视剧影像叙事方式的差异。

严格来讲,《大秦帝国2》不是从小说改编而来,孙先生(指孙皓晖)的原著,第一部相对好改,故事清晰、叙事简单,主要通过商鞅改革和老世族的反改革力量之间的戏剧冲突来呈现,小说也是这样的结构。

第二部小说的对立关系建立在苏秦、张仪分别主导的合纵和连横两股力量之间,这两人一个在秦国,一个领军六国,但两人故事是平行发展的,而电视剧毕竟是直白通俗的表达方式,起码老百姓需要看到主人公见面、发生故事,才能看得下去。

其次,原著小说情节是大段大段的,比如先用七八章讲秦国,再用四五章讲魏国,如果直接沿用这样的叙事方式,很可能变成拍四五集秦国的故事,搁下之后再讲四五集魏、楚、赵、燕的故事,观众就无所适从:到底是看一个戏,还是几个戏?所以拿小说直接改编,实在是难度太大。

时代周报:过去几年,国产电视剧流行的是穿越剧、戏说剧等,《大秦帝国2》被认为是历史正剧。作为历史正剧的拍摄,会考虑哪些因素?

丁黑:作为艺术创作,应该允许各种类型的剧种存在,包括戏说剧、穿越剧,都应该存在,现在的老百姓被累着,想喘口气,就会喜欢比较娱乐的剧。

坦白说,在今天这样一个环境下,历史正剧少了它应有的位置,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跟穿越剧、戏说剧不同的是,拍历史正剧需要对大的历史事件有基本的尊重,不能瞎说,这包涵着学术界认定的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定位,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在此出发点上,在叙述方式上,构建大的历史观,要有一种所谓的态度和情怀。

我是想讲得更巧妙、更生动一些,让故事里的人物去说话,既符合历史事实,又找到一个叙述方式跟观众交流,注重故事性、趣味性,注重交流的方式,把严肃的历史变成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交流,这里需要一个平衡,从美学标准上讲就是:宏大的叙事,具象的人物。

时代周报:你怎么理解秦这个王朝,为何它在崛起后又迅速灭亡?战国的这段历史对当下现实有无借鉴意义?你想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丁黑:大多数中国人对秦朝的基本概念就是老子残暴、儿子混蛋,再把统一中国的功劳都记在秦始皇一个人头上。这是极大的错误,而拍摄大秦帝国系列剧,正是要追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带领观众重新认识那段历史。

比如楚怀王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个顽主,当时的韩王是一个不成熟的情绪化的人,魏惠王刚愎自用、朝令夕改,这些形象本身就在传达历史的看法:这些国家为什么败下去了?

再现历史是表达今天的感受,是一种抒发。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秦国在当时也是如此,所以有其对照性。

秦国是中华民族的青少年时代,充满朝气、热情和生命力,没有经过后世文化的洗礼,不只是秦国,当时人的精神面貌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就像兵马俑,每一个的个子都在1.9米以上,都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极具生命力。那种一扫奢靡繁复的习气,是秦国所提供的政治制度让百姓的机会均等,尤其是为一般老百姓提供的上升渠道是畅通的,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秦国打破了以往的社会组织方式,提供了平民依靠战功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渠道,秦国是战国时代外籍布衣将相最为密集的国家,商鞅、张仪、公孙衍、范睢、吕不韦、李斯……都是在秦国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人物,他们都不是秦国人。正是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为它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在深圳湾开出专门店,李嘉诚家族北上抢客,最高降930万港元推售香港豪宅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蒋昌松:胰岛素集采政策趋稳,让企业拿该拿的利润
鸿蒙智行年内销量已破10万辆,余承东:华为高阶智驾低于30万元都是亏本销售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军工信息化+低空经济,广哈通信20CM两连板,5日内股价接近翻倍!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