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院“水土不服”背后

2013-08-01 04:01:26
来源: 时代周报
硬件与管理一流,但目前难吸引内地资深医生与患者。这座开业一年的医院,尽管医疗设备和管理机制先进,地理条件优越,但在招揽优秀医生、改变内地患者医疗观念以及如何实现盈利方面仍

特约记者 李兮言 发自深圳

位于深圳湾北东岸深圳河口的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深圳海岸最具特色的风景线。碧海银沙之间,红树林沿着海岸逶迤百里,每年数万只水鸟在此翔集越冬。

于去年7月开始营业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又名滨海医院,下简称“港大医院”),就坐落在深圳市滨海大道北侧,与红树林景区隔路相望。医院环境极佳,医院南向病房中的患者能够面朝深圳湾,享受大海的气息。

这座占地面积约1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医院,乍看更像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大学,远没有内地医院熟悉的拥挤、嘈杂之感。医院西面的海园一路,则是当地政府为了配合香港大学医院开业专门建设的市政道路。为给医院创造一个安宁的环境,路面全面采用了降噪沥青。

这座开业一年的医院,尽管医疗设备和管理机制先进,地理条件优越,但在招揽优秀医生、改变内地患者医疗观念以及如何实现盈利方面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水土不服”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前身是9年前就已立项的滨海医院。医院建设的初衷是兴办国内一流的三甲医院,以缓解深圳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后由于卫生部希望深圳市能借鉴香港经验,探索医改新思路。因此才有了“深港合作”的结果。

“过去30年深圳基建做得很好,但在全国来说,医疗却特别落后。这么上千万人口,竟然没有一间医学院。而香港700万人口,却有两个水平很高的医学院—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的医学院。这是根本问题。”港大医院外科部主管卢宠茂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医疗最重要的是软件,是医护人才,这个不是三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因此,港大医院最大的责任不是治病,而是培训和管理医护人才及医疗模式。”

正因为这一初衷,自港大医院去年挂牌成立之始,就被定位成深圳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医院“预约挂号、全科门诊、全员聘任、对灰色收入零容忍”等等港式管理理念和模式也引起各方关注。

对内地医院来说,备受诟病的“以药养医”体制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由于港大医院医生的薪金固定,与药品、检查费等不再挂钩,因此医生“乱开药”从动机上被消除。“我们也明白,内地的很多医生护士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制度,医护人员工资不高,你让他们怎么办?”卢宠茂表示。

根据医院规定,港大医院的药品通过广东省医药服务采购平台统一采购,但如果香港医管局的药品价格低于广东,医院可选择在港采购。每个科室也将定期检查医生的工作数据,并有权询问医生的不寻常开药情况。与此同时,医院采用的是全科门诊“打包收费”的方式,以减少滥做检查、滥收费用的情况,打包收费每人每次130元,包括挂号、诊金、26个检查项目和7天的药物。

港大医院倡导的是没必要的药不吃的观念。因此医院一直保持着10%的手术药占比,数字大约为其他三甲医院的1/3甚至更低。尤其不会轻易使用抗生素注射液。不过,这些看似先进的方法却也被认为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一般妇科炎症都需要打点滴,可是这家医院只给我开了一小盒外用药。让我总有点不放心。”一位患者在博客上写道。

不过,卢宠茂向时代周报记者直言,自己不同意“水土不服”这四个字,“这个词语说的是种‘病’,但我们这个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只不过需要适应。”在给予医生较其他同级别医院更高薪酬的同时,严格禁止收受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也写入合同。医院实行聘用制,并没有所谓的“铁饭碗”,因此“一经发现收红包,即刻走人”。

尽管采取了香港医院模式,相对内地医院来说对问诊、收费、排队等方面都做了较大幅度改进,也曾受到媒体关注,但迄今为止,该院预计提供的2000张病床、43间手术室的使用率仍然很低。据悉,目前港大医院43间手术室只开放5间,而已开放的300张病床中,使用率未过一半。

“很多时候,患者还是习惯去大医院,这家医院刚刚开不久,可能名气不够吧。”深圳市一位退休医生表示。对于医院而言,患者最为关心的则是医生的医术。港大医院尽管由港方提供人力资源,但内地医护人员却在门诊中承担主要工作。

资深医生不易招

按照规划,港大医院会引进香港大学的数项世界级医学技术,包括器官移植、心血管、生殖医学与产前诊断、肿瘤综合治疗、骨科与脊柱创伤等专科。医院要想达到其“国际一流”的目标,顶尖医护人才是关键。

目前,医院的临床肿瘤中心已正式开诊,并由香港的鼻咽癌抗癌专家李咏梅掌舵,综合港媒消息,目前香港六位能独立进行活肝及尸肝移植手术的医生之一的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副顾问医生夏威,也将于短期内入职香港大学,筹备开办港大深圳医院器官移植手术服务,同一时间过档港大的还有擅长胃食道手术的香港医疗界星级名医陈小燕。另外,今年底前,医院计划增设生殖医学卓越中心,届时香港大学妇产科学系教授何柏松,将把试管婴儿技术带到深圳。

此前有媒体担心,深圳医院对香港医生的大力招纳会影响到香港本地的医疗资源和医疗人才。而香港的前线医生Kelvin(化名)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这些明星级别的医生并非前线医生,所承担医疗服务的人数有限,因此过档对香港医疗质素的影响没有想象那么大。据悉,单是港大外科,未来三年已获深圳市政府3000万-5000万元资金聘请人手,以便尽快全面开设服务。除香港外,该院在内地也在积极招聘。

“我从来没见过要招这么多人的医院,像个无底洞一样。”深圳宝安区一家医院的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报记者开玩笑道。

王宇(化名)是深圳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已从业五年。根据他的说法,以目前深圳的市级三甲医院为例,医生收入多少主要视乎科室奖金,也就是由门诊人数、检查费等决定。一般而言,级别稍低的医生,一月能拿到一万左右薪资,效益好的科室可以达到一万五六千。“港大医院听说是固定的工资,没有奖金,不是级别很高的医生税前能拿两万七,级别高点的四五万也有。”

尽管薪水诱人,但该院在内地的聘请过程看起来却不像香港那么顺利。“他们的薪水确实很高,我们这个级别的70万-100万的年薪我也听说过,高过我现在的薪水很多。”在深圳市某家知名市级三甲医院工作了20多年的一位科室主任向时代周报记者坦言,“如果在40岁前,我可能还会拼一下,但我已经快50岁了,而且现在所在的这家医院很出名,如果去了那家,那我在这里20多年所积累的人脉,还有社保、医保,可能一下子都没有了,所以再高的薪水我都不去。你也可以说是我的观念问题吧。”

据悉,尽管港大医院隶属深圳市卫生系统,是名副其实的公立医院,但在人事和分配制度上,医院取消了内地公立医院的编制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也就是,所有聘请的员工均没有所谓的“事业编制”。“我们医院在编人员与聘用人员的比例是3∶1,有时候我也为那些没有编制的同事抱不平,没编制看起来会低人一等,工资待遇也差很多。”王宇告诉记者,“起码我现在的工作是稳定的,只要我不出差错,不用担心哪天下岗。而他们(港大医院)说得太理想了,很多同行觉得不大符合现实,年纪大的就不愿意去。据我所知,他们招了很多年轻人,有些刚毕业不久。”

医生信任危机

除了收入以及“工作稳定”之外,地位和尊严也是医生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一般的公立医院,医生是受到尊重的。可是到了服务性强的医院,病人真的就是上帝。”广州市一公立医院口腔科医生表示。

卢宠茂也向记者袒露了招聘的困难。“在深圳招聘医护人员不容易,我也会去内地一些地方开医学研讨会,但是深圳本地的专家就很少,”卢宠茂说,“我这一年在内地也学到不少东西,比如我来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内地各地的病人,生了什么大病都会去那么几个地方治,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导致很多地方医疗水平都欠缺。” 

不过,部分科室方面却是有意倾向招收年轻人。“我也要澄清,有报道说我曾说过简单手术由内地医生完成,最复杂手术才由香港医生操刀。这没错,但是前提是我们在招聘内地医生时,倾向选择年轻医生。这不是内地、香港的问题,是年龄和经验决定的。”卢宠茂介绍,港大医院外科目前所请的内地医生基本在40岁以下,“40岁以上基本没有,因为我希望将香港的模式思维和国际视野带给这些相对年轻的医生,年轻就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年纪大的医生观念很难改。不是说故意排挤内地资深的医生,我们只是希望同事能有共同目标,不会坚持自己以前的那套,这是我们不想见到的。”

由于香港的资深医生每周一般只上深圳一到两次,并不常设门诊。加上内地医生偏年轻化,这一安排令部分患者感到失望。患者马蔚(化名)就有这样的遭遇。“我在同一天,先看全科后又转到妇科,见到的全部都是内地医生。我遇到的其中一位医生是个年轻的小姑娘,都不知道她有没有30岁,感觉经验很不足,当时我们在门外坐着候诊的几位患者在交流时,也都表示是冲着香港医生来的。可是那天好像没有一个人遇到的是香港医生。只有一位姓何的香港教授在每个科室来回巡诊。”马蔚告诉本报记者,自己也有向护士要求选择医生,但护士表示医院规定病人不能选医生。“后来我实在不敢相信那个小姑娘,就转到罗湖妇幼保健院去看了。”

“已经有好几个患者跟我反映说那边坐诊的医生水平不行,因为坐诊的很多是内地的医生。我了解的是这些医生一些是刚毕业的,一些则是从社康里请来看全科的,水平不高。你去调查一下所有去过港大医院看门诊的患者,哪一个门诊看过香港的医生?”王宇告诉记者。

卢宠茂并不否认门诊多为内地医生的情况,“内地患者是跟着专家教授,但是香港公立医院就不是,如果专家做了所有事,年轻医生就得不到培训。事实上不是每个病人都需要专家去治疗。香港700万人口,内地13亿,深圳上千万,我们不可能靠输入医生去服务。香港模式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团队合作,团队里面会有年轻医生,这样医生能得到适当的培训,病人得到适当的治疗。”

目前,以港大医院外科科室为例,有28位隶属香港大学的港医,他们“随时可以去深圳支援,只要有需要,一般每个人可能一周只上一两次深圳”,而内地医生已在职的有21位,已经聘请未来两三月将到职的有10位,两地的比例相差不大,但是由于责任与经验不同,承担门诊工作的基本是内地医生。

“但不用担心,因为我们有一个团队。所有的病例香港医生都会参与,比如门诊,我们会有一到两个香港医生跟他们一起看诊,有问题会跟他们商量。一旦遇到疑难杂症,我们部门会开会,一起商量怎么处理病例。”卢宠茂表示。

“太过理想”的担忧

一些医生认为该院“太过理想”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打包收费”、高薪养医的方式,虽然有助解决“以药养医”等问题。然而,医院未来的营运问题却成了很多医生质疑的地方。港大医院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香港公立医院模式,但这些公立医院每年能够得到香港政府超过90%的资助。以入院治疗为例,对合资格的香港本地市民,香港医管局下的公立医院每人每日收费100元,病人所给的钱远远不足以支付他的医疗成本,相差的部分相当于政府买单。“由于政府投入的资源非常充足,因此发展出了一个模式—只要是穷人,就能享受到廉价及高质素的医疗服务。”Kelvin对本报记者透露。

但同样采用打包收费模式的港大医院,就难有政府长期的高额资助。深圳市承诺,在前期35亿元的投资基础上,五年内会视医院运营情况追加投入。五年哺育期过后,医院将和其他公立医院一样自负盈亏。而在深圳,公立医院的政府补贴一般只占17%。“打包收费肯定是亏本的,实行的前提是政府出钱。我的一位朋友就在这家医院(港大医院)里,一个月薪水四万多,但他也不看好,跟我说干五年就走。”王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港大医院方面并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卢宠茂指,目前医院也会与深圳市政府部门商量解决方法。一方面,从开业初期的2013年1月1日起,对预约专科门诊服务病患者的诊查费收费标准由原14元/人次调整为100元/人次;而院内多位主管也曾公开表示过,诊费或会再次调整。另一方面,港大医院在建院之初就已经设立特需病房,即所谓的VIP病房。“等到医疗设施及资源配齐后,即会开放。”卢宠茂说。

根据开业之初该院的计划,将以40%的特需服务去维持60%的基本医疗服务。不过,最终比例及价格,还没有定案。“我们目前有四栋住院楼,其中一栋计划用于特需,照这个比例也可能是25%。”

至于收费,参考同类病房的价钱,深圳市目前各医院的类似病房价钱不等,每日几百元到几千元的都有,在人民医院干部保健区,就有一天3880元的豪华套间。此外,护理费及诊金也可能比普通病房高。而根据香港医管局提供的资料,香港公立医院头等私家病房的统一收费为5600港币左右,二等也要每日约3700元。但Kelvin透露,目前此类病房在公立医院中所占比例相对很少,较多集中在玛丽医院及威尔斯亲王医院两家医院,“因为这两家是教学医院,而且有教授级的医生。一般的VIP病人通常会选择教授作为自己的主管医生。”

因此,如果设立类似的特需服务,势必占用最优的医疗资源。如何平衡医院收支以及它的公益性,则是需要仔细衡量的问题。另外,香港方面能否提供相应数量的资深医生也是个问题。

“市场不大。”多位医生在被问到特需病房的市场时,答案几乎一致。深圳市公立医院大多也设有类似的特需病房,但是数量不多。以北大医院为例,总共1000多张病床,也仅有40张特诊病床。“有钱人干脆就去香港看病好了。特诊科室的医生每个月在我们医院的奖金几乎都是倒数第一,不盈利的。说白了,这个病房住的主要就是领导,在职的或退休的,也有个别生意人会住。”王宇表示。

不过,卢宠茂就持相反意见。“深圳这30年经济发展很快,有钱人多,外国人也多,如果我们服务好,我相信会有市场。当然,特需服务的比例不会太大,我们的重点是服务大众。”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丁世忠力挺,安踏在上海试水新店态,不赚钱也要开
常青产品数量占比过半,腾讯游戏被低估了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