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旁敲侧击吓不倒保护过度的银行

2013-06-27 03:28:53
来源: 时代周报

突如其来的钱荒让国内金融市场风声鹤唳,最终却以闹剧收场。

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依赖现象由来已久,只不过此次由于高层思路发生了一定的转换,市场措手不及才导致恐慌情绪迅速蔓延。从市场交易惯例来看,6月20日这样一个计息日出现隔夜拆借利率飙升不算特例,计息日前后、月末、季末、年末各银行间争夺资金时常导致资金价格飙升,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参与的国债回购产品也有类似现象。

有国外财经媒体认为,中国领导层打算用一场可控金融危机来化解中国银行业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过度杠杆化问题。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可控的金融危机,也不存在好的经济衰退。以危机消灭风险,以衰退促进转型都是痴人说梦。从这种思路出发来看待此次钱荒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常识上的缺失。央行一反常态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层已不打算继续容忍银行业普遍性的超规模放贷。

持续超规模放贷是显而易见的对抗宏观调控的行为,但这种现象在银行业中却习以为常。依靠政策性息差,躺在金山上赚钱的中国银行业有多个放贷的理由,规避新增贷款规模限制是自然而然的逐利冲动,不与宏观调控背道而驰才是不可思议的行为。由于受到央行和银监会的双重监管,直接超额放贷并不可行,将大量贷款打包成理财、信托产品放在表外,不占用贷款额度成为近几年银行业扩大信贷规模的主要方式,这也是银行业杠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

形式上基本完成改革的银行业从根本上仍然是靠政策吃饭的垄断性行业。在这个令人艳羡的行业中经营水平并不重要,做好简单原始的存贷业务就可以活得很滋润。至于所谓的贷款终身责任制并不能预防道德风险,银行业贷款投向高度类似,风险一旦爆发就会是全面风险,并不会有个别人成为真正的倒霉蛋。这种高度类似的经营方式使得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基本相同,这才是市场心理极度脆弱的根源。

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经营方式雷同的局面。中央政府也好、地方政府也罢,信用终究也还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制为银行提供显性或隐性的担保。要让市场和公众了解,经营不善的银行是真的可以倒闭的。

实际上,在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已完成多年的背景下,市场能明白银行不等于政府,只是不相信政府会真的放手让某些银行倒闭而已。令人遗憾的是,央行这种敲山震虎的行为只会是虚张声势,在银行业的竞争机制没有真正起作用之前,无论是央行还是银监会,都没有胆量放手让一家有全国影响力的银行倒闭。归根结底,这次行动只不过是行政调控作用大减之后的旁敲侧击而已,真正会被吓倒的,并不会是商业银行。

央行和银监会加起来拥有十几万员工,机构均延伸到县级,这两支同根同源的监管机构不仅无法阻止市场对银行业信心的溃散,也无法推进银行业真正的竞争性改造。很难相信这样的监管水平最终能实现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目标。在没有进一步的改革之前,银行业看似红火、实则虚弱的现状不会有太多改变,这不是两个监管机构不断发文、不断检查可以改变的。

从操作层面而言,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不能再继续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了,没有这两项改革,银行业的竞争性机制就缺乏基础,优胜劣汰机制也就无从谈起,数量型的贷款总量调控手段也就无法放弃。最好的改革时机从来都是不存在的,改革往往是被逼出来的,坐等更好的时机已经让这两项制度屡次失去了推出机会。

行政调控手段失效,就以放任市场波动为代价,这种杀鸡儆猴的做法得不偿失,并没有超越以往治乱循环的思路。贷款投向何处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实业不景气银行自然更愿意将资金留在金融市场或者放给地方政府和国企。引导银行贷款投向要顺势而行,强行指导只会适得其反。不抛弃这种思路,市场对银行业的脆弱心理就不会消失。实质性的金融改革也难以前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支付服务持续优化,广州市重点商户境外银行卡受理覆盖率已达93%
丁世忠力挺,安踏在上海试水新店态,不赚钱也要开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