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岐:“城商行”盛名难副

2013-05-30 05:24:01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潘奋图 整理

编者按

近年来,城商行忙于在异地跑马圈地,与大型银行抢客户与业务,但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做大做强的发展理念,正在让其风险不断放大。究竟,城商行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与中小企业服务呢?时代周报专访了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凤岐。他表达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城商行应该坚持“小而美”的原则。

具备条件的城商行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但不能一窝蜂上。

毋庸置疑,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带来了很多积极作用。比如,改善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率等各指标,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风控能力,同时战略投资者可以帮助它们迅速扩大规模,业务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当初,五大银行的资产质量存在很多问题,改制过程中,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境内外上市,使得五大行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就此而言,战略投资者是必要的,然而,城商行对此应该保持谨慎。

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的城商行已经在名称上把“城市”去掉,而过去的城商行都是带有地方性融资平台色彩的。

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大部分城商行选定了向全国性综合服务银行的方向发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摆脱地方银行的特点,开拓更多业务,“做强做大”。这样一来,它们往往就不会更多地为地方经济服务,违背了原来设置城商行的初衷。这个意义上,“城商行”就名不符实了。

我们不禁要问,此后谁来为地方经济服务呢?

我认为城商行应定位在第三个层次,即更多地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同时还可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客户,避免与中大型银行同质化竞争。否则,最终的结果只会陷入大家一起抢存款、抢贷款,进而抢各类业务的恶性竞争中。

从竞争力来看,城商行走在全国性综合银行的路上,要直面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招商、民生等大型民营股份制银行的竞争。另一方面,现在已经有了很多起补充作用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如浦发、原深发展等。即使引入了战略投资者补充了资本,但是城商行的向外扩张仍然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中国银行业的结构应该是分层次、多体系共同发展的。城商行应该坚持“小而美”的原则,“小”即不断完善、发展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产品,“美”即在发展各类业务的同时,通过改善自身管理水平、风控能力等方式提升资产质量。这是城商行现在应该要做的事情,而非盲目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断扩大规模。

其实,战略投资者本质上是向利的、要“赚钱”的。IPO是战略投资者最理想的退出方式,进去时价格低,退出时高,而近两年来IPO不开闸,导致了一波战略投资者退出的风潮就足以说明问题。

总的来说,监管机构应该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划分各类银行的属性,严格控制战略投资者的占股比例,并防范各类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商行健康发展。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采访对象确认)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这届年轻人对存钱“上头”:一边“抢”大额存单,一边砸钱囤黄金
1天6只基金发清盘预警!年内超100只基金陷清盘危机,权益类成“重灾区”
创始人家族放权,“奶茶第一股”香飘飘去年卖了36亿,销售费用为净利3倍
2024中关村论坛4月25日开幕,举行60场平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等热点
扫码分享